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情志、局部及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吴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69-169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又称"口僻".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进食时有口角漏液现象.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因此WHO将针灸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现将38例患者的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瘫的主要症状为单侧面表情肌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不能闭合,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自1990年以来,笔者用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面瘫50例,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及护理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周围性面瘫48例。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41.67%,好转27例,占56.25%,无效1例,占2.08%,总有效率97.9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面肌功能的恢复,对缩短程、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云  吴成翰  高丽丽 《光明中医》2012,27(4):843-84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而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和精神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小儿面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7月收治的66例面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72.73%(24/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6,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5周后FDIP和H-B评分改善程度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面瘫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能够改善患儿面部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推广使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经穴按摩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面瘫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经穴按摩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面瘫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认为经穴按摩、中药湿热敷二者配合 ,简单方便 ,疗程短 ,疗效好 ,无副作用 ,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因容貌改变而易于出现恐惧、焦虑、偏执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存在,反过来又影响该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形成恶性循环.医护人员在治疗患者面瘫的同时,应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其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运动表情运动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活、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困难,进食时可有口角漏液现象.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或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或七情过度,外伤、手术、中毒、代谢障碍、营养缺乏、免疫障碍等因素.患者面容的改变导致与其它疾病不一样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常规的护理,还有其特殊的中医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贴敷联合西药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0.0%、83.3%,痊愈所需时间分别为(13.69±2.57)d、(17.72±2.35)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贴敷联合西药与针刺联合西药对周围性面瘫均有疗效,但前者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面瘫 ,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口口呙”、“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临床多发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但以青壮年多见 ,春冬两季发病较高。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由外因感受风寒 ,内因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 ,致使气血闭阻 ,筋脉失养 ,经筋弛缓不收 ,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 ,其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病理基础 ,正气虚为病之本 ,风、痰、瘀为病之标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2 诊断要点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面部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近年在临床上采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1d,最长35d。诊断均为周围性面瘫。2治疗方法2.1针刺:取患侧...  相似文献   

14.
1989—3~1999—9月,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高凤云 《广西中医药》2001,24(5):292-292
周围性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1].过去,我们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症,其康复效果均不够理想.我们自1999年1月~2000年12月采用中药汤剂与西药口服加用中药马钱子穴位贴敷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元潮 《光明中医》2006,21(6):F0003-F0003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本人利用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更提高了临床疗效,并阐述几种特殊的针刺手法和典型病历,详细地阐述了致病原因及自己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结果]痊愈40例,占83.3%;好转6例,占12.5%;无效2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结论]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光明中医》2016,(5):732-734
目的探讨对大偻患者实施中药湿热敷的方法。方法对30例男性大偻患者进行辨证施护,采取中药湿热敷外敷疼痛关节,并沿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生活起居、情志、膳食要点、关节疼痛、功能锻炼、疾病知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中药湿热敷治疗大偻,可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了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回顾分析38例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结果:38例患者实施早期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后均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未发生并发症,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早期中医护理措施的干预是提高面瘫患者临床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能明显缩短病程,促进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