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转移的"毒结、血瘀、寒凝"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历代中医文献虽无肿瘤转移的记载,却已发现恶性肿瘤易转移的现象,并见诸于文献之中。如《灵枢·百病始生》论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阐明了“积”之形成以  相似文献   

2.
第三十一积聚癥瘕古书所言积聚其范围较广,难以肯定其疾病也。灵枢百病始生篇说:“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相似文献   

3.
肿瘤转移是癌毒传舍过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癌毒传舍-转移成因。属内伤杂病传变,经络间传变即一经有病传至他经,或影响相连各经;经络脏腑传变乃经络至脏腑,邪气由浅入深;也有由脏腑至经脉;脏腑间传变更多。由腑及脏,其病较重,脏病难治;脏腑转移概率并不均等,肝、肺易成转移癌罹患器官,心、脾转移却罕有发生。癌毒传舍有规律,经络传舍、乘侮传舍、母子传舍等。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解剖概念不尽相同,癌毒传舍不可盲目套用现代医学病名。痰毒流注-转移必要条件。痰的流动使癌毒随痰播散周身,痰的留着、黏滞使癌毒易在某些脏器组织中形成转移灶。痰毒流注之毒为内生之毒,乃阴阳失和、气血运行不畅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多由诸邪蓄积,胶结壅滞成毒。流注于肝成肝积,流注于肺成肺积,流注于经络成瘰疬。正气虚弱-转移促进因素。恶性肿瘤全身属虚、局部属实,始终表现正气为癌毒耗散,特别是晚期转移者,随病程进展,气血津液耗损,脏腑失养,正气虚弱会愈加明显;癌毒稽留而不去,治疗攻伐太过,致正虚邪陷,促进癌毒扩散、传舍至机体局部成为新病灶。虚证在恶性肿瘤病程,尤其中晚期是极为重要病理因素。未来期待引入现代科研先进方法,探讨辨证分型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转移诸因素之间相关性,尤其是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基因、黏附分子、血管生长因子等,筛选出有分子生物学证据的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的证候,从而丰富和发展肿瘤转移的中医病机学说。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于疾病传变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其对疾病传变的观察、死生预后的推测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此对辨识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转机等有一定指导意义。今试为探讨于次,以期就教于同道。1 疾病的传变次序 1.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这说明,外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  相似文献   

5.
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早在《内经·百病始生篇》就有:“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于经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俞……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的论述。本文拟对温病传变的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邪路 ,是病邪在人体通行之通道。根据病邪入侵、去除及在体内传变之途径 ,可分为来路、去路与传路。人体之经络、气道 ,谷道 ,尿道、口鼻、毛窍等均可成为邪路。邪路之概念可追溯到《内经》 ,《素问·缪刺论》 :“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 ,散于肠胃 ,明阳俱感 ,五脏乃伤。”此段中病邪“入舍” ,再“入舍”所经之通道即为邪路。至明代 ,张景岳更明确指出 :“邪之来去 ,必有其道 ,知其道则取病甚易 ,是谓保身之宝也。”张机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风湿病之认识:素问痹论篇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夙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张景岳曰:“风胜者行痹,风者善行,故走注历节无定所、为阳邪。寒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是为痛痹,此为阴邪。湿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濡滞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是阴邪”。辨证:风湿之为病,害人皮肉筋脉最甚,有自外感由口鼻而来者,或坐卧湿地而咸受者,有久患风湿已成  相似文献   

8.
赵凡  尹刚  谭峰  温芳  瞿融  唐德才 《中医杂志》2024,(9):898-903
肿瘤细胞黏附异常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其中肿瘤细胞的同源黏附减弱、异源黏附增强是导致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慢性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联动调控肿瘤细胞的同源与异源黏附而加剧肿瘤转移。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认识,认为中医理论中“气机郁滞、癌毒传舍”病机与慢性应激触发的肿瘤细胞黏附异常具有高度关联性,气机郁滞与慢性应激及其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癌毒传舍则从中医学角度阐释了肿瘤细胞黏附异常而致肿瘤转移的机制。调气解毒方药可通过调控“交感神经系统—肿瘤细胞黏附”的关键环节达到改善慢性应激并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伏脉一、各家对伏脉形象的认识伏、深沉与伏匿之象.《难经·十八难》说:"伏者,脉行筋下也,"言"脉行筋下",乃形容其部位深沉;惟措词极不当,因桡动脉不至于转入筋下.《脉经》说:"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此言"著骨",亦形容其深,说较《难经》为妥.《崔氏脉诀》说:"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言沉脉近于筋骨,沉极为伏,则著于筋骨矣(澄邓林注:沉之极,似附着于筋骨).滑伯仁《诊家枢要》说:"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滑氏先下一定义为"不  相似文献   

10.
一、发汗疗法的临床价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这里所指的邪风,也就是后人听谈外感风寒的疾病。凡属外感病的传变,总是“从外之内”,从皮毛肌肤以至府藏,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根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肤肉,其痛之时息(间息之意)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即一般作惊寒之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即输  相似文献   

11.
<正>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不可分的局部稳态环境。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肿瘤间质细胞和生长因子与肿瘤转移密不可分。随着肿瘤微环境的不断发生发展,最终的结果便是出现肿瘤的转移。用中医理论解读肿瘤的转移过程,其实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也是机体内环境阴阳平衡被打破的一系列恶性循环过程。《内经》将转移称为"传舍"。传,即传播、扩散,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播散;舍,即居留,指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部位,完成转移。传舍包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3.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肿瘤生成与转移是癌毒搏结体内,邪毒互结,蓄而不流,加之正气亏耗,失于固摄,邪毒扩散,进而发生传舍。邪毒传舍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基础,经络则是转移的重要路径。从化理论、内生五邪及脏腑传变等理论解释了肿瘤转移的部位和证候改变。在治疗上需采取扶正培本、解毒抗癌、疏通瘀滞等,针对转移脏器选用相应抗癌中药,同时配合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14.
尤在泾注曰:“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尤氏之言,颇合仲景之意。一、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此段凭脉蕴证,以脉静辖病不传,颇有潜意。方有执云:“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一则不传而犹或不解……则始终在太阳者有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探讨胃癌转移的病机。"正虚毒结"是胃癌传舍的根本。癌毒具有易伤正气、其性沉伏、发病猛烈、其性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的特性,为癌毒传舍的重要因素。胃癌传舍主要与经络和藏象相关。足阳明胃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循行、分布,及其与冲任二脉的联系,胃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游溢经气于脉的通路,均构成胃癌传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新发高致病性传染疾病。重温中医经典,从叶天士《温热论》探索本病的病因病机、病机转归和传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本病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湿邪流连,邪留三焦;湿与温合,邪伏募原;热与湿结,留连气分,邪盛正虚;逆传心营或卫营同病。治以分消上下、辛开苦泄,同时注意顾护阳气,泄卫透营以防逆变。  相似文献   

17.
二、误训词义、未达经旨1.《灵枢·百病始生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张氏训“息”为“止息”。见《疾病类·百病始生邪分三部》。既然疼痛时渐止息,病即当愈,而又言邪深入大经,此训与经文之意似有不合者。山东中医学院编《灵枢经语释》、张珍玉编《灵枢经语释》、《内经讲义》所训均与张介宾同。马莳注云:“其痛之时,呼吸之际,大经之脉不能流通,而间有脉之代而中止不能自还者。”马氏训“息”为“呼吸”,训“代”为“代脉”,较张介宾又略逊一筹。那么,这个“…  相似文献   

18.
《临症验舌法》中说:"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9.
脉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以风寒湿三气著眼,有行痹、痛痹、著痹之说;以所遇之时及所客之处命名,又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分。其论脉痹曰:“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诊候,《内经》未详,后世医家间有发挥,均从痹阻脉道,血凝不流立论。由于心主夏,亦主脉,论者每将脉痹归于热痹一类,如《医宗必读》曰:“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  相似文献   

20.
何谓"开达募原法"? [答]所谓“开达募原法”,就是用疏利透达募原湿浊的一种疗治方法。开达,即开泄透达之意;募原(膜原),《素问·举痛论》是指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吴又可认为,募原,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