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最先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劳者温之”。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以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继承发扬这一治疗方法,并且具体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1 关于甘温除热机理不同学说目前对甘温除热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1.1 治阴虚发热:认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等所损耗的是机体的水谷精气,故所产生的“热”属“阴虚内热”,当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1.2 治血虚发热:认为这种热是脾胃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则生大热,治疗只宜补中益气以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1.3…  相似文献   

2.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热法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学玉 《山西中医》2000,16(6):32-32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甘温除热法 ,并自拟补中益气汤 ,治疗因饮食劳倦致脾胃虚弱进而出现一系列热性表现的证候。其立足点着眼于脾胃气虚 ,而外在的热性表现是由于“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或由于“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并指出此阴火“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笔者根据这一理论治疗许多发热性疾病 ,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举例如下。1 低热孙某某 ,女 ,1999年 9月 8日收住入院。反复低热 3月余 ,入院查血沉 10 0 m m/ h,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骨…  相似文献   

4.
丁世永  高建东 《河北中医》2011,33(9):1391-1392
补中益气汤是由金.李东垣所创,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之先河,被后世推崇为"甘温除热第一方"。但是,如何理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制,历来是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一种病理性阴火论。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创始于元季李东垣,已为众所俗知。然而,清代叶天士对“甘温除热”法的发挥,今人殊多忽略。兹择其要者,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同道。 (一) “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东垣补中益气汤,用以补脾益气,使“土厚则阴火自伏”而虚热得除,这已成为历来医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李明 《四川中医》2011,(2):46-47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病重脾胃,创“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但东垣对“阴火”并无明确定义,致后世争议者众。通过对医学史料的研究,结合现代试验及临床,认为东垣“阴火”实为虚人感疫,补中益气汤意在扶正迭邪。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应用性味甘温之品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治疗发热疗效较好,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常 《新中医》1991,23(7):21-22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宫肌瘤手术后气虚引起发热的机理,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随证化裁治疗,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渐生而臻充盛则阴火自降,气虚发热渐消而复常的治验)。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萍 《中医杂志》1998,39(4):236-238
在探讨甘温除热理论源流的基础上,以甘温所除之“热”为“气虚夹邪”所致为研究思路,初步建立了家兔“气虚邪侵”发热动物模型,以模型动物的体温、症、征动态变化为观测指标,观察了甘温除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及其拆方的退热效应。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全方对“气虚邪侵”发热动物的降温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有关脾胃生理病理的论述,李东垣《脾胃论》和其他有关阴火的文献及气虚发热临床常见的9条阴火发生机制,研究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配伍关系,针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和覆盖性,笔者认为阴火本质就是以脾气虚损为主要病机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虚实夹杂症候.而甘温除热机制就在于针对阴火脾虚的这一本质,同时加减配伍兼顾其他症因治疗从而达到甘温除热的效果.这一看法可能对临床上针对阴火采用补中益气汤类甘温益气健脾类方剂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主治饮食劳倦所伤的脾虚气弱、气虚身热之症,属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笔者灵活应用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对“甘温除热法”的理解和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承《内经》“补其中而升其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甘温”是指补中益气汤,“热”指气虚发热,即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解除气虚发热证之意。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 ,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东垣先生认为 ,脾胃是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升一降 ,相辅相成 ,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劳倦过度以及情志失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胃不能受纳水谷 ,脾难以辅送精微 ,升降机能失调 ,则脾阳下陷 ,阴火上乘 ,五脏受病。他在《内经》“甘温除大热”的启发下 ,仿照《伤寒论》有关甘温药组成的方剂 ,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法”更臻完善。本方药简效宏 ,不管是内、外、妇、儿科 ,还是五官科 ,只要…  相似文献   

14.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5.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于有山  王发谓 《陕西中医》1994,15(3):118-120
<正> 凡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所致的发热均可称为内伤发热,治疗方法不同于伤寒与温病。高辉远教授临证治疗内伤发热,精恩博稽,风微知著,颇俱新识,成绩裴然。笔者随诊师侧,获益良多,兹浅介如次,漏误之处,务祈补正与赐教。 1 气虚发热 多由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受损致虚热内生,治宜甘温除热。如李东垣云:“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高师备赞东垣所创“劳倦内伤说”和“甘温除大热论”,不  相似文献   

17.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热法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以甘温之药治疗饮食劳倦伤及脾胃,由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而致发热的方法。此种发热,后世称之为脾虚发热或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本文对甘温除热法病因病机的历代研究概况及现代研究进展浅探如次。1 历代研究概况李东垣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  相似文献   

19.
“气虚发热”是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系李东垣首先提出来的。但李氏对气虚发热的实质未做详细阐述,使后世医家理解不一,故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气虚能否引起发热,《内经》说:“气虚者,寒也”,“阳虚则外寒”,故阳气虚在病理上产生的是虚寒证而不是虚热证。《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身热”是作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提出来的,谓“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是“得之伤暑”,即人体  相似文献   

20.
甘温除大热为李东垣所创立。此说自金元以下,每有发挥,当今以甘温除热而获效者,屡见不鲜。《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东垣在此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甘温除热法。他在《内外伤辨惑》中指出,甘温除热适宜于“脾胃气虚,不能升浮”所致之发热。李氏在创立补中益气汤时阐明,“苟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