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甘草苷及甘草酸铵的含量的影响.方法:按半夏泻心汤处方量,一法遵循传统的记载,去滓再煎(Ⅰ法)制备标准汤液,另法直接合煎(Ⅱ法)制备成标准汤液.用HPLC法分别测定两种方法制备的汤液的出膏率、浸出物含量,以及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铵等成分含量.结果:Ⅰ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附子炮制品来源、煎煮、配伍等方面评价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用药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来源附子炮制品、单方煎煮和复方煎煮液中6种生物碱含量,综合评价附子炮制品的质量及煎煮、配伍对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影响。结果不同来源黑顺片中6种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单酯型生物碱在0.303 5~1.394 8 mg/g之间,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在0~0.094 0 mg/g之间;炮附片生物碱含量偏低,单酯型生物碱在0.099 0~0.213 5 mg/g之间;两种炮制品经煎煮后,双酯型生物碱基本消失,单酯型生物碱含量也有所降低,其中黑顺片单煎液的溶出率为58.92%,炮附片单煎液的溶出率为87.87%,其复方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比单煎液偏高。结论 12批黑顺片中6种生物碱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炮附片中生物碱含量偏低,不合格现象明显,煎煮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基本消失,毒性更小,与甘草和干姜配伍后,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对生大黄煎液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大黄煎液中总的和游离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没食子酸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柱温30℃;流速1mL.min-1;测定蒽醌类成分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3∶17),检测波长254nm;测定没食子酸流动相为甲醇-0.01%磷酸(10∶90),检测波长273nm。结果:采用后下和正常煎煮方法,在10~60min内,时间越长,各游离或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没食子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大黄煎液中游离或结合蒽醌含量与泻下作用无直接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 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仅在附子单煎液中检出次乌头碱,其浓度为0.11 mg·g-1,而在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四逆汤中均未检测到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结论 附子在配伍其他药味后,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升高、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减低,为“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缓附子之毒”与附子-甘草“相畏/相杀”减毒配伍“毒减而效不减”提供了依据;四逆汤组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体现了全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通,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芍药甘草汤的镇痛作用,本文从中药大分子角度探讨其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本实验从中药复方煎煮后汤液浑浊的现象出发,以芍药甘草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煎煮时沉淀物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汤剂在煎煮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一定形貌的聚集体,通过静置离心得到沉淀物。定性、定量分析发现沉淀物主要由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和没食子酸6种小分子和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组成,虽然其成分与芍药甘草汤组成一致,但去除沉淀物的芍药甘草汤镇痛药效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芍药甘草汤中分离得到小分子化合物、多糖及蛋白质部位,各部位的含量分别为60.4、700.7和207.2 mg·g-1,大分子蛋白质、多糖含量较小分子含量高,按照多糖∶小分子=11.6∶1、蛋白质∶小分子=3.4∶1的比例在模拟煎煮的状态下制备沉淀物。粒径表征结果表明共同加热后两种沉淀物的粒径会发生明显变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形成沉淀物后游离的小分子化合物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和没食子酸含量均明显降低,因此推测小分子成分分别与蛋白质、多糖发生了相互作用。醋酸扭体实验证明模拟制备的沉淀物具有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之间的汤液相态差异。方法:采用电导率仪、旋转黏度计、表面张力测定仪、pH计,分别测定20,40,60℃时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指标,并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分煎液与合煎液中微粒粒径,进而分析三黄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对汤液相态的影响。结果: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参数确有较为明显差异,提示在三黄泻心汤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采用复方合煎与单煎合并的汤液其有效成分分子之间的反应、结合程度存在差异。结论:证实不同煎煮方法对三黄泻心汤汤液相态确实能造成较大影响,为研究三黄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对其代谢途径、临床疗效的影响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HPLC指纹图谱、指标性成分含量、出膏率、密度及pH值方面,多维度评价传统瓦锅煎煮与现代机器煎煮所得小柴胡汤的质量。方法:分别采用传统瓦锅煎煮法、机器常压一煎法和机器常压两煎法制备汤液。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205 n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1,检测的指标性成分有甘草苷、甘草酸铵、黄芩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小柴胡汤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99%;机器两煎法中甘草苷、柴胡皂苷d的含量高于瓦锅煎煮(P<0.05),其余成分的含量、出膏率、密度与瓦锅煎煮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一煎法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柴胡皂苷a的含量低于瓦锅煎煮(P<0.05),其余成分的含量与瓦锅煎煮无统计学差异,机器一煎的出膏率和密度虽低于瓦锅煎煮,但均达到了瓦锅煎煮的90%以上。结论:小柴胡汤现代机器煎煮与传统瓦锅煎煮的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在不同时间点煎出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和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测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和干膏收率,比较四君子煮散饮片与四君子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煎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及干膏收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饮片。结论:相同煎煮条件下四君子煮散饮片的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四君子煮散饮片的临床配方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芍药甘草汤、芍药柴胡汤和芍药汤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2~4h)和煎煮次数(1~2次)对上述3种汤剂中芍药苷的析出量。结果煎煮时间对芍药甘草汤、芍药柴胡汤和芍药汤中的芍药苷的析出量影响不明显,而煎煮次数明显影响各汤剂中芍药苷的析出量,相同的煎煮时间和用水量,增加煎煮次数能增加汤剂中芍药苷的析出量。结论本研究为传统中医方剂汤液的制备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和时间对掌叶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及与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相关性。方法用HPLC法测没食子酸含量;用墨汁推进度实验,比较不同生大黄煎液的小肠推进作用差异。结果随煎煮时间的延长,没食子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沸水煮沸10、20min小肠推进作用显著(P〈0.01),其他两组无明显小肠推进作用。结论没食子酸含量与生大黄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呈负相关。生大黄沸水煮沸10-20min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时间下大黄水煎液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及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水煎液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采用墨汁推进度试验考察它们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结果煎煮时间越长,没食子酸含量越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大黄煎煮15min及25min的水煎液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显著(P0.05),生大黄煎煮35及45min的水煎液对小肠无显著推进作用。结论大黄水煎液中没食子酸含量越高,其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越弱;生大黄煎煮15~25min的水煎液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2.
茵陈蒿汤分煎液与合煎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剂在临床应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ypersil C18,甲醇-0.1%磷酸水溶液(85:15)作流动相,检到波长254nm。结果 大黄酚峰能与其它峰完全分离,分煎液大黄酚平均回收率99.41%,RSD=2.27%,合煎液大黄酚平均回收率101.01%,RSD=0.45%。结论 分煎液大黄酚含量高于合煎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分煎与合煎制备的栀子金花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和栀子苷的含量变化及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栀子苷;HPLC-MS法比较分煎与合煎中指标成分峰的变化;采用体外抑菌测试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分煎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合煎液,合煎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分煎液。两者的色谱图和质谱图中,峰个数与出峰时间无差异。合煎液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有抑菌作用。结论分煎与合煎栀子金花汤引起指标成分含量的显著变化,但无新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附子配伍原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从化学角度探讨附子配伍的原则。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和比较生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煎煮液中二萜类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测定附子及其他中药煎煮液的pH值并用电喷雾质谱考察酸性对药材中乌头碱水解的影响。结果生附子单煎煮及与甘草共煎后双酯型乌头生物碱大部分发生水解,生附子与半夏或五味子共煎生物碱水解受抑制,生附子和甘草单煎液的酸性远低于半夏或五味子单煎液,中乌头碱在酸性条件下不水解。结论酸性是影响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的重要因素,强酸条件下水解受抑制,附子煎煮液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中3种成分的变化及抑茵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分煎与合煎制备的栀子金花汤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和栀子苷的含量变化及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栀子苷;HPLC-MS法比较分煎与合煎中指标成分峰的变化;采用体外抑菌测试不同栀子金花汤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分煎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合煎液,合煎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分煎液。两者的色谱图和质谱图中,峰个数与出峰时间无差异。合煎液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有抑菌作用。结论分煎与合煎栀子金花汤引起指标成分含量的显著变化,但无新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葛姗姗  盛振华  惠恩健 《中国药师》2015,(10):1657-1660
摘 要 目的: 研究砂仁、白豆蔻有效成分的溶出量随煎煮时间的变化规律,以确定是否后下及最佳煎煮时间。方法: 采用传统水煎法,分时采样,以樟脑、桉油精为指标性成分,GC法研究单煎及合煎时汤液中相关有效成分的溶出量随煎煮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砂仁煎煮3~6 min时汤液中樟脑的总量达到相对高值,煎煮10 min以上损失超过45%;白豆蔻数沸即可,2 min内为宜,煎煮5 min以上汤液中桉油精的总量损失超过50%。结论:砂仁和白豆蔻后下,分别煎煮3~6 min和2 min以内;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相关汤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黄传统饮片与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总蒽醌含量、干膏收率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传统饮片和煮散颗粒在不同煎煮时间点煎出液中总蒽醌含量以及干膏收率。结果:煎煮5~60 min时,不同时间点大黄煮散颗粒煎出液中的总蒽醌含量及干膏收率均高于大黄传统饮片煎出液。结论:本试验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以期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提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饮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HPLC-DAD法分析大黄甘草汤剂和煎膏剂中12种药效组分。方法采用Hypersil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μL。二蒽酮类(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时间25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0 nm),蒽醌类(流动相:乙腈–0.1%磷酸,时间40 min,柱温20℃,检测波长254 nm),黄酮类和三萜类(流动相:乙腈–0.2%甲酸,梯度洗脱,时间55 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276、370 nm)。结果 2种二蒽酮类(番泻苷A、番泻苷B)和5种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汤剂中明显低于煎膏剂。而三萜类(甘草酸)和3种黄酮类(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甘草素)的含量在汤剂中高于煎膏剂,特别是甘草苷。煎膏剂中12种成分的总量与汤剂相当。结论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可能更利于大黄中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成分的溶出或延缓了二蒽酮类成分的分解,同时抑制了甘草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溶出或加快了这些成分的分解速度。由于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是本方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且是君药大黄中主成分,因此大黄甘草煎膏剂可能比汤剂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变化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黄粉末煎煮过程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两种大黄煎液中游离蒽醌与结合蒽醌的含量。结果:从2~40min煎煮过程中,除药用大黄的结合态芦荟大黄素煎出率升高达70%外,两种大黄的其他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变化不超过20%,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40min之内,煎煮时间对两种大黄粉末的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煎出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牛蒡子饮片与粉末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牛蒡子饮片与粉末在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牛蒡子饮片和粉末在不同煎煮时间煎液中牛蒡苷含量.结果:从2~60 min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牛蒡子粉末煎液中的牛蒡苷含量及煎出率均高于牛蒡子饮片煎液,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