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信华 《中南药学》2014,(7):711-713
目的了解瑞舒伐他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11例瑞舒伐他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瑞舒伐他汀致横纹肌溶解3例;致肌肉酸痛及下肢无力各1例;致CK及CK-MB升高1例;致肝损害2例;致包皮水肿1例;致勃起功能障碍1例;致发热1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瑞舒伐他汀发生的不良反应,用药时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筛查420例住院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和转归。结果 420例口服瑞舒伐他汀的患者中,仅6例发生不良反应。5例患者均在1周内发生常见不良反应:头痛、头晕神经系统症状和全身乏力,减量后再次口服均可耐受。1例高龄女性患者1周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性肝炎,停药并予以保肝治疗至肝功能恢复后,再次减量口服亦良好耐受。未发现肌毒性患者。结论在临床应用瑞舒伐他汀的真实世界中,瑞舒伐他汀的严重不良反应少见,但应根据患者年龄、个体状况及联合用药情况,合理选择剂量,规范随访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应对措施,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2—2009年国内外医学期刊中瑞舒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报道,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症、肝毒性、肾毒性、咽炎、头痛、流感样症状及其他。结论 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可从把握剂量、做各项检查(如检测肌酸激酶水平、检查肝功能)、牢记禁忌症等方面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陈艳  宋惠珠  洪远 《中国药事》2017,31(10):1224-1228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ADR监测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无锡市人民医院上报的瑞舒伐他汀钙所致肝损害ADR 9例进行分析。结果:在瑞舒伐他汀钙引起的ADR中,女性2例,男性7例,所发生的ADR均为肝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其中有1例同时发生横纹肌溶解。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瑞舒伐他汀钙应用的监测,特别是用药期间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CK)的监测,正确进行用药安全评估,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瑞舒伐他汀钙致血糖升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74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通心络、辅酶Q10、阿托伐他汀钙、维生素E及维生素C。因降脂效果不达标,患者自行停用阿托伐他汀钙,改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次/d。随后4个月,患者血糖水平较前升高,空腹血糖波动于6.5~7.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7.7~10.5 mmol/L。7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达11.5 mmol/L,餐后血糖达1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患者自行停用瑞舒伐他汀钙。3个月后,空腹血糖降至5.9 mmol/L,餐后血糖降至7.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至6.6%。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6):1294-1298
目的:分析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统计病例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分析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讨论其致不良反应的机制。结果:共检索到病例报告41例45例次不良反应,发现瑞舒发他汀致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肝损害)和神经肌肉系统(横纹肌溶解症);高龄患者和剂量过大与影响CPY450代谢酶的药物联用是其主要致ADRs的相关因素。结论:注意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测,尽量使用最低有效治疗剂量,避免与影响CYP450代谢酶的药物联用,是避免或减轻其ADRs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医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上报的阿托伐他汀所致10例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引起的ADR中,女性7例,男性3例。发生次数最多为心肌、心内膜、心包及瓣膜损害3次(17.65%),肝胆系统损害3次(17.65%)、全身性损害2次(11.7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次(11.76%)、胃肠系统损害2次(11.76%)。结论临床上应加强阿托伐他汀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临床一线调脂药阿托伐他汀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检索2001年6月—2011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案例,共收集34例,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 34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损害最常见(47.06%),其次是肝-胆异常(29.41%),老年患者(≥61岁)发生率较高(64.71%)。结论多种药物合用是导致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瑞舒伐他汀致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8岁男性患者因多发性脑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氨氯地平5 mg,1次/d;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2,次/d;银杏叶提取物20 ml1,次/d;奥拉西坦4 g,1次/d。6 d后行脑血管造影及右侧颈内动脉窦部支架植入术。术后当晚患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随后逐渐出现胸口针刺样疼痛、尿量减少。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最高值分别为2754 U/L和10 999μg/L,诊断为瑞舒伐他汀所致横纹肌溶解症。停用瑞舒伐他汀,其他药物继续应用,同时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治疗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0.
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是新一代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用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同时,瑞舒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并逆转斑块,抑制胆固醇酯在巨噬细胞的堆积,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是一种很重要、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他汀类药物。现对其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上报的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45.02% );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共涉及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左氧氟沙星为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为3例(1.57%),皆为过敏性休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164例,85.90% ) ;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该院2005─2015年上报的52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分别从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涉及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男性37例(71.15%)、女性15例(28.85%);18~6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主要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骨骼肌肉损伤和全身性损伤;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附件和神经系统;77.55%的患者于停药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应监测、减少ADR的发生,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西京医院2015-2018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分级、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剂量频次、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46~60岁(55例,35.71%);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42例,92.21%);注射用顺铂(28例,18.18%)、注射用奥沙利铂(21例,13.64%)和注射用奈达铂(12例,7.79%)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消化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72例,46.75%)。结论 收集整理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纳总结其特点规律,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阿帕替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阿帕替尼相关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共20例次,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2例,60%),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其中出血相关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结论:阿帕替尼的真实世界应用中可能有比报道更高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裴丹  甘戈  汪愿  闫舒  刘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2):2289-229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致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89-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35例沙利度胺致ADR/ADE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沙利度胺所致的ADR/ADE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37.14%);ADR/ADE临床表现居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47%)、心血管系统损害(22.06%)、泌尿系统损害(10.30%)。经与药品说明书对比,发现有重度心动过缓、尿失禁、严重皮肤损害、内分泌紊乱等在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相关风险中提示不足。结论:重视沙利度胺所致新的、严重的ADR/ADE,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炎见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以来我院上报的炎见宁ADR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我院炎见宁ADR发生率为0.87%;男性患者发生率稍高于女性患者;50.00%的ADR发生于大于61岁年龄段患者;71.43%的ADR发生于合并用药患者;66.67%的ADR发生于用药4 d以内,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2.72%);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包括2例过敏性休克,1例药物性肝炎)。结论:炎见宁的ADR时有发生且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变化,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物171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抗感染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4年5月-2006年6月收集到的171例ADR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71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有140例,占总例数的81.87%.头孢菌素类抗生索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皮肤及附件损伤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61.40%,较严重的ADR有18例,占总例数的10.53%,最严重的为过敏性休克(6例).结论:上报的抗感染药物发生ADR的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审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313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上海仁济医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以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ADR的发生率及危害程度。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2月仁济医院自发呈报的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按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6份ADR中,抗菌药物所致的有313例病人(48.5%)341例次。其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5%(261例次)。共涉及抗菌药物10类58种,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最为常见,占42.8%(146例次),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也高达31.7%(108例次)。313例抗菌药物ADR中,以一般ADR为主,皮肤和附件损伤最多,累计占总ADR的56.6%(193例次);严重ADR仅27例,多出现在用药过程中(15例次,占55.6%),明显高于一般ADR组的14.7%(P〈0.01)。另外,25例ADR可能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包括药物浓度过高(11例)、药物剂量过大(5例)、溶媒选用不当(4例)等。结论: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25例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我院2003年上报的脂肪乳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与患者年龄相关,与给药浓度似有一定关系,与性别无关。结论: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脂肪乳注射液的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总体发生情况、规律及特点,加深对中药ADR的认识,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江门市药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筛选2012年江门市各单位上报的中药制剂ADR报告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中药制剂ADR报告461例,涉及108个中药制剂品种.老年(≥60岁)ADR发生率较高(36.23%);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中药注射剂品种导致ADR 372例次,占总例数的80.69%.注射剂是导致中药ADR的主要剂型且绝大多数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其次是不同剂型的口服制剂,占17.57%.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轻度ADR 284例次,占61.60%,绝大多数转归治愈.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监测,临床应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应加强中药制剂用药安全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