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书良  席丰  都志芳 《临床荟萃》2009,24(4):349-352
肠黏膜是机体一处最大的黏膜表面,成年人肠黏膜的表面积可达300m^2以上。它不但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及毒素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在严重创伤、全身及肠道严重感染、缺血及缺血一再灌注、营养障碍及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ed nutrition,TPN)、肠道内微生态失调、休克等情况下,可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轻者可引起细菌易位、肠源性脓毒血症,重者可导致全身炎反应综合征(SIRS),一旦转变为感染中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则治疗困难,预后恶劣,甚至引起死亡。现就近几年肠黏膜屏障损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生化学未见异常且结肠镜检查未见形态学改变,而显微镜下却可见肠道炎症细胞浸润。肠道黏膜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嗜铬细胞等免疫内分泌细胞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肠道黏膜、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异常导致肠道炎症低度反应,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迁延反复。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从免疫内分泌细胞及细胞因子两个方面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席丰  高金生  杨书良 《新医学》2009,40(4):268-270
肠黏膜屏障是构成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重要屏障,肠黏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等组成,对防止病原微生物从肠黏膜侵入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血缺氧、严重创伤、肠道感染、休克等情况均可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均可突破肠黏膜屏障引起细菌移位、肠源性脓毒症等。研究表明,肠道给予小剂量组胺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和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性肠炎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轮状病毒不仅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的病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我院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死率高,可伴有多脏器损伤,肠道是最晚修复的损伤器官。肠道不仅可以吸收营养物质,也可以抵御外来有害物质,肠黏膜屏障可阻断肠腔和人体内部组织,有效防止肠道外来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SAP可引起肠道缺血和缺氧,机体炎症反应也可破坏肠黏膜屏障,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并损伤肠道功能,加速SAP的进展。本文检索大量SAP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SAP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以期为SAP肠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肠道菌群在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维持肠道黏膜屏障正常功能,各种肠道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肠道动态平衡。因此,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以防止肠源性疾病。机体一旦发生脓毒血症,肠道内环境破坏,炎性因子产物增加,肠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脓毒血症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本文就肠道与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通过保持微生态平衡,能产生确切对于胃肠道功能改善的有益非致病性特定活性的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能平衡肠道菌群比例、转化肠内有害物质、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手术、创伤、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因素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如不能及时修复,极可能会发展至肠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肠黏膜屏障的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书良  李兰梅  陈育民 《临床荟萃》2008,23(24):1809-1811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肠道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方面的功能研究较多,而对肠黏膜屏障在抵御内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疾病方面研究较少。近几年来,随着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黏膜屏障的功能越来越重视。目前,肠黏膜屏障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传统的机械屏障上,而是由肠黏膜上皮、黏液层、黏膜免疫系统、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肠道内分泌及肠蠕动等环节组成的一种复杂的防御体系。从而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上百种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和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现就近几年对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和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是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抵抗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维持受机体营养情况、免疫机能以及肠道局部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影响。当机体遭受创伤应激时,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本文对骨折、骨折合并感染患者进行粪便菌群分析,初步探讨骨折、骨折合并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复合乳酸菌加谷胺酰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以及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导致继发感染的途径很多,如血行感染、经结肠黏膜感染、经结肠移居至淋巴管感染、经腹水感染、经胆道和胰管感染等。目前已证实肠源性感染在SAP的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中起主导作用。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SAP时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凋亡,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动力显著下降,使肠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肠源性感染。本研究旨在观察保护肠屏障功能是否可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以及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导致继发感染的途径很多,如血行感染、经结肠黏膜感染、经结肠移居至淋巴管感染、经腹水感染、经胆道和胰管感染等。目前已证实肠源性感染在SAP的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中起主导作用。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SAP时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凋亡,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动力显著下降,使肠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肠源性感染。本研究旨在观察保护肠屏障功能是否可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肠道急性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高,并伴随肠黏膜某些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递质表达的增高,因此,感染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致病因素之一。在随机调查的IBS病人中,有6%~17%的病人认为自己的症状起始于肠道感染。现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婴儿腹泻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一般称为消化不良,轻者称单纯性消化不良,严重者称中毒性消化不良。腹泻的病因大体上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又可分为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婴儿腹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轮状病毒感染肠外表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轮状病毒 (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在所有急性腹泻的婴幼儿的粪便标本中 ,2 0 %~ 70 %可检出轮状病毒。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近年来 ,发现轮状病毒感染不仅可引起肠道内感染 ,还可导致肠外损伤。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收治 4 5例RV感染肠外损伤的患儿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5例均为急性腹泻患儿 ,年龄 5个月~ 3岁 ,均符合诸福棠《儿科学》(第 4版 )急性RV肠炎的诊断标准 ,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表现 ,其中心率增快 30例 ,心音低钝、面色苍白 2例 ,肝大 18例 ,4例惊厥 ,其中低血…  相似文献   

15.
王卉  吴黎红 《现代护理》2006,12(29):2772-2773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病程长、引起胰腺纤维化和功能低下的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采用禁食和肠外全营养(TPN)等手段进行治疗,由于肠道长期闲置,易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异位,加重感染。胃肠内营养(EN)符合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可有效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维护肠道功能,对于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防止细菌易位,减少感染的发生率[1]。空肠管饲是EN的重要方法之一。EN是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采用以十二指肠远端的空肠喂养为宜,EN制剂输入处越远离十二指肠,对胰腺分泌的刺激作用越小。长期的临床治疗表…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两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稀便和大便次数增多,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临床上一般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轻型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多为饮食不当、受寒、肠道外感染等引起,少数由肠道内感染所致。每天稀便次数在十次以下,含水分不多,精神较好,无  相似文献   

17.
王斌  徐少勇  卢光新  杜勇 《临床荟萃》2006,21(4):256-257
营养支持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可以引起肠黏膜萎缩,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致使肠源性感染增加。为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肠内营养(EN)已越来越受到重视,EN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已得到临床实验证实。临床实验也证实肠道水疗可促进肠蠕动及功能恢复,加速内毒素排除,防止胰腺炎的重症转化。本研究选择42例SAP患者,对其早期EN和肠道水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肠道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从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免疫激活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环节中的作用及其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艾灸”为中文检索词,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testinal flora, intestinal immune, moxibus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篇符合标准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2篇。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内脏敏感性等。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支持方式。肠黏膜因缺血、感染、损伤与营养不良而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肠源性感染,肠道细菌移位导致的肠源性感染成为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要肠道有营养功能时,就要采用肠内营养”的原则已越来越在临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内、外感染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3月40例因轮状病毒肠道内、外感染住院的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外周血CD4+、CD4+CD25+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均增高,而NK细胞下降;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内感染组患儿外周血仅NK细胞下降。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CD3+、CD4+、CD4+CD25+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比肠道内感染组组患儿高。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感染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而肠道内感染组未见明显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播散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