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结构.硫酸乙酰肝素降解性糖苷内切酶的激活与肿瘤细胞转移有关,这在鼠B16-Fl0黑色素瘤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培养试验中被证实[1].Takaoka等[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在临床标本和细胞中证明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而细胞外基质(extracen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则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JPSE)是新近克隆出来的一种基质降解酶,可降解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ce,B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消化道肿瘤之首。多年来,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侵袭转移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肝素酶(Hpa)是一类βD糖苷内切酶(endoβDglucuronidase),它既可存在于正常组织,也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以水解的方式降解组织屏障中的糖蛋白成分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s),释放HSPGs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此文就Hpa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乙酰肝素酶是一种β-D-葡萄糖醛酸内切酶,为体内惟一能够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酶,可以在特定部位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并参与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由此成为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其抑制剂有望成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乙酰肝素酶在肺癌侵袭转移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测定大肠癌的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中Hpa蛋白表达,结合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p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Hpa蛋白在大肠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Ⅰ、Ⅱ期低于Ⅲ、Ⅳ期,生存时间小于5 a者低于高于5 a者(P均〈0.01)。结论 Hpa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致死率较高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乙酰肝素酶是能够裂解细胞外膜中硫酸乙酰蛋白多糖上侧链乙酰肝素的一种内切性β-D-葡萄糖醛酸糖苷酶,且其非酶活性也在许多正常生理活动或病理疾病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乙酰肝素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综述了乙酰肝素酶损伤内皮、促凝、诱导炎症因子及脂质聚集等作用,并阐述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Syndecan-1和E-钙粘附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诊断的胃癌患者大多数都可手术切除。然而,一半以上的诊断为进展期胃癌的患者死于再发,甚至包括那些曾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再发可能是手术时就已经存在的隐性微转移灶所致。因此,寻求早期诊断和准确判断其转移潜能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当前胃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检测syndecan—1和E-钙粘附素(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胃癌术后组织标本及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存在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中.60例胃癌组织中有40例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40/60,66.7%),正常组织有1例表达阳性(1/10,10%),两组间差异显著(P <0.05).乙酰肝素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进展程度和恶性行为相关,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可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乙酰肝素酶(HPSE)是一种能降解硫酸乙酰肝素(HS)的内-β-D-葡糖醛酸苷酶.因其可促进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而受到肿瘤研究领域广泛关注.最近研究提示HPSE与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的发生关系密切[1].现将HPSE与DN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在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A蛋白在60例声门上型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10例正常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癌组织中,27例(45.0%)HPA蛋白阳性表达,癌旁组织中仅3例(5.0%)阳性表达,10例正常喉组织均为阴性表达。HPA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复发率及5a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HPA蛋白高表达,并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复发、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细胞内bFGF的变化。结果脂质体介导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后,SGC 7901胃癌细胞内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下降,bF-GF阳性表达率由转染前的72.23%降至40.25%。转染后细胞bFGF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有效抑制胃癌细胞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志伟  刘金禄 《内科》2008,3(3):418-420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寻找引发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因素并进行有效阻断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肿瘤细胞要实现侵袭和转移首先要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mcellularmatrix,ECM)及基底膜(basement menbrane,BM)组成的屏障。该屏障主要由Ⅳ胶原(collagen Ⅳ)、层黏连蛋白(laminin)以及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 fate proteogycans,HSPGs)等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3、c-erbB-2、nm23在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53、c-erbB-2、nm23在35例非癌症胃黏膜和45例胃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c-erbB-2、nm23均在胃癌组织内表达,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IOD)分别为55.32±14.47、25.74±3.75、59.37±12.48;与非癌症胃黏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转移淋巴结中p53、c-erbB-2蛋白IOD呈高表达,与原位癌组织IO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中nm23 IOD呈低表达,与原位癌组织nm23 IOD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53、c-erbB-2、nm23在胃癌组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素酶 (HPA) 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36例胃癌组织 HPA- m RNA的表达。结果  HPA- 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 .2 % ,HPA- m RNA表达与胃癌的浸润程度、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 (P<0 .0 5 )。结论  HPA在胃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 HPA- m RNA表达有望成为判断进展期胃癌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结转移是评价胃癌预后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然而,胃癌术前确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非常困难。为此,此文总结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综述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学水平的研究,即阐述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分子,以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新的诊断方法,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AE1/AE3免疫组化法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E1/AE3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胃癌根治标本中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4例胃癌病人根治切除后阴性的淋巴结及胃周软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用S-P法进行AE1/AE3染色标记。结果 64例118枚淋巴结中,根据HE染色阴性再经AE1/AE3标记发现,8例患者13枚淋巴结有微转移灶,病例总阳性率12.50%(8/64),淋巴结总阳性率11.02%(13/118)。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62.50%)明显高于肠型胃癌(5.36%),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AE1/AE3染色标记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t,bFGF)的影响。方法 AS-ODN和乙酰肝素酶mRNA起始密码子区互补,无义寡核苷酸(NS-ODN)为对照组,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ODNs并转入SGC7901细胞;转染后48小时提取细胞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基因的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 AS-ODN处理后SGC7901表达乙酰肝素酶mRNA下降;处理前bFGF、的表达率为72.23%,不同浓度(0.1、0.2、0.4、0.8μmoL/L)AS-ODN处理后bFGF的表达率下降程度不同(分别为57.15%、51.11%、42.36%和40.25%)。结论 和乙酰肝素酶mRNA起始密码子区互补的AS-ODN对SGC7901表达bFGF有明显影响,且呈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2]。传统上对淋巴结的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性一个切面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得知的,既然淋巴结的大部分组织未被检查,因此就有可能忽略淋巴结微转移灶的存在。此种情况在乳腺癌、结肠癌区域淋巴...  相似文献   

19.
白惠惠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12(12):1345-1349
[摘要]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病理活检是目前现有的检查手段中唯一可以确诊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方式,而胃周淋巴结分布广泛且解剖位置多变,术前对淋巴结进行活检较为困难。现有的检查方式中,无论是超声内镜(EUS)、多排螺旋CT(MDCT)还是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目前都是停留在形态学方面。该文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与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转移是决定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胃癌手术根治程度的主要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直接相关,目前对不同病理类型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总结本院因胃癌行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778例,拟探讨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的关系及规范淋巴结清扫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