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顽固性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的近期眼压和视功能结果。方法:51例61眼顽固性青光眼,全部采用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MMC,MMC浓度为0.2mg/ml ̄0.4mg/ml局部接触时间2 ̄5分钟。  相似文献   

2.
3.
叶东升 《河北医学》2005,11(1):35-36
目的 :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1] (MMC) ,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 ,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方法 :手术采用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做 4mm× 4mm三角形巩膜瓣 ,将浓度 0 .4mg/mlMMC棉片放置在结膜瓣及巩膜瓣下 2~ 5min取出 ,0 .9%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按常规完成滤过手术步骤。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成功率为 88% ,低眼压发生率为 16 % ,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 8%。结论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联合MMC ,可以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 ,延长滤过泡功能 ,降低眼压 ,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等抗代谢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因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使术眼长期处于低眼压的水平,导致视力下降、黄斑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青光眼滤过术应用丝裂霉素C后低眼压致黄斑病变病例及其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5.
程依琏  罗谦  黎静 《四川医学》2004,25(2):202-20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 ,巩膜下巩膜咬切术。结果  5 8例 (5 8只眼 )中 ,5 2眼术后眼压 <2 0mmHg ,占 89 67% ,眼压在 2 1~2 4mmHg有 6眼 ,占 10 3 3 % ,术后需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视力提高者 49眼 ,占 84 48% ,无变化 5眼 ,占 8 62 %。下降4眼 ,占 6 90 %。结论 对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 ,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成功率高 ,视力恢复快 ,但须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小慧 《医学综述》2007,13(18):1393-1394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眼压下降,是手术的目的,也是手术成功的标志,但是眼压过低,持续于正常眼压的下限,就成为病理性低眼压。近年来,随着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抗代谢药物的联合使用,使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的同时,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鉴于目前丝裂霉素C广泛使用,低眼压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率已明显增多,为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对这类并发症作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宋昱 《中外医疗》2016,(31):91-93
目的 探析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围手术期眼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需手术的60只眼,术前已经进行了药物降眼压治疗,根据围手术期眼压高低及前房深浅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为30只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眼压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 A组术后眼压(14.5±2.2)mmHg,视力(0.3±0.2),周边前房深度>1/3CT~2/3CT,B组术后眼压(18.4±3.1)mmHg,视力(0.2±0.1),周边前房深度1/4CT~2/3CT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与B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于青光眼的治疗最为常见手术方式为滤过性手术,而其手术效果具有可控性,在围术期控制好眼压,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8.
滤过性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双权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31-3031
目的: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MMC),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手术采用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4mm三角形巩膜瓣,将浓度0.4mg/mlMMC棉片放置在结膜瓣及巩膜瓣下2min~5min取出,0.9%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按常规完成滤过手术步骤。结果:术后眼压控制成功率为88%,低眼压发生率为11%,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为5%。结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联合MMC,可以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延长滤过泡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王翔 《中原医刊》2004,31(16):49-50
近年来,药物和显微手术在抗青光眼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青光眼滤过手术后2~3年内复发率仍高,有报道约为20%,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区瘢痕化。我院自1994年将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临床,对复发性青光眼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应用MMC的14例患者与1990年~1993年的未应用MMC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炎 《中原医刊》2005,32(11):39-39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发展和改良,其降眼压效果可靠,且避免了传统小梁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使手术更加安全。我们近几年来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裴化维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6):497-498
目的探讨眼球按摩对滤过性手术后眼压控制的效果。方法对已行滤过性手术后治疗的82例(82只眼)青光眼进行眼球按摩,比较按摩前后前房及眼压的变化。结果 82例(82只眼)按摩前与按摩后即时前房及眼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术后有部分病例难以形成满意的滤过泡而致眼压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手术失败。术后早期行眼球按摩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MMC)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4 2例 (5 6眼 )各种类型青光眼随机分为MMC治疗组 2 9眼和对照组 2 7眼。MMC组在小梁切除术中 ,一次将浸有 0 .2mg/ml(0 .0 2 % )的MM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 3分钟 ,对照组不使用MMC ,术后追踪观察 5 - 2 4个月 ,平均14 .5个月。结果 MMC组的早期和晚期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3.10 %和 89.6 6 % ,对照组为 6 6 .6 7%和 5 5 .5 6 %(P <0 .0 5 ,P <0 .0 1) ;功能性滤过泡 ,MMC组 82 .76 % ,对照组 5 1.5 8% (P <0 .0 5 )。术后并发症MMC组主要为低眼压 ,但未见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其它并发症有浅前房、角膜上皮损害及白内障加重 ,两组无差异。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MMC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瘢痕化 ,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滤过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福军  胡德富 《浙江医学》1999,21(10):624-625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丝裂霉素C(MMC)作为青光眼滤过术的辅助用药,使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MMC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可影响滤过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于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对27例27眼难治性青光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中一次使用0.2mg/ml或0.1mg/ml浓度的MMC,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目前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手术的成败依赖于正确的诊断 ,手术方法的选择 ,精确娴熟的手术操作和术前术后的正确处理与随访。迄今青光眼手术种类繁多、不再赘述 ,目前常用的是显微手术中的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及巩膜烧漏术 ,现结合我院近年来进行青光眼手术的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供研讨参考。1 手术选择目前尚缺乏一种能有效控制所有青光眼的手术 ,现在临床常用的滤过手术为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和巩膜烧漏术 ,此手术的优点在于巩膜瓣的存在 ,可加强角膜缘球结膜的耐力 ,从而能防止房水对球结膜的直接冲击引起滤泡…  相似文献   

16.
丝裂霉素C,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宝辉 《广西医学》2000,22(2):256-258
目的通过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调整缝线的临床疗效分析,寻求提高青光眼手术疗效的途径.方法1994年~1999年本院66例(86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病例,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恐膜瓣加缝两针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50例(82眼)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一行,视野基本不变,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MC可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只需一次用药,不引起眼内组织损害,辅助使用可调整缝线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是使房水从前房直接或间接引流到巩膜瓣下间隙和球结膜下间隙(滤过泡)。手术的成功须有长期合适控制眼压的滤过道通畅,滤过功能良好。为此,它要求巩膜瓣表层组织不完全愈合,虹膜周边切口不愈合,而结膜组织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隐蔽巩膜切开术是作为1种创伤最小的改良青光眼滤过术而发展的。在本前瞻性研究中比较1年后的临床效果。患者与方法:研究纳入早期青光眼的58只眼,32只眼采用隐蔽巩膜切开术(ST),26只眼采用ST联合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以减少术后低眼压发生率(ST H)。ST操作包括准备1个4m m角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敢。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53眼确诊为青光眼的患者行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贴敷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随访观察6~18个月,术后视力改善28眼,占52.8%,视力不变21眼,占39.6%,视力下降4眼,占7.5%;眼压控制正常52眼,占98.1%,范围为(12±5)mmHg;功能性滤过泡51眼,占96.2%,非功能性滤过泡2眼,占3.8%。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可有效控制眼压,维持滤过泡,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