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A组平均出血量256ml,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l,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1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到2010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7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3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得到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轻中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胸腰椎轻中度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固定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8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神经功能;比较术前、术后及术后1、6、12个月伤椎压缩程度、Cobb角、疼痛VAS评分,比较术后1、6、12个月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45~60(50. 5±6. 5) min,术中出血量50~70 (60. 2±5. 6) ml,住院时间5~9(6. 5±1. 3) d。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4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术后及术后1、6、12个月伤椎压缩程度、Cobb角、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12个月ODI较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无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内固定失败,骨折均愈合良好。结论 Wiltse入路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康复迅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并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过13~30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7.1±11.2)%,C0bb角(17.2±7.8)°;术后12周伤椎椎体压缩率(16.5±5.7)%,C0bb角(5.5+7.2)°;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5±8.7)%,Cobb角(7.5±5.9)°.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可有效的使胸腰椎爆裂骨折良好复位,可靠固定,防止术后后凸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折).骨折脱位3例;按AO分型:A1.2型2例,A3.1型16例,A3.3型5例,B1.2型3例;载荷评分为4~7分,平均5.9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4例.除1例跳跃性骨折的L1部位为4钉单节段固定外,其余伤椎部位均采用6钉三椎体固定,同时作单节段植骨融合.结果: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Cobb角(除外2例跳跃性骨折的L4部位)由术前的110°~47°(平均24.5°)矫正至-2°~19°(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10%~49%(平均37.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85%~100%(平均92.7%);椎管占位(A3.1型16例及A3.3型5例)由术前的11%~62%(平均35.7%)恢复至0~13%(平均5.2%).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伤椎成形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稳定型爆裂性骨折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4岁.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椎体高度、后凸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变化.[结果]随访8~37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成形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5例,其中25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A组),20例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B组),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3-11天内手术。比较术后1周和术后12月两组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VAS评分、内固定失败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4.7±2.4)个月,术后1周经伤椎组的Cobb角(4.12±1.51°)、椎管占位(10.68±1.73%)小于跨伤椎组(5.15±1.14;12.15±2.64);椎体高度(94.00±3.42%)大于跨伤椎组(90.05±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03),术后12月经伤椎组的Cobb角(4.16±5.73°)、椎管占位(5.88±1.09%)、VAS评分(1.62±0.73)与跨伤椎组均明显小于跨伤椎组(5.73±1.24;8.05±2.04;2.18±0.94),椎体高度(93.36±3.13%)大于跨伤椎组(87.60±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1,P=0.000)。A组的145枚椎弓根螺钉松动5枚,无折断病例。B组的80枚椎弓根,其中松动7枚,折断1枚,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4.065,P=0.044 )。结论 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降低伤椎前柱的高度丢失,有利于椎管重建,是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测量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等变化。结果术后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等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动,植骨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结论应用经伤椎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钉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总结分析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伤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短钉或万向钉,椎弓根螺钉不经过骨折线,并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过6~25个月随访,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基本纠正。结论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既可有效的使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良好复位,牢固固定,又可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减少术后后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脱位疗效。[方法]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横突间或者侧后方植骨,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纠正胸腰椎序列,重建脊柱稳定。通过术前、术后2周、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6~8个月的随访,平均11.4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8个月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够很好的对伤椎进行复位,恢复脊柱序列,增加固定椎的牢固性,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钉棒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经伤椎钉棒系统节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2例,其中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例,伤椎均为相邻椎体,除椎弓根损伤椎体外,所有伤椎及邻近上-正常椎体均置钉.结果 所有置入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结论 使用钉棒系统经伤椎多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帮助骨折复位和矫正后凸. 相似文献
15.
卢长巍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6):460-462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2012年4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9.6岁.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ASIA评分:A级4例,B级9例,C级5例,D级7例,E级5例.结果 2例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较术前而言,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显著改善(1.42±0.33 mm vs 3.62±0.30mm、3.56±0.42 mm,P<0.01),Cobb's角亦显著改善(33.5±7.6°vs 6.5±2.0°、6.2±1.5°,P<0.01).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为:A级4例,B级3例,C级4例,D级7例,E级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重建胸腰椎前、中、后三柱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A组,42例)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40例)治疗。观察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等项临床指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A组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钉内固定技术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的疗效更好、更持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胸腰段单节段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CT、MRI检查,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病例随机平分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观察组)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内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较术前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比较,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后凸畸形,降低伤椎高度的丢失率,改善脊髓神经恢复,有效地增加脊柱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31-1835
[目的]探讨经皮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经伤椎组35例,经伤椎置入万向钉;跨伤椎组33例,跨伤椎置入万向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节段及类型、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经伤椎组随访18~28个月,平均(22.52±2.13)个月;跨伤椎组随访17~29个月,平均(21.23±2.35)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经伤椎组(0.57±0.502)和跨伤椎组(1.27±0.71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经伤椎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矫正度、Cobb角矫正度,经伤椎组优于跨伤椎组(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度、Cobb角丢失度,经伤椎组小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良好矫正骨折局部后凸、防止矫正角度丢失;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置入万向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复位棒辅助复位后伤椎置钉与常规复位前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住本院的59例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其中,32例采用自制复位棒复位后,再行伤椎置钉(复位置钉组);2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伤椎置钉或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收治57例单节段(AO分型中A型)胸腰椎骨折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A组为伤椎置钉组,B组为伤椎植骨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B组少(P<0.05),2组伤椎高度都得到明显恢复(P<0.05),Cobb角都得到了明显矫正(P<0.05)。随访无内固定失效。结论 2种方法均能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防止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但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A组优于B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