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Fastin骨锚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患者采用Fastin骨锚进行修复重建.对踝关节疼痛、主动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 术后11例踝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3例功能部分受限、偶有疼痛,1例关节例僵硬、疼痛严重行关节融合术.结论 Fastin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7月26例踝关节骨折在踝关节镜下探查踝关节腔,清理撕裂韧带、水肿滑膜、损伤软骨,在踝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骨折,修复、重建损伤的韧带。结果软骨损伤部位同时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及距骨上关节面6例;累及距骨内侧面12例,其中5例同时合并内踝损伤,1例同时合并内、外踝损伤;同时合并外踝及距骨外侧面损伤8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内踝及距骨体部损伤。关节镜下软骨碎片取出术11例,软骨复位固定9例,关节面修整、微骨折术6例;距下关节镜检查示软骨损伤及韧带松弛5例,距跟韧带断裂3例,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修复重建术。手术时间40~16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10~300 ml,平均100 ml。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病例,切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cGuire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优15例(81~100分),良9例(71~80分),可2例(65~70分)。2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踝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能够精确解剖复位关节面,及时发现、处理软骨、韧带等合并损伤,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跟骨骨折合并距下关节外侧脱位较少见,通常为闭合性损伤,由高能量损伤比如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引起。我们成功救治了1例距下关节完全脱位合并跟骨骨折、舟状骨骨折、踝关节脱位、距下关节向外侧脱位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距下关节韧带或合并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至今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尤其是距下关节韧带损伤,往往作为关节扭伤处理。使部分病人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不应有的后遗性疼痛。我们自1987年以来收治15例足内翻位韧带损伤所造成的后遗性疼痛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发生机制与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7-06采用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术前予以跟骨牵引,进行冷敷、消肿对症治疗,待肿胀消退后选择内外侧双切口手术治疗。12例合并内踝骨折术中无需内踝截骨,8例术中进行内踝截骨,3例术中进行外踝截骨。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8~51)个月。3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距骨体密度轻度增高,行CT三维重建检查未见明确骨坏死。1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3(9~15)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0.6(0~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8.2(76~100)分。结论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需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进行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特征,制定合理的截骨方案;术中解剖复位骨折脱位,加压坚强内固定,保护距骨体部血运,尽可能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距下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的内翻伤力可导致距下关节韧带或距下关节、踝关节外侧韧带合损伤。通过应力下的距下关节斜位片,断层片、荧光动态观察、CT及距下关节造影,结合临床诊断可明确距下关节不稳定的存在,并在手术时注意恢复距下关节韧带解剖的连续性以防止后期距下关节不稳定及跗骨窦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踝关节疾患中的诊治价值。方法总结近年笔者开展踝关节镜15例。其中3例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诊断为:足球踝、踝关节软骨损伤及踝关节外侧不稳;12例为慢性踝关节疼痛,诊断为:踝关节游离体5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踝关节滑膜炎2例。分别行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踝关节游离体取出,踝关节胫骨前缘骨赘切除术,关节软骨成形术。踝关节外侧不稳经镜检确诊后,先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再切开行外侧韧带重建术。结果15例镜下手术,术中均获确诊。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优9例,良6例。结论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只要选择合适病例,特别是对伤后无骨折脱位,踝关节反复肿痛,活动后加重的病例,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效果不佳者,尤其有手术指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9例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移位骨折。切口近端在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踝关节线上方约3 cm,弧形经过内踝下方至远端舟骨结节内侧处,骨折复位良好后,用2枚双头或无头空心钉垂直骨折线进行加压固定。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6(11~18)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85.1(58~95)分,疼痛VAS评分平均1.6(0.8~2.7)分。术后1年2例出现创伤后距下关节炎,1例因疼痛和行走障碍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恢复良好,1例给予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充分显露距骨后突部及周围粉碎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同时加压空心钉固定可靠,有利于踝关节与距下关节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0.
距下关节不稳常由踝关节内翻扭伤或距骨、跟骨相对移位引起,可与踝关节不稳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存在。距下关节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稳定性较踝关节好。跟腓韧带、距跟外侧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和分歧韧带对距下关节稳定起着不同作用,距下关节活动轴决定关节活动方向,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但活动轴是单一还是多变的,尚无定论。该文就距下关节周围韧带对关节稳定的作用、距下关节生物力学及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对跗骨窦综合征(STS)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并分析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治疗的STS病人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10年.分析病因、临床表现和术中镜下所见,明确诊断;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评价疗效.结果 52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14例有局封治疗无效史,38例病程较长或症状较重,症状均以跗骨窦疼痛为主;46例有足踝部外伤或踝关节扭伤史,其中8例伴有腓骨肌挛缩或后足外翻.术中镜下所见主要为纤维组织、瘢痕、滑膜增生,未见韧带和关节面明显损伤.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平均84.00±16.17,显著高于术前平均42.55±18.11(P<0.01);术后疼痛VAS评分为平均2.09±1.38,显著低于术前平均7.27±2.45(P<0.01).根据主观疗效评价,24例显效,18例有效,但伴有腓骨肌挛缩、后足外翻或距下关节不稳定的10例效果不明显,最终选择其他手术方法.结论 距下关节镜探查清理跗骨窦内滑膜和增生纤维组织,既可明确STS具体病因,又可有效缓解疼痛.但伴有腓骨肌挛缩、关节不稳或其他骨关节病变时,单纯距下关节镜效果可能不佳,还需其他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辅助下清理融合术治疗晚期距下关节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85年,Parisien与Vangsness[1]首先开始将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距下关节.近年来,以关节镜下清理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有报道,但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距下关节结核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2-4].距下关节结核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大多数病例就诊时已进入晚期.对于晚期距下关节结核,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为开放清理与融合手术,但是这些手术的创伤大、清理不彻底、并发症发生率高、融合率低.我们在总结关节镜技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结核经验的基础上[5,6],采用关节镜下清理融合术治疗晚期距下关节结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析其治疗效果,探索治疗该病新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30距骨,先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MRI检查距骨骨软骨损伤部位准确标定治疗点,能流密度0.14~0.16 mJ/mm2(3~3.5 bar,8 Hz),冲击频率40~50次/min,冲击次数2 000次,隔日1次,共治疗5次,然后进行踝关节镜手术行病灶清理,微骨折或钻孔术.应用Mazur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10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踝关节MRI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个月距骨损伤面积的变化.[结果]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后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MRI示损伤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杨俊锋  徐兵  王建伟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085-1087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35例,关节镜下行距骨内、外侧沟刨削清理增生肥厚滑膜、韧带及纤维瘢痕组织,并常规行关节清理,修整退变软骨。结果术后35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3~32个月)。根据Ogilvie-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其中优68.5%(24例),良18.6%(6例),可14.2%(5例),优良率85.7%。结论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胫距关节融合术已被普遍用于严重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融合方法颇多,但跗横关节与距下关节具有吸收行走时应力的作用,而此种应力易导致该二关节继发性关节炎。对踝关节融合术的远期疗效,以及对跗横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影响过去甚少讨论。本文作者复习60例踝关节融合术,41例对信访有回信,其中30例並经复查。随访项目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的可行性,以及随访距下关节镜的近期手术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随访2011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并实施距下关节镜手术患者26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的变化,记录距下关节骨性融合时间。 结果本组随访全部患者26例,随访时间(45±26)个月。患者术中和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实施关节镜下清理术22例,与术前VAS评分(6.8±1.1)分比较,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3±0.8)分(t=24.783,P<0.001);AOFAS术前为(68.2±13.0)分,术后为(91.7±6.9)分(t=-13.504,P<0.001)。实施关节镜下融合术4例,骨性融合时间(12.0±1.6)周。 结论应用克氏针辅助定位法,可以快速建立距下关节镜通路,视野清晰,可满足常规距下关节镜清理术或者融合术。该技术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距下关节镜操作较少的医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跟骨骨折手术治疗98例,根据骨折畸形愈合的Stephens和Sanders的CT分型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41例存在术后畸形愈合及见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对照组57例正常愈合,比较受试对象一般信息及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等特征信息,进行后足AOFAS功能评分,应用疼痛模拟评分(VAS)系统收集患者自评信息。对潜在影响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SPSS19.0统计软件包用于数据处理。结果:观察组9足出现伤足腓骨肌痉挛,占18.3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足腓骨肌腱粘连、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AOFAS和VAS评分未见差别,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足腓骨肌痉挛、伤足腓骨肌腱粘连、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及术前AOFAS评分和VAS的评分均为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0(1.125–1.345),1.507(1.398–1.625),1.056(1.045–1.066),1.178(1.108–1.252)和1.034(1.024–1.043)。结论:跟骨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受术前骨折伤情严重程度的影响,也同伤足腓骨肌功能状态、肌腱是否受到影响及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6月~2001年10月,利用环锯(Φ11.5mm、12mm、13mm)对18例距下关节痛患者进行环锯切骨融合,男12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右足11例,左足7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8例,退变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跟距骨桥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顽固性跗骨窦炎1例。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80~91分,平均83.8分。踝关节后外侧入路14例,踝关节前外侧入路4例;14例行原锯心骨旋转90°回植融合,4例取髂骨骨柱植骨融合。术后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固定12~16周。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个月。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4周有骨痂形成,12周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22~49分,平均32.5分,较术前降低30~59分,平均降低51.3分。均摄X线片示距下关节牢固融合。1例出现轻度足下垂,1例出现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足跟部酸胀痛。结论采用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的方法治疗距下关节痛,切口小,易显露,不影响后足的生物力学结构。在距下关节原位状态下融合,对距下关节高度及距舟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应用锯心骨旋转回植不需另植骨。  相似文献   

19.
距下关节镜     
距下关节是复杂的后足结构,可作内翻及外翻运动,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距下关节由两个独立的关节腔共同组成,包括距跟舟关节(前距下关节)及距跟关节(后距下关节),两个关节腔被跗骨窦及跗骨管所分隔。后距下关节镜的经典入路包括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然而,这两种经典入路下仍无法完全暴露后距下关节的内侧部分及跗骨管。为此,后距下关节镜的内侧入路及跗骨管入路应运而生,补充了经典入路的不足,使关节镜下完全暴露后距下关节成为可能。同样,前距下关节镜配合内侧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镜可完全暴露前距下关节。随着手术器械及操作技术的进步,距下关节的不同部位的病变均能镜下观察及操作。  相似文献   

20.
背景:成人跟距联合手术治疗方案临床报道较少,术后的功能评估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跟距联合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从而决定更好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4例行跟距联合术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19~53岁,平均31.5岁。根据术前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决定手术方案。记录患者年龄、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有无距下骨关节炎、后足的外翻角度。应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表(AOFAS-AH)和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对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获得平均19.5个月的随访(4~33个月)。单纯联合切除术19例,其中4例进行三角韧带修补,1例行外侧韧带重建,1例行跟骨截骨内移术。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其中3例患者仍有疼痛症状。术后的AOFAS评分和Karlsson-Peterson评分均明显改善。经Logistic回归分析,距下关节骨关节炎是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而跟距联合分型、跗骨联合的大小和后足的外翻角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距下关节骨关节炎影响跟距联合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即使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