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右踝9例,左踝12例,平均手术年龄28.1岁(16~51岁);术前病程2~23个月(平均11.7个月).有反复踝关节内翻扭伤史18例,外踝部疼痛21例,不平道路上行走困难15例,侧搬试验阳性19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人分别采用改良Brostrom术和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且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病人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和关节镜组,每组各28例。改良Brostrom术组病人采用改良Brostrom术治疗,关节镜组病人采用关节镜下利用锚钉和缝合带对韧带进行增强固定治疗。两组病人治疗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踝关节不稳定发生情况;并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予以FOAS评分系统、FAAM评分系统、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评估两组病人踝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复发情况。结果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为(50.91.±8.07)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4.67±1.36)天,改良Brostrom术组的手术时间(56.76±7.93)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6.35±2.04)天,关节镜组出血量(37.05±8.17)ml,改良Brostrom术组(42.43±6.98)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关节镜组疼痛评分(54.23±5.28)分和(44.63±4.45)分、症状评分分别为(52.53±6.34)分和(47.81±5.22),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66.12±5.29)和(62.19±4.77)分、(62.25±6.23)分和(52.88±4.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活动、活动能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1年距骨倾斜角为(4.43±1.03)°,距骨前移距离(4.65±1.41)mm,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5.73±1.45)°和(5.68±1.6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改良Brostrom术组踝关节不稳定发生率(14.28%)高于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病人,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相比,能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能更好的提高踝关节运动能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稳定性,病人可尽早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7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10例(12足)。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70(60~75)分;术后AOFAS评分平均95(90~98)分,优9足,良1足,可2足。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固定方法既简单又牢固,而且肌腱两端均在骨隧道内,有足够大的腱-骨接触面及强度,完全能满足术后踝关节运动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户小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2,28(1):84-88
目的:探究金天格胶囊辅助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LIA)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踝关节镜治疗ATFL的40例LIA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其手术前后影像测量结果、踝关节功能、踝部疼痛情况、下肢功能、下肢运动评分以及关节液指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影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42例,并运用关节镜诊治关节内继发病损.结果 术后39例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8.5±5.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方法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及其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行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6例,观察其继发病损在关节镜下的表现.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及其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行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6例,观察其继发病损在关节镜下的表现。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定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合并距下关节不稳定) 的合理而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 1999 ~2003年, 应用Chrisman Snook术式, 以腓骨短肌腱前半部分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 8例患者,共 13例关节。结果: 术后随诊 6个月~5年, 平均 19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 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 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以Good评级标准作为疗效评价, 10例关节 (77% ) 为优, 2例关节 (15% ) 为良, 1例关节为中 (7% ), 优良率达 92%。结论: Chrisman Snook术式重建了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 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 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辅以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了解髌骨不稳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12(6.75±5.25)个月,髌骨不稳无复发,4例仍有膝前疼痛,但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6.2±4.7)分和(91.8±5.2)分(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41.9±6.2)分和(92.7±6.3)分(P〈0.01),所有患者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X线检查对比: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由术前的28.1°±7.9°改善为1.6°±8.1°(P〈0.01),髌骨外侧关节面张开角从术前的-1.2°±7.3°改善为11.6°±4.2°(P〈0.01)。结论改良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不稳具有微创、可一并处理膝关节内其他病变、同时进行胫骨结节内移及抬高、减轻髌股关节压力、从根本上矫正解剖性或生理性股四头肌角(Q角)、手术技术易于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自体半腱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12在踝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68例。半腱肌腱组35例,异体肌腱组3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结果 68例均获得13~38(22.7±5.2)个月随访。半腱肌腱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异体肌腱组,但在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优于异体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临床中可根据患肢膝关节健康状况、运动期望值及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个体化选择移植物。 相似文献
14.
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经常反复扭伤踝关节,走路不便.笔者自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采用部分腓骨短肌替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8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切开组23例采用常规切开术式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经皮组24例采用超声定位,经皮建立骨隧道重建ATFL和CFL。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AOFAS评分、VAS评分,应力位影像测量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结果]术中切开组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经皮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切开组术后4例切口边缘处坏死,而经皮组1例切口渗液。两组患者随访26~30个月,平均(27.39±2.51)个月。术后6个月时,经皮组ROM显著大于切开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AOFA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线测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是两组相同时间点在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在临床十分常见,以反复踝关节扭伤、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但手术适应证争议较大。为此,本研究搜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数据库。对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大多数手术医生容易接受的手术适应证为:(1)具有踝关节反复扭伤或者疼痛等不稳症状,保守治疗3~6个月后仍存在症状;(2)通过前抽屉试验或者距骨倾斜试验、或者应力位摄X线片、或者磁共振MRI检查,提示存在踝关节机械性不稳的表现。本文对此现状进行全面综述,为规范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高肩胛症是肩部最常见的先天畸形,由于畸形复杂,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治疗效果不一。我科自1990~2002年应用改良Green术式治疗先天性高肩胛21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8):744-748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从1978年到1991年间,应用改良式踝关节后路骨阻术治疗连枷踝40例,经6个月~3年随访,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该术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既保证了踝部稳定,又维持了足踝部的一定活动度。同时着重讨论了术中切取腓骨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