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经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采取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进行椎间盘摘除、高速微型磨钻磨薄增生骨赘及枪式咬骨钳去除增生骨赘,并进行椎间cage植骨融合。结果24例获得平均18.3个月随访,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四肢肌力明显增强,用筷进食准确性及行走稳定性明显提高;按JOA评定标准:优12例,良8例,好转4例。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磨骨咬骨联合cage椎间置入钛板内固定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连续型多节段颈椎病,既充分减压,又较好维持椎体稳定性,是目前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的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取颈前路骨化灶悬切减压治疗效果.方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2例136个骨化节段.颈前路椎体开槽,深至椎体后缘,与硬膜严重粘连不宜切除的骨化灶可用丝线缝穿骨化灶一侧残余的后纵韧带或骨化灶周围的纤维组织,轻轻提起系在植骨块或颈长肌上,使骨化灶完全缩入骨槽内;对体积较小、与硬膜粘连轻的骨化灶予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15例多节段(≥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接受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男9例,女6例;年龄51~80岁,平均56岁。术中对C4、C6椎体行次全切,在保留C5椎体基础上切除其后缘增生骨赘、突出的椎间盘和(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在C3~5和C5~7进行结构性植骨,以C5椎体为中间固定椎体行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摄X线片和三维CT重建评估融合程度;同时行MR检查,以观察脊髓减压程度和脊髓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9~42个月随访,平均26.7个月。1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3.44±2.81)分改善至术后(16.16±2.19)分。颈椎序列由术前1.16°±11.74°改善至术后即刻14.36°±7.85°,末次随访时为12.92°±6.17°。术后声嘶2例,吞咽困难1例。结论 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结合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可靠。保留C5椎体提供了额外的把持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避免跨多节段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4.
骨化灶游离前移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目的应用改良前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2例134个骨化节段,其中连续型35例122个节段,跳跃型4例9个节段,局限型3例3个节段。术前CT检查骨化灶厚度指数(O-Index)为12.4%~78.8%,平均43.2%。手术经颈前路于椎体开槽,深至椎体后缘时用微型磨钻向骨化灶边缘游离。处理与硬膜严重粘连不宜切除的骨化灶时,可用丝线缝穿骨化灶一侧残余的后纵韧带或骨化灶周围的纤维组织,轻轻提起系在植骨块或颈长肌上,使骨化灶完全缩入骨槽内;对体积较小、与硬膜粘连轻的骨化灶予以切除。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年6个月~8年,平均3年8个月。按JO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术前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3~16分)28例,术后平均改善率74%;中度(8~12分)11例,术后改善率75%;重度(< 7分)3例,术后改善率78%。CT显示42例84个节段骨化灶前移至骨槽内,椎管内径恢复正常。术中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2例,脑脊液漏12例,术后骨化灶残留6例9节段,无术后死亡及瘫痪加重病例。结论应用骨化灶游离前移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对安全,减压彻底,可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发生,使神经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对于骨化灶厚度指数在80%以下者均可考虑行前路减压。  相似文献   

5.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手术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率大于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34例(男29例,女5例,平均57.2岁),前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4例(男12例,女2例),后路采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男17例,女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脊髓压迫率等的差异.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主要为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局限型和分节型骨化患者,而后路手术主要为范围超过3节段的连续型和混合型骨化患者,骨化物的分型及范围是选择的主要依据.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前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1.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3)分,平均改善率62.3%±15.2%;后路手术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7+1.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1.4±1.2)分,平均改善率33.5%±12.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患者,前路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后路手术则适用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方法:对43例短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手术,男31例,女12例,其中切除1个椎节10例(I组),2个椎节14例(Ⅱ组),3个椎节19例(Ⅲ组),采用JOA评定标准及颈椎X线拍片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患者61例,其中男42例,女19例,平均57岁(45~74岁).术前明确诊断颈椎病合并OPLL者49例,术中发现合并有OPLL者12例.OPLL椎管狭窄率32%~70%,平均52%.神经功能JOA评分术前4~14分,平均9.6分.手术在常规颈前路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结果 本组41例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6例经椎间隙扩大减压,14例采用椎体次全切除结合经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神经功能恢复率25.0%~87.5%,平均65.2%.5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无1例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加重.结论 颈椎病合并颈椎OPLL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在颈椎前路常规减压的基础上再将骨化的后纵韧带切除,保证了前路减压的彻底性,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其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54.3岁。患者椎管狭窄率在32%~85%,平均51.4%。神经功能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术前4~14分,平均7.9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评分10.3分,术后12个月评分11.1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结论]一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单节段颈椎OPLL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2组,前路手术(A组)10例,行前路骨化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切除,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手术(B组)14例,行后路减压,以骨化节段椎板为中心,切除3节段全椎板,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及脊髓功能下降各1例;B组术后并发C5神经综合征及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结论单节段颈椎OPLL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近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后路手术风险相对较小,前路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应用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89例,男61例,女28例;年龄25~76岁,平均47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伴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颈椎椎体骨折伴或不伴颈椎脱位14例,颈椎不稳症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13例。全部病例均有椎体次全切除指征,其中C423例,C555例,C611例。手术方法为椎体开槽、次全切除,但保留椎体后壁骨质约2mm,行椎间隙扩大减压,将植骨块或钛网嵌于减压槽内,使其与椎体的上下终板、椎体残留侧壁及后壁紧密接触。术后3、6、12个月摄X线片评价内固定在位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55 ̄130min,平均100min;出血量30~300ml,平均120ml。随访6个月以上者77例,均未发生钢板松动及植骨脱落、塌陷。术后Frankel评分平均提高1.0级。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稳定,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3例出现声音嘶哑,2周后自愈。结论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适用于相邻双节段颈椎病、颈椎骨折椎体后壁完整以及连续两个节段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者,具有操作安全、减压彻底及植骨融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K线在预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3个)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8例。分别观察K线阳性组(骨化物未超过K线范围)及K线阴性组(骨化物超过K线范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及末次随访平均改善率K线阳性组患者均高于K线阴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K线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骨化物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影像学表现、前路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3~72岁,平均53.6岁.骨化物分型:局限型3例,分节型2例,连续型5例,混合型3例;骨化物范围涉及1~5椎,平均2.8椎.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中6例患者后纵韧带骨化和硬膜囊骨化得以完全分离,硬膜囊保留完整,另7例患者硬膜囊出现不同程度撕裂或缺损.结果 8例患者术前CT横断面成像上表现为典型的"双影征",2例患者表现为整块骨化物存在中心低密度影,余3例患者表现为椎管狭窄率超过90%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术后5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其中3例经卧床休息、局部加压治疗3~5 d后愈合,另2例患者皮肤愈合后形成间歇性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抽液治疗1个月后痊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2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57.3%.骨化硬膜囊切除和未切除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三维重建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后纵韧带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合并硬膜囊骨化并非前路手术的禁忌证,前路手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彻底减压是提高此类患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经胸骨前路减压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经胸骨前路椎体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3例颈胸段脊髓压迫症中,2例为后纵韧带骨化,1例为胸椎骨折。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纵行劈开胸骨,显露颈胸段椎体,用切骨刀及气动球磨钻扩大开窗减压,去除椎体骨质,突出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取髂骨块行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切除后纵韧带并减压植骨融合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行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9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获随访3个月~5.5年.根据JOA评分标准,治疗效果优68例,良12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8.9%.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术中切除后纵韧带后,能起到更好的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压迫范围为连续型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若其椎间隙严重狭窄,或合并经椎间隙难以切除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及巨大骨赘,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可提供较大的操作和减压空间。为了降低ACCF术中切除椎体大部分骨性结构导致术中出血增加、颈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Groff等~([1])提出了颈前路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和节段曲度变化、并发症等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前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3±1.0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3±0.82)分,改善率为65.16%±7.50%;后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20±1.0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2.23±1.11)分,改善率为51.46%±9.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部位的节段曲度术后即刻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前路手术组为5.38°±1.14°,后路手术组为3.8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前路手术组为20.83%,后路手术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后路手术在减压同时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能较好地维持减压节段的曲度。  相似文献   

17.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方法:75例患者,男45例,女30例;年龄42~64岁,平均51.6岁。病变累及1个椎节者29例,2个椎节者39例;3个椎节者7例。椎体次全切除提供向侧方低达椎弓根前内缘的减压骨槽,其底宽一般为18~20mm,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强调牵引下植骨。按JOA评分和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75例中有68例获3个月~6年2个月(平均2年7个月)的随访。X线片示:切除1或2个椎节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而切除3个椎节者,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5.3%,改善率3.4%~91.3%,平均70.8%。3例并发短期C5或C6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硬脊膜损伤,无脊髓和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给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提供足够大的视野条件,使减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前路根治性减压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前路后纵韧带根治性切除治疗椎管占位率>50%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采用前路切除骨化韧带减压术治疗椎管占位率>50%的严重OPLL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3~73岁,平均59岁;骨化物形态均为基底开放型.术前骨化率50%~85%,平均(65±20)%;脊髓矢状径相对值(25±7)%;JOA评分(8.7±2.8)分.采用前路减压直接切除骨化物,行钛网或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固定.26例患者中,行一个椎体次全切除+单节段椎间隙减压10例,2个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13例.所有患者均行脑诱发电位(ECP)监护,CT横断面测量骨化率,MRI T2 加权测量脊髓矢状径相对值;记录患者并发症、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前路手术,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骨化率平均(10±5)%,脊髓矢状径相对值(75±15)%,JOA评分(14.2±2.5)分,改善率(61±24)%.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短暂神经症状恶化,其中1例行二次血肿清除术,患者神经症状均在8周内恢复;2例出现脑脊液漏(包括1例合并糖尿病者),经保守治疗2周后痊愈;无内固定失败.结论 前路手术直接减压治疗严重OPLL,神经功能恢复更彻底,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9.
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切除减压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前路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51-71岁,平均59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后纵韧带骨化物局限型6例,分节型13例;椎管狭窄率32%-75%,平均54%。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4分,平均9.6分。行颈前路常规手术入路,椎体开槽切骨达椎体后壁,范围超过后纵韧带骨化灶。利用后纵韧带钩插入后纵韧带下,钩起后纵韧带及骨化物,在后纵韧带与硬膜间形成一间隙,直视下用超薄型枪状咬骨钳切除后纵韧带及骨化物,而后植骨固定,恢复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恢复率42%'-92%,其中疗效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4.2%。4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CT和MR检查显示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后纵韧带钩可提高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用于局限型和分节型、切除范围在两个椎节之间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在颈椎前路前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随访6-3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4%-100%。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