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亚玲 《天津护理》2009,17(6):366-367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是颅内疾病及颅内继发病变的反应,也是神经外科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动态测定颅内压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认为是直接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脑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呈自限性病程,大多数预后良好,但是少数可复发或慢性经过,慢性重度头痛和视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社会生活。永久性的视力障碍虽然少见,却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对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仍是困惑我们的难题。本文对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压增高时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增高是神经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2O(15mmHg或200kPa)即为颅内压增高或颅内高压(intracranialhypertension,ICH)。许多重症神经系统疾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其可降低脑灌注,引起不良后果,因而加强对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ultrasonography,TCD)是一无创性监测工具,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无创和床旁检测等诸多优点。根据其血流速度及其频谱的变化,可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脑血…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分析哈尔滨市二院神经内科王永超现将我科同期收治的150例脑出血引起的高颅压的临床表现、治疗及予后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脑出血150例均经头CT扫描证实。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100例,珠网膜下腔出血9例,丘脑出血20例,脑...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药物致婴儿颅内压增高4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崔晓明 《新医学》1997,28(1):37-37
  相似文献   

6.
颅内肿瘤放疗期间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1995~1997年收治脑瘤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0~69岁,其中髓母细胞瘤5例,脑质瘤9例,脑临床肿瘤4例,转移瘤4例,脑膜瘤2例,垂体腺瘤1例,颅内肉瘤1例,蝶鞍区脊索瘤1例。治愈2例,好转22例,未愈4例,无1例因脑疝而突然死亡,现将颅内压增高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病情观察1.1头痛:脑瘤患者常出现定位头痛,如出现全头痛,常提示颅内压增高,且在咳嗽、弯腰、低头时加重。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有频繁呕吐而无明显头痛,急性颅内压增高,头痛剧烈,如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和烦躁,常是脑疝的前期症状。1.2呕吐: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一些囟门未闭的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胀泻的基础上发生囟门隆起,我们称“婴幼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选择有完整资料的24例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2~6个月16例,7~12月7例,1~1.5岁1例。  相似文献   

8.
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吕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3,9(8):593-594
急性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危重急症之一 ,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一种表现 ,如抢救不及时 ,可危及生命[1] 。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我科收治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35例 ,通过密切观察 ,积极配合医师抢救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5例中男 2 1例 ,女 14例 ,2 7~ 79岁。其中急性脑出血 13例 ,脑栓塞 10例 ,病毒性脑炎 7例 ,格林 -巴利综合征 5例。临床表现以惊厥为主 2 4例 ,意识障碍 12例 ,脑疝 3例。2 护 理2 1 病情观察 颅内压增高起病急 ,进展迅速 ,病死率高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相似文献   

9.
丛军  周贵福 《临床荟萃》1998,13(8):364-365
良性颅内压增高(BIH)症状和体征最初由Quincke在1897年描述。1904年Nonne称为假脑瘤。Foley1955年将其命名为良性颅内压增高,至今为国内学者沿用。Buchheit1969年提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的概念。近年来国外文献中多采用IIH这一诊断名词。对该病近10年研究表明,有症状的视力丧失患者为29%左右,视野计查出的视野缺陷达94%,致盲者为4%。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谢贵阳  冀英 《临床荟萃》1997,12(15):717-717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指临床亚急性起病,仅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没有局灶症状,脑脊液检查,头颅CT扫描均无异常征象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自1993~1996年4年共收治3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4例,女14例,年龄2月~1岁34例,~3岁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进行正确指导及全面多方位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护理,痊愈33例,好转10例,恶化4例(自动出院),死亡1例。结论:精心、细致的观察护理可明显提高病人治愈好转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候 ,病因繁多 ,很多病人因而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原发性颅内压增高又称良性颅内压增高 ,假肿瘤综合征等 ,是临床头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作者经治的 1 3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颅内压增高 (benignintragianialhypertension ,BIH) ,并对其临床特点做一分析。临床资料诊断标准 :根据 1 991年国际头痛分类会议制定的BIH诊断标准 :1 .颅内压升高大于 1 .96kPa。2 .除了视乳头水肿及外展神经麻痹外 ,无其他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 3.神经影像学检查无占位性病变或脑…  相似文献   

14.
脑外伤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诊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关系极为密切,通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严重的脑水肿常导致颅内压增高,而颅内压增高因影响脑脊液循环和脑血流又加重脑水肿;脑疝是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脑疝又反过来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的意义即在于针对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打断恶性循环,使其向良性循环发展。1脑外伤与脑水肿1.1脑水肿的分类与病因病理脑水肿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脑外伤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脑水肿,如颅骨凹陷骨折、颅内血肿、脑…  相似文献   

15.
严重离损伤后的颅内压,脑血流监测及目标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16.
急性头部外伤并发颅内压增高的处理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仪,对32例颅内压增高治疗前、后的病人(颅高压组)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同时检查了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组,以分析对比颅内压增高时TCD频谱的变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颅内压增高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8.2±14.5岁。本组32例均有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眼  相似文献   

18.
大约15—20%的癌症病人在他们的肿瘤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何诤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899-2900
目的探讨针对颅内压增高护理措施对于开颅术后颅内压增高的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天坛医院行开颅手术伴有颅内压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降压护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压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降压护理组患者给予有利于颅内压降低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改变,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压均显著下降,降压护理组颅内压降低更明显(P〈0.05);常规护理组患者GOS预后:I级3例,Ⅱ级8例,Ⅲ级11例,Ⅳ级5例,V级3例;降压护理组GOS预后:I级5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4例,V级1例。降压护理组Ⅱ级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后颅内压增高患者一定的降压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曹京兰 《全科护理》2011,(36):3355-3355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之一,是各种致病因导致颅腔内容积代偿失调而形成的。根据相关理论可知,成人颅内压超过200mmH2O(1cmH2O=0.098kPa)即为颅内压增高,而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主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根据临床经验得知,一旦颅内压增高,极容易导致脑实质受压,进而可能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严重的病人可能在2min~3min出现危象而迅速死亡。所以,医生和护士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