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侧纹状体区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的动态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和榄香烯乳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结果 缺血1h再灌注1h后即有TNF-α成倍升高,6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IL-1β在再灌注3h升高。缺血后即刻给予3mg/kg甲基强的松龙或10mg/kg榄香烯乳可以降低T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纹状体内TNFα,NO含量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采用Griess试剂测定微透析液中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结果:缺血1h再灌注6h,缺血侧纹状体内NO及TNFα含量升高,给予3mg·kg^-1甲基强的经,可以使两种物质的含量下降。结论:给予小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3mg·kg^-1)可以降低脑缺血组织的T  相似文献   

3.
7—nitro—indazole减小大鼠暂时性局灶性脑梗塞灶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栓线法建立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大鼠上,观察特异性nNOS抑制剂7-nitro-indazole(7-NI)对大鼠缺血3h、再灌注3h脑梗塞灶范围的影响。结果7-NI(25mg/kg)可减小大鼠脑梗塞灶范围,且主要减小大脑皮质梗塞灶,其作用可被L-精氨酸(300mg/kg)逆转,D-精氨酸(300mg/kg)则否。结论nNOS产生的NO在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起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NF-α-mAb对缺血再灌注在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Zea longa报道的大白鼠局灶脑缺再灌注尼龙线栓塞模型,对6h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大白鼠使用抗TNF-αmAb/生理盐水后的脑梗塞体积、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 抗TNF-α mAb能减少脑梗塞体积,减轻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少白细胞在微血管内的聚集和粘附。结论 抗TNF-αmAb能起到减轻脑缺  相似文献   

5.
ACEI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血流3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依那普利混悬液灌胃,剂量为2mg/kg;术后即予依那普利灌胃,剂量分别为1mg/kg、2mg/kg、3mg/kg。再灌注20小时后,测定脑匀浆TXB2及6-keto-PGF1α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脑匀浆TXB2明显升高,而6-keto-PGF1α明显降低;术前或术后给予依那普利,TXB2含量下降,6-keto-PGF1α增高,差异显著。提示ACEI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nti-TNF-αmAb)对局灶脑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大白鼠局灶脑缺血尼龙线栓塞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持续缺血24小时组和缺血6小时再灌注两大组,每组又分别应用AntiTNFαmAb与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梗死体积大小、梗死灶内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和附壁现象。结果AntiTNFαmAb能显著减少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梗死体积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和粘附,而对持续脑缺血动物无效。结论AntiTNFαmAb能减轻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损害。  相似文献   

7.
TNF-α在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局灶脑损伤中因损伤中神经元的表达机制。方法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TNF-amRNA的表达。结果 实验发现缺血以皮层为主的TNFamRNA表达 时间变化。缺血1小时即可观察到TNF-amRNA的表达,3小时至5天明显增加,12小时表达高峰。我们还观察到缺血区中心以底节为主的白质神经纤维、纹 本及海马中存在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局部脑缺血/再灌流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NF-α、酶组化方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动态变化,用图像分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NF-α在缺血组(I)和缺血再灌流组(IR)0.5h表达增多,12h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持续至12h;Ⅰ组12h、IR缄0  相似文献   

9.
灯盏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目的 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灯盏花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腹腔注射灯盏花,观察组织病理学,NO含量,IL-1及TNF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灯盏花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脑水肿体积,血液中NO含量,IL-1及TNF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 脑缺血后灯盏花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层 ICAM-1变化规律。方法:改良 Koizumi法建立 L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RT-PCR和 Dot blotting法分别检测 ICAM-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变化。结果:缺血皮层 ICAM-1mRNA和 I-CAM-1分别于缺血 2h和再灌注 2h显著升高,再灌注 10和 46h达高峰,持续 1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ICAM-1 将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急性期血清IL-6、TNFα及NO的动态监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NO)在脑出血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3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4h、12h、24h、3d和7d时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O的血清浓度,将每项的每个时相值同正常对照间、不同时相间以及不同项目间进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IL-6呈逐渐升高再逐渐下降的规律;TNFα呈一个急剧升高较快降低的趋势;NO呈一双峰模式。在超早期IL-6与TNFα间、TNFα与NO间有相关性。结论TNFα及IL-6相继表达可能诱导脑出血后最初的炎性免疫损伤。NO与TNFα互相影响共同参与脑出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研究苯海索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方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四血管结扎法(4-VO),即在第一颈椎处电的凝固双侧椎动脉,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30min,然后开夹重灌1h。缺血前后和重灌期间记录大鼠EEG。重灌结束时,测大鼠皮层、海马、脑干、间脑单胺(NE、DA、5-HT)递质含量。单胺递质测定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结果大鼠腹腔注射苯海索1.5mg/kg和3.0mg/kg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电活动,脑电恢复时间可恢复到(24±4)和(19±6)min(P<0.01),苯海索还能明显减轻缺血30min后再灌注1h的单胺递质的降低。结论苯海索对缺血引起的损伤神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c-fos、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液注不同时间内c-fos、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可见c-fos阳性表达,并于缺血 30min再灌注1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②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侧皮层和基底节区均有bcl-2阳性表达,于缺血2h再灌注3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结论:c-fos和bcl-2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性细胞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1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bFGF基因的表达及MK-801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缺血2h再灌流1h可见bFGF表达增高(P〈0.05),bFGF mRNA表达于12h达高峰,bFGF蛋白于24h,达高峰;MK-801组与缺血组相比,于再灌流6h~48h bGFG表达减弱(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纹状体内TNFα、NO含量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采用Griess试剂测定微透析液中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结果缺血1h再灌注6h.缺血侧纹状体内NO及TNFα含量升高,给予3mg@kg-1甲基强的松龙,可以使两种物质的含量下降.结论给予小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3mg@kg-1)可以降低脑缺血组织的TNFα、NO含量,可能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β—七叶皂甙对脊髓缺血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害时β-七叶皂甙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12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组Ⅰ,n=6)和β-七叶皂甙组(组Ⅱ,n=6)。肾下阻断腹主动脉min后开放组Ⅱ于阴断前10min, 脉注射β-七叶皂甙1mg/kg后,继以0.15mg/kg·h微量泵持续给药至主动脉开放组Ⅰ则以同样方法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作对照。采不同时相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相似文献   

1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及药物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以及免疫抑制剂甲基强的松龙和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CAdo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缺血1h再灌注23h后皮质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丙二醛(MDA),微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胞浆酶CK,CK-BB,LDH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TNF-a及MDA含量增加,胞浆酶水平增高,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浸润,甲基强的松龙及2-CAdo可降低皮质TNF- a的表达,使MDA含量下降,胞浆酶水平降低,并减轻微血管内白细胞的聚集,浸润,结论 急性炎症反应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有关。甲基强的松龙与2-CAdo具有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炎症反应,减少过氧化物的产生,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L-THP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NO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及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bydropalmatine,L-THP)的影响.从而探讨L-THP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缺血3h及48h脑组织 NO含量的变化及L-THP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h及48h脑组 织 NO含量明显升高,且48h缺血组NO含量高于3h缺血组。缺血前30min应用L-THP20mg/kg可明显降低3h及 48h脑缺血组织中NO含量。结论:L-THP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中NO的含量。其脑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NO介 导的神经毒性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抗TNF—αmAb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过程有大量TNF-α的表达,TNF-α参与和促进了脑损害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为用抗TNF-αmAb抑制TNF-α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采用大白鼠MCA堵塞模型。将缺血6小时大白鼠16只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抗TNF-αmAb,另一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梗塞体积大小,白细胞附壁、聚集及组织浸润情况。结果发现抗TNF-αmAb显著减少短暂性脑缺血的梗塞体积,显微镜观察发现能显著减少再灌注时白细胞聚集和粘附,从而保护脑组织。结论:抗TNF-αmAb能减轻短暂性脑缺血损害  相似文献   

20.
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的药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用人工合成 E-选择素 2mg·kg-1或 10 mg·kg-1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永久左侧大脑中动脉/颈总动脉(MCA/CCA)闭塞或MCA/CCA闭塞2h后CCA再灌注模型中。24h后,脑梗死体积用计算机扫描计算。结果:在永久性MCA/CCA闭死组中脑梗死体积没有差别,在MCA/CCA闭死后CCA再灌注组中脑梗死体积有意义地缩小(P<0.01)。结论:E-选择素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