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分级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ITP出血分级标准对123例ITP患者的424例次出血事件的评估,采用x2检验比较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及时长的不同分组的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的关系.ITP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分成A组(20~30)×109/L、B组(10~20)×109/L和C组(0~10)×109/L,同时依据天数分成7组,共计21小组.结果 血小板减少≥4d的C组与B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的B组和A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3dPLT下降至≤20×109/L或>4d PLT下降至≤10×109/L时,容易发生严重出血,故可作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12月该院30例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6.0±45.0)min,术中出血量为(120.0±65.0)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2.0±10.8)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0±5.6)d,总有效率达到93.3%;术后第1、3、5、7及14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80.6±63.2)×109/L、(232.6±75.8)×109/L、(263.0±83.5)× 109/L、(298.0±93.7)×109/L和(142.0±52.6)×109/L,与术前(31.6±13.0)×109/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腹腔脓肿1例,腹壁穿刺孔感染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LS治疗ITP安全可行,疗效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IPF#)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探讨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8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例、急性白血病(AL)21例]、骨髓增生性疾病(MPD)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和健康对照者50名.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LT)、IPF、H-IPF、IPF#和PLT-X.将ITP组按PLT计数结果分为≤30×109/L、(>30~<60)×109/L、(60~<100)×109/L 3组,并比较各组IPF.结果 ITP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19.8±12.7)%、6.7(4.7~12.3)%、3.1(2.0~12.1)×109/L和(27.8±8.6)ch;AA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5.6±2.5)%、1.9(0.7~4.0)%、0.8(0.4~1.4)×109/L和(17.3±2.4)ch;AL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6.3±3.4)%、2.1(1.2~4.1)%、2.4(1.5~3.2)×109/L和(18.7±3.0)ch;MPD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3.1±1.6)%、2.1(0.9~0.7)%、19.2(14.0~22.5)×109/L和(16.9±2.3)ch;健康对照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4.1±1.3)%、1.2(1.0~1.7)%、9.3(7.4~12.1)×109/L和(18.4±1.5)ch.ITP组IPF、H-IPF和PLT-X明显高于AA组、AL组、MP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TP组IPF#与AA组、AL组、MP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各组间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IPF、H-IPF和PLT-X)可能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孔荣  邱宏春  吴鹏飞  王勇 《临床荟萃》2011,26(2):104-10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4项参数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ITP患者(ITP组)及60例骨髓检验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治疗后巨核细胞数低于治疗前,(69.5±14.6)个/片vs(178.8±54.1)个/片(P<0.01),产巨核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治疗前,分别为(79.4±31.2)%vs(5.2±2.7)%、(86.9±52.3)×109/L vs(37.2±13.7)×109/L、(3.10±0.63)%vs(1.40±0.35)%、(9.6±1.7)fl vs(9.0±1.7)fl、(19.2±1.5)%vs(17.3±1.3)%(P<0.05或<0.01),但巨核细胞数、产巨核细胞比例、PCT、MPV和PDW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LT则低于正常对照组。ITP患者初诊时PLT不同水平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时不同巨核细胞数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者初诊时外周PLT与疗效无关,治疗2周内患者PLT超过100×109/L其基本治愈率较高(96.0%);每单位涂片(1.5 cm×3 cm)巨核细胞计数>100个的患者治愈率达85.7%,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ITP患者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并计数巨核细胞数,对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益气凉血汤治疗难治性ITP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廉价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在激素减撤过程中加用"益气凉血汤"联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果治疗前4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7.31±8.70×109/L,经激素治疗后血小板上升至57.53±24.50×109/L,治疗前后比较,血小板上升明显(P<0.01).开始减撤激素时,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益气凉血汤"设为治疗组,另一组不加者设为对照组.观察2月后,治疗组血小板平均为37.72±21.04×109/L,,对照组血小板平均为25.01±15.50×109/L,尽管两组血小板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小,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中,激素减撤较对照组快,其血小板计数与年龄呈负相关.进一步随访发现,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凉血汤"治疗难治性ITP,不但疗效肯定,而且激素减撤速度快,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难治性ITP廉价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因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数通常较低(<100×109/L),严重病例甚至低于20×109/L,可致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迫切要求准确计数血小板,为临床诊断和输注血小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例ITP患者作为ITP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将ITP组患者按血小板计数(PLT)分为2组,PLT〉30×109/L组(n=20)及PLT〈30×109/L组(n=15)。以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及未缓解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结果 PLT〉30×109/L组及PLT〈30×109/L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这两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淑云  宋阳  刘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752-2752
2010-02-2010-12共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通过细致的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0~53(平均32)岁.病程1~12 a.所有患者均符合ITP的诊断标准,均经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等治疗,表现为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均低于20×109/L,平均10× 109/L,经短暂内科治疗转肝胆外科.  相似文献   

10.
徐静  仇惠英 《临床荟萃》2007,22(15):1122-1123
患者,女,43岁,26年前因脸部磕碰后出现血肿,查血常规示:血小板(PLT)20×109/L,骨髓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经正规激素治疗无效,1979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脾脏切除术,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停止药物治疗,于2006年再因腰痛,皮肤瘀斑查血常规发现PLT 30×109/L,予泼尼松(商品名:强的松)1 mg/kg,长春地辛2 mg/周等治疗无效,血小板呈渐进下降,2006年11月查血常规示PLT10×109/L骨髓示ITP,甲功全套检查(-),狼疮全套检查(-),予大剂量激素4日疗法(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天)冲击后血小板仍持续低下,PLT维持在5~8×109/L,尿常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方法:将入院时出血程度为0级的ITP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出血情况、输血小板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输血小板次数和量低于B组,A、B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ITP患者在无侵袭性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血小板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且可减少输注血小板的输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6月68例难治性ITP患者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其中25例合并Hp感染。对25例患者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目。结果25例患者中有16例(64%)血小板数目有所提高,由(12.1±10.3)×10^9/L升至(68.4±36.5)×10^9/L(P〈0.05)。结论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难治性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对肝素钠抗凝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对38名血小板数量正常的体检者抽取静脉血标本,分别使用EDTA-K2、肝素钠抗凝20min、肝素钠抗凝20 min加入EDTA-K2、肝素钠抗凝60 min加入EDTA-K2的抗凝标本,进行计数及血涂片瑞氏染色观察.结果 肝素钠抗凝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93.7±32.18)× 109/L;EDTA-K2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210+58.39)×109/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4,P<0.001).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20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212.05 +60.20)× 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210+58.39)× 109/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4,B0.05).肝素钠抗凝静脉血静置60 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56.74+ 15.33)× 109/L,与EDTA-K2抗凝血结果(210t58.39)× 109/L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01).结论 EDTA-K2钙离子螯合剂可可逆性地使初发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血小板计数(BPC)和平均体积(MPV)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确诊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败血症发生前后BPC及MPV相关变化;根据病原菌分为革兰阴性菌(G-)组和革兰阳性菌(G+)组,根据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上述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败血症患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8%;发病后与发病前相比,BPC显著降低,MPV增加(P%0.05)。G~组与G+组相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升高(63.89%:31.25%);BPC平均水平明显降低[(109.83±71.02)×10^9/L:(164.5±85.23)×10^9/L],且最低点水平显著降低[(75.31±42.87)×10^9:(112.06±58.18)×10^9]。死亡组BPC和MPV较存活组降低[(59.91±28.83)×10^9:(144.49±78.80)×10^9]、[(9.61±0.98):(11.22±1.27)fl]。结论:血小板减少和MPV增加与新生儿败血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杜舟  丁刚 《山西临床医药》2014,(11):815-817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泼尼松两种方案治疗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5例初诊ITP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连用4d;对照组25例,泼尼松1 mg·kg^-1 ·d^-1,晨起顿服,3~4周后若血小板稳定,则开始减量,减量至10 mg/d时维持治疗4~6个月.结果:治疗后第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值为(35±18.2)×10^9/L和(16 ±6.4)×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反应率分别为52.6%和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所有病例皆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氏表现;2例继发血糖升高;3例继发感染.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诊ITP血小板上升速度快,长期反应率高,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0例ITP,35例AA及6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为(23.6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62±2.01)%)(P〈0.01),其RP绝对值为(8.36±4.01)×109/L,则低于对照组(21.35±7.78)×109/L(P〈0.05),ITP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8.58±1.9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4.12±1.81)%)(P〈0.05)和RP绝对值(2.63±1.22)×109/L (P〈0.01)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简便易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及直接测序,检测90例E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90例ET患者中检出49例(54.4%)存在JAK2V617F突变;突变型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16)岁。高于野生型组的(38±15)岁(P〈0.05),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9±8.2)×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组[(9.7±6.7)×10^/L机上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变型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52.9%)明显高于野生型组(15.4%)患者(P〈0.05)。结论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较高,JAK2V617F突变与ET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栓事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4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4例患者中,1例完全反应,2例有效,1例无效,总反应率为75%;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好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ICU危重患者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基线值(PLT baseline)较未并发组低[(144.11±47.88)×109/L∶(234.96±112.82)×109/L,P=0.021],APACHEⅡ评分高[(24.67±5.15)∶(17.45±6.55),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OR57.03,95%CI 2.629~1237,P=0.010),用药时间(OR47.46,95%CI 1.814~1241,P=0.020)和APACHEⅡ评分(OR41.53,95%CI 2.695~640.0,P=0.008)。结论危重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APACHEⅡ评分≥20分和用药时间≥10 d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