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海国 《中国科学美容》2014,(8):183-184,20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患者75例,随机分为手术组(38例)和牵拉组(3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JOA下腰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牵拉组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下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JOA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牵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牵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界面固定稳定、保证椎间隙的高度、融合率高等诸多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介绍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或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1998年4月~2000年4月,应用改良型SB Chan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1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个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 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年9月,平均随访26个月(17~41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可平均前屈4.0°和后伸 5.1°,共9.l°活动度。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由于技术上的原因,1例出现滑动核轻度移位,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典手术时行腰椎融合的指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经典手术在我国开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侯树勋等报告104例术后随访8~20年(平均12.66年)的优良率,开窗组为83.8%,半椎板切除组为77.3%,全椎板切除组为43.5%。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典手术的病例随访3~10年以上,总优良率为85.71%,随访3~4年时(中期随访)的优良率95.58%,5~9年时(长期随访)为85.82%,10年以上优良率为75%。此两组报告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经典手术有良好的长期疗效。但在优良组的随访病例中,X线检查发现在手术节段有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1996年1月~2001年12月,对69例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摘除髓核并作回顾性分析。其中施行后路扩大开窗术8例,半椎板切除术10例,以及全椎板切除术51例。结果在获得随访的52例中,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优良率是88%。结论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根据其病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才可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征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真 《颈腰痛杂志》2004,25(3):182-183
目的 探讨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近10年我院21例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施行手术治疗的体会。结果 获得随访18例,随访3m-3.5年,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88.9%。结论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有特殊性,术前需仔细检查、综合分析以免漏诊误诊,术中应仔细探查、小心剥离、彻底摘除退变游离的髓核方可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术前进行症状收集、影像学检查及进行VAS及腰腿痛治疗评分,确定病椎,行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对本次随访的VAS评分及腰腿痛评分与术前相应评分进行比较,通过配对比较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VAS及腰腿痛功能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腿痛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下肢功能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为90.9%。结论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间隙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改良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和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2月~2002年12月采用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5例(750个间隙)和1999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第二代N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3例(634个间隙)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APLD手术组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4.6个月,疗效优263例,良305例,差87例,优良率86.7%;NED手术组随访6~64个月,平均28.6个月,疗效优311例,良218例,差34例,优良率94.0%。结论 APLD和NED椎间盘镜手术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而NED技术总体上优于APLD技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49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进行研究。自1989年~1996年共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5%。行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36例,扩大开窗髓核摘除10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例。随访1年~8.5年,平均4年,优良率47.2%。作者分析了手术疗效差的三个原因,提出了符合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种手术方式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ROD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K-ROD系统治疗,11例)和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腰、腿部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和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4~53(44.55±6.5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31~54(40.22±9.26)个月。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长(多)于对照组(P<0.05)。②临床疗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影像学指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观察组退变椎间盘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1)均降低(P<0.05),退变椎间盘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2)均增高(P<0.05),对照组ROM 1、ROM 2均增高(P<0.05),ROM 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出现邻椎退变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ROD系统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临床疗效较好,可延缓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鄄my,MED)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33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的各突出椎间盘进行CT形态学分型,根据分型选择部分间隙实施MED,并与24例未做分型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A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侵袭性与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大于B组(P<0.001),而手术优良率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施行MED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传统髓核摘除术(A组)及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0一01—2012—02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行单纯传统髓核摘除术52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34例。结果B组末次随访VAS、ODI及JOA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髓核摘除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转归趋势。方法以2007年7月~2009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方法治疗,资料完整的30例为研究对象,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29分法)和MRI吸收率对病人转归进行分析评定。结果JOA评分治疗前平均10.97分,治疗后平均24.90分,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MRI前后对比测量发现,70%(21/30)发生缩小,10%(3/30)没有明显变化,20%(6/30)增大,发生明显缩小的5例中4例为巨大型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而8例突出物中等程度以上缩小的患者,初诊MRI显示突出率多为30%。发生稍微缩小、不变以及增大者,初诊时突出率30%,突出类型多为膨出型以及后纵韧带下型。结论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经非手术治疗后能得到显著改善,突出物的影像学显示能够显著缩小,特别是破裂型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病例共计73例,再手术方式为单侧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14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6例,后路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40例,内固定翻修2例。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14例,经治疗后好转。获得6~4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63.26±5.36)%,术后3个月(19.68±8.42)%。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7.26±2.06分,术后3个月3.68±1.22分。ODI及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主要因素为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游离髓核摘除不彻底,遗漏突出间隙的椎间盘,邻近节段退变突出,椎管狭窄减压不充分,腰椎不稳,内固定失败等;再手术时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5年至2004年期间治疗的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足下垂患者占同期同期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545例的2.2%。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半椎板切除突出椎间盘摘除术,8例采用全椎板切除突出椎间盘摘除术,4例行间盘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另2例行内窥镜下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术。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辅以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术中可见受压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增粗,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38个月,无复发病例。按患足背伸肌力较术前恢复程度评定,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无恢复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4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A组,178例)、半椎板切除(B组,122例)、全椎板切除(C组,66例)及上述3种术式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D组,74例)治疗.术后随访30~66个月,平均49个月.获得随访病例,男245例,年龄19~72岁,平均(43.36±11.64)岁,病程3 d~18年;女195例,年龄20~76岁,平均(43.78±12.09)岁,病程7 d~20年.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设计问卷随访,对不同术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术式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76%、83.61%、77.27%、90.54%,D组与A、B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单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9.93%、85.58%、78.57%与90.77%,双节段优良率分别为81.48%、76.47%、70.00%与87.50%,内固定组与非内固定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经典手术加后路内固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彻底减压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无论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加后路内固定都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传统经典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后路椎间盘镜(MED)与微创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采川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将两者的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NAKAI评定标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与常规手术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两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需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或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27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2例同时行椎间cage置入融合);经左前外侧入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1例。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0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8例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4例,其中合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8例,硬膜外瘢痕形成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均行硬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6个月~5年7个月,其中3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症状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79.5%。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25.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率为80.2%。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70%,1例行椎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等,正确分析再手术原因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09年1月,3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利用结合侧方发射激光和Ellman高频射频装备的经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疗效判断采用了术前及术后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术后1年时MacNab功能评分.[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30~70 min,平均42 min,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手术复发率为3%.所有患者最终随访时间均为1年,腰痛VAS评分术前6.19分,术后1年2.25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25分,术后1年1.75分;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1年随访时,优28例,良6例,优良率94%.[结论]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而且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余庆阳  何斌 《中国骨伤》2005,18(10):593-596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联合疗法治疗突出型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38.18±10.24)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相应治疗切吸+盘内法组(A组)15例,切吸+盘外法组(B组)26例,切吸+盘内外法组(C组)18例。结果59例术后进行了4个月以上的随访,近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96.61%;远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86.44%。但各组间近、远期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上3种不同联合疗法均是临床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