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以我室制备的抗骨巨细胞瘤(GCT)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GCF-5,对41例GCT及其它肿瘤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1例中的35例GCT标本与GCF-5结合呈阳性反应;除1例骨肉瘤细胞系(OS-732)细胞为阳性反应外,其它骨肿瘤均为阴性反应。经免疫金染色后电镜下,在阳性细胞表面可见金颗粒,证明GCF-5抗体是抗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GCF-5与GCT中部分基质细胞(STC)结合,除与一些双核细胞和核数少的多核巨细胞(MGC)结合外,与绝大多数的MGC不发生反应,但能与GCT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后的MGC发生反应。均支持本作者以前的观点,即GCT中的MGC与STC各自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和与肿瘤免疫有关的细胞,仅肿瘤细胞成分能在体外培养中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2.
Liu T  Hu XD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1840-1845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FB)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转分化在系统性硬化症(SS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施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信号转导阻滞对FB转分化为MFB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SSc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FB;经免疫细胞化学法定性、ELISA法定量检测培养FB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而了解MFB密度;观察施加TGF-β1及其信号转导阻滞对FB转分化为MFB的影响。结果两组FB的细胞形态类似,SSc组α-SMA阳性率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α-SMA量均逐渐增多(P均<0.01),但在培养的24、48、72 h,SSc组α-SMA量分别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组TGF-β1施加前、后α-SMA量均逐渐增多(P均<0.01),但在培养的三个时间点,TGF-β1施加后α-SMA量分别高于施加前(P均<0.05),且TGF-β1施加后SSc组α-SMA量分别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FB在TGF-β1参与下,除JNK/MAPK通路外,Smads、ERK/MAPK及p38MAPK通路阻滞可显著降低α-SMA量(P均<0.05)。结论 SSc患者皮损来源的FB存在强烈地向MFB转分化的特性,TGF-β1可促进FB转分化,Smads、ERK/MAPK及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介导了TGF-β1诱导的该转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84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基质作超微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两型基板/基质相互关系:良性疾患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基板完整,基质全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组成,无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存在;在侵袭性癌中,基板大多有缺陷或完全消失,基质中均可存在单个或成群的MFB。原位癌周围的MFB增生是癌性浸润的早期信号,对精确诊断非浸润性癌有价值。对MFB增生程度与肿瘤类型的关系、诱发浸润癌中MFB增生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趋化素样因子(CKLF1)C19多肽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中肌成纤维细胞(MFB)活化的作用以及对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三亚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OSF的患者8例,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例,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分别从健康志愿者和OSF患者颊粘膜组织分离成纤维细胞(FB)和MFB,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表达,以鉴定MFB;将MFB随机分为对照组、0.001 mg/L C19组、0.01 mg/L C19组、0.1 mg/L C19组,各浓度C19处理组分别使用含0.001、0.01、0.1 mg/LCKLF1-C19多肽培养液培养细胞48 h,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CCK-8法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性,收集上清后测定羟脯氨酸的含量,胶原凝胶收缩实验检测细胞收缩活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细胞中sFRP1、sFRP2、sFRP...  相似文献   

5.
Majno等(1971)在伤口愈合机理的研究中首先提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的概念。后Gabbiani等通过化学、免疫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MFB兼具分泌、合成胶原、其他基质成份及收缩功能,因而在缩小、闭合伤口中起重要作用,其超微形态兼具有成纤维细胞(FB)和平滑肌细胞(SMC)二者特点。同时,不少作者不仅在伤口愈合,而且还在正常组织(肠绒毛,Guldner等1972;肺腺泡,  相似文献   

6.
<正> 骨巨细胞瘤(以下简称 GCT)是由梭形或圆形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以下简称(MGC)构成的一种多细胞成份的半恶性肿瘤。因含有大量 MGC 而得名。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对此种肿瘤曾进行了病理学、超微结构、体外组织培养,组织化学、异种动物的接种以及体外培养细胞的定格显微摄影等方面的研究与观察。本文是上述研究工作的继续。采用 ~3H 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 GCT 在体外培养中各种细胞成份的 DNA 合成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A)/PDGF受体α(PDGFR-α)信号通路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FB)增殖和转分化为MFB的作用。方法 SSc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原代FB体外培养、鉴定,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中的α-SMA;分别予两组FB不同浓度的PDGF-AA刺激,用MTT法检测其对FB增殖的作用;对两组FB分别予TGF-β1、PDGF-AA及两者联合刺激,用RT-PCR法检测其PDGFR-αmRNA、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FB形态虽相似,但SSc FB中α-SMA呈阳性,正常皮肤则为阴性;SSc FB增殖的饱和浓度高于对照组,在一定浓度与饱和浓度间两组FB都呈剂量依赖方式增殖(P<0.05);不论有无PDGF-AA刺激及刺激浓度大小,SSc FB增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单用TGF-β1对正常皮肤FB表达PDGFR-αmRNA无影响外,TGF-β1、PDGF-AA或两者联合刺激均可上调两组FB中PDGFR-αmRNA、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以两者联合刺激作用最强;不论有无刺激或何种刺激,SSc FB中PDGFR-αmRNA、α-SMA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FB(P<0.05);PDGFR-αmRNA和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依照未处理、PDGF-AA、TGF-β1及TGF-β1+PDGF-AA的顺序渐次增加,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25,P<0.05)。结论 SSc患者皮损来源的FB存在着向MFB转分化的显著特性,SSc FB胞膜表面过表达的PDGFR-α可结合较多的PDGF-AA配体,从而介导更强的促进FB增殖和转分化为MFB作用,TGF-β1则可增强此作用。  相似文献   

8.
4例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MFH)进行了光镜和α_1-AT、α_1-ACT和覆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中一例进行了电镜观察.光镜和电镜见AMFH由多种瘤细胞组成,并见到原始间叶细胞过渡为不同分化的各种瘤细胞.组织特征是脉管瘤伴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我们的观察结果提示AMFH可能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1和M2型巨噬细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本院32例ACS患者为ACS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及32例健康对照者(HC)为HC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M1、M2细胞,ELISA方法检测M1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M2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1,仪器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ACS组M1型细胞比例、TNF-α、hs-CRP水平均高于HC组、SAP组(P0.05),且M1细胞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ACS组M2型细胞比例、TGF-β1水平均低于HC组、SAP组(P0.05),且M2细胞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SAP组M2型细胞比例、TGF-β1水平均低于HC组,TNF-α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HC组M1型细胞比例、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的病程进展中,M1型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具有促炎作用,而M2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1可能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A)/PDGF受体α(PDGFR-α)信号通路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皮损成纤维
细胞(FB)增殖和转分化为MFB的作用。方法SSc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原代FB体外培养、鉴定,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中的
α-SMA;分别予两组FB不同浓度的PDGF-AA刺激,用MTT法检测其对FB增殖的作用;对两组FB分别予TGF-β1、PDGF-AA
及两者联合刺激,用RT-PCR法检测其PDGFR-α mRNA、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FB形态虽相似,但SSc FB中
α-SMA呈阳性,正常皮肤则为阴性;SSc FB增殖的饱和浓度高于对照组,在一定浓度与饱和浓度间两组FB都呈剂量依赖方式
增殖(P<0.05);不论有无PDGF-AA刺激及刺激浓度大小,SSc FB增殖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单用TGF-β1对正常皮肤
FB表达PDGFR-α mRNA无影响外,TGF-β1、PDGF-AA或两者联合刺激均可上调两组FB中PDGFR-α mRNA、α-SMA mRNA
的表达水平,以两者联合刺激作用最强;不论有无刺激或何种刺激,SSc FB中PDGFR-α mRNA、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
正常皮肤FB(P<0.05);PDGFR-α mRNA和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依照未处理、PDGF-AA、TGF-β1及TGF-β1+PDGF-AA的
顺序渐次增加,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25,P<0.05)。结论SSc患者皮损来源的FB存在着向MFB转分化的显著特性,SSc FB
胞膜表面过表达的PDGFR-α可结合较多的PDGF-AA配体,从而介导更强的促进FB增殖和转分化为MFB作用,TGF-β1则可增
强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的起源及在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巨噬细胞抗原(CD68)、波形蛋白、抗糜蛋白酶(AACT)、抗胰蛋白酶(ACT)以及溶菌酶的表达和分布状况。结果 多核巨细胞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无一表达PCNA;单核基质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以纤维母细胞型占优势,主要表达波形蛋白和PCNA;组织细胞型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结论 多核巨细胞并非肿瘤细胞,它可能来自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基质细胞中的纤维母细胞型为肿瘤的主要增殖成分,可能来自间充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6例人骨肉瘤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在电镜下将骨肉瘤细胞分类为骨母细胞、软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原始间叶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五型。各型瘤细胞的组织发生均来源于多能性原始间叶细胞。瘤细胞的恶性特点,除具有肿瘤细胞共同的形态特征之外,核内常见管状包涵体,胞质里有散在的致密颗粒和无定向排列的微丝,间质胶原纤维中沉积着羟基磷灰石结晶颗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Jaffe组织分级与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27例不同组织级别的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结果PCNA的阳性反应仅见于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多核巨细胞呈阴性反应。不同组织级别的骨巨细胞瘤之间,PCNA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Jaffe分级系统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无关;多核巨细胞非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4.
The histomorphometry of ten case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was studied using an automatic image analysis system and eight criteria of measurements were analysed.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is system provided a new technique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that similar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in various lesions of bone may be distinguished with bone histomorphometry. This method will form the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ree demensional structure of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Westen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对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进行了TNF-α和M-CSF表达及定位检测。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血清。TNF-α由骨巨细胞瘤的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M-CSF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分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肿瘤的局部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6例原发肠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中发生在小肠3例,回盲部、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各1例。镜下肿瘤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在二者之间有胖梭形过渡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可演变为泡沫细胞和多核、单核的瘤巨细胞,另见少量未分化间叶细胞。对其中2例进行了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16蛋白表达与骨巨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 2例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6 6 .7% ,p16蛋白表达随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上升而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有 3种染色状态。结论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有关 ,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纯化及其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酶消化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进行纯化 ,以弥补破骨细胞获取量少的问题 ,为骨质疏松的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 8例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 ,在培养 2 0h后 ,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 g·L-1EDTA联合消化的方法去除贴壁能力较弱的单核基质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与牙磨片共培养 ,观察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噬骨能力。并用破骨细胞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对多核巨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 :利用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纯化率达 85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对破骨细胞所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呈强阳性表达 ,TRAP染色阳性 ,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结论 :利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g·L-1EDTA消化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可为破骨细胞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在功能表达上与破骨细胞相似 ,它可能来源于病变中圆形单核基质细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1983~1992年作者通过组织培养,组化及免疫组化、电镜、细胞遗传学,动物接种等方法,对骨巨细胞瘤(GCT)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认为GCT的基质细胞有两种,即间叶性基质细胞及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可能为许多种不同的巨噬细胞混合体,这两种类型细胞在瘤组织内互相依赖存活。在体外培养见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逐渐减少而消亡,间叶性基质细胞则在没有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的情况下也容易老化及消亡,故目前尚未有本瘤的细胞株建立。多核巨细胞是一反应性及终末性细胞,可能由于基质细胞分泌目前尚末清楚的细胞因子,吸引血中破骨细胞前身的单核巨噬细胞到瘤组织内,并促进其分化成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