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体外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初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地将76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OPCAB组(n=46)和CCABG组(n=30).OPCAB组患者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OPCAB组与CCABG组的移植旁路血管数分别为(2.8±0.9)支及(2.7±0.9)支(P>0.05);术后多巴胺使用率为32.6%比70.0%(P<0.05).OPCA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较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PCAB组为10.9%,CCABG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效果优于CCABG,但其近、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患者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趋势。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6 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05 例患 者。其中,56 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49 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CCABG)。术中分别选择T0 ~ T9 10 个时间点检测rScO2,另外记录术后7 d 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发生率。结果 CCABG 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OPCAB 组(P <0.05),术中最低鼻咽温和红细胞比容(HCT) 低于OPCAB 组(P <0.05),术中最高血糖(Glu)和血乳酸(Lac)高于OPCAB 组(P <0.05);但是两组术 中最低rScO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rScO2 在不同时间、组间、变化趋势上有差别(P <0.05)。 CCABG 组rScO2 与鼻咽温、Lac 呈正相关(r =0.229 和0.283,P =0.005 和0.002),而OPCAB 组rScO2 只 与Lac 呈正相关(r =0.214,P =0.010)。OPCAB 组和CCABG 组POCD 发生率分别为39.29%(22/56)和 32.65%(16/49),且CCABG 组POCD 患者最低rScO2 低于非POCD 患者(P <0.05)。结论 虽然OPCAB 与CCABG 术中患者rScO2 变化趋势有差异,但是rScO2 可能不是影响术后早期POCD 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及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对60岁以上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1例(OPCAB组),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4例(CCABG组),检测术前,术后1、2、3 d和术后7 d的血清肌酐值(Cr)。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肌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ABG组术后肌酐值高于OPCAB组(P<0.05),OPCABG组肌酐水平在1 d后达到高峰值,CCABG组在2 d后达高峰值。OPCAB组发生5例急性肾功能损伤(AKI),CCABG组发生11例AK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60岁以上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肾功能保护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方法优越性.方法:将3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分为0PCABG和CCABG组,0PCABG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患的术前及术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术前治疗及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史、心功能、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无差别;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术后0P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CCABG组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0PCABG组为6.4%,CCABG组为9.1%,0PCABG组无1例死亡,CCABG组死亡率为1.5%,两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0PCABG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 (冠脉 )旁路移植术 (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将 36 2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 OPCABG组 (n=1 5 2 )和 CCABG组 (n=2 1 0 ) ,分别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或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冠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 ,OPCABG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房颤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呼吸机支持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出血量、输血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OP-CABG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缩短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2 1例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均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4例 ,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17例。 6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 ,15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9例 ,呼吸衰竭 4例 (CCABG3例 ,OPCAB1例 )。 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选择OPCAB、术后良好的呼吸道管理 ,有助于提高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峰 《中原医刊》2006,33(17):1-2
目的对比分析9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8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疗效。方法对18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ABG死亡1例,OPCAB组无手术死亡;OPCAB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CCABG组;但两组在死亡率、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肺部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和CCABG均安全可行,疗效确实;OPCAB与CCABG相比,在术后恢复上有一定优势,但还不能取代CCABG。  相似文献   

8.
刘超 《吉林医学》2011,(7):1274-127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采用体外循环(on pum p)或非体外循环(off pump)方式,对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8月期间6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按照是否采用体外循环方式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各30例,分析术前(T1)、关胸时(T2)、术后4 h(T3)三个时点肺氧合功能的指标水平。另外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结果:与Ⅱ组相比较,T2和T3时Ⅰ组体外循环后OI下降,RI,Qs/Qt上升(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上无差异(P>0.05),Ⅱ组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肺氧合功能影响较小,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对肺氧合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Meta分析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6~2010国内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合计病例2687例(OPCAB组1489例,CCAB组1198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和移植血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早、中期临床疗效、通畅率、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的差别。方法选择同一时期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PCABG组和CCABG组,每组各40例。术中测量两组旁路血管血流量、比较术后4 h、12 h、1 d、3d、5 d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移植血管数量、24 h引流量、输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旁路血管流量、搏动指数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OPCABG组患者24 h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输库血量、住ICU时间均少于CCABG组(P<0.05),cTnI水平在术后4 h、12 h、1 d均明显低于CCABG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呼吸功能损害,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但远期效果还有待随访,OPCABG不能完全代替CCABG。  相似文献   

11.
The pulmonary circuit receives the whole of the cardiac output, and the flow through it is governed by events in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Its function is gaseous exchange, and the low resistance and high capacitance of the circuit is subservient to this function. Local flow is affected by intra-alveolar oxygen tension, and regional flow by passive hydrostatic effects due to gravity. The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on is also affected by gravity owing to the effect of the latter on regional compliance. When the cardiac output falls, as it does in most methods of induced hypotension, there is an accompanying increase in 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owing to an increase in the alveolar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2.
13.
L S King 《JAMA》1967,200(11):961-96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NHD)对体循环及肺循环的影响 ,指导临床ANHD的应用。方法 :1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 ,麻醉后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 ,正常体温下 ,每只犬行三个水平的ANHD ,即中度 (HD1Hct约为 19% )、深度 (HD2 Hct约为 15 % )、极深度 (HD3 Hct约为 9% ) ,然后回输自家血 ,在血液稀释前、稀释后 30min、回输血后 15min分别测血液流变学、体循环和肺循环各指标。结果 :HD时血粘度 η渐下降。HD1、HD2 时 ,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分别升高 41%和 48% ;心率 (HR)无明显变化 ,总外周阻力 (SVR)渐下降 ,平均动脉压 (MAP)渐下降 ;肺小动脉阻力 (PVR)渐下降 ,而平均肺动脉压力 (MPA)、肺动脉楔入压 (PCWP)、中心静脉压 (CVP)无明显变化。HD3 时 ,CO(CI)不再升高反而降低 ,HR仍无明显变化 ,SVR和MAP继续下降 ;PVR继续下降 ,MPA无明显变化 ,PCWP、CVP有所升高 ,回输血后各指标均有所回升。整个稀释过程中 ,心搏血量SV和心搏指数SVI,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右室每搏作功指数RVSWI的变化与CO(CI)的变化相似。结论 :中度、深度ANHD时 ,机体代偿 ,CO(CI)及SV(SVI)升高 ,SVR、PVR降低 ,有利于循环 ;极深度ANHD时 ,CO(CI)及SV(SVI)不再升高反而降低 ,MAP下降明显 ,MPA无明显变化 ,对体循环影响大 ,对肺?  相似文献   

15.
Hack于1995年首次提出肌硬膜桥的概念,即枕下头后小直肌、寰枕后膜与硬脊膜之间存在的致密纤维连接.随后的研究显示,来自于枕下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以及项韧带的纤维均参与形成肌硬膜桥.众多学者认为肌硬膜桥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推测可能功能包括:(1)防止硬脊膜打折,保证小脑延髓池的畅通和脑脊液的正常流动;(2)传递本体感觉,调整头部位置;(3)与颈源性头痛有一定关联等.本课题组基于前期肌硬膜桥的形态学研究,提出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之一的假说,并通过形态学、影像学等多种手段发现大量支持此假说的证据.肌硬膜桥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结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参与脑脊液循环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为临床疾病如慢性不明原因头痛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评价完全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梗塞(TACI)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POC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经股动脉选择性溶栓(IAT)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62例,其中发病6 h内的TACI患者44例,起病12 h内的POCI患者18例,行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对梗死部位接触性给予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作动脉溶栓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1 d、90 d的Barthel指数(BI)比较,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并分析脑梗死的性质、部位及给药时间对血管再通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溶栓后2 h、24 h.7 d及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后21 d及90 d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TACI患者给药时间<4.5h组和4.5~6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4.5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4.5~6 h组(P<0.05).POCI患者给药时间<9h组和9~12 h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9 h组血管再通率高于9~12 h组(P<0.05).(3)脑血栓形成亚组与脑栓塞亚组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脑血栓形成亚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脑栓塞亚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均有效,对TACI疗效优于POCI 各责任血管再通率不同 但POCI更应积极动脉溶栓 给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比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