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54例OAD但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组(n=28)和预混组(n=26),分别采用每晚9点注射甘精加二甲双胍和预混素(诺和灵3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明显差异(P〉0.05)。但甘精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预混组P〈(0.05)。结论甘精联合二甲双胍可使更多的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70例口服降糖药(OAD)但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Glargine治疗组(n=35)和NPH组(n=35),分别采用每晚10点注射Glargine和NPH加口服格华止500mg,tid治疗。根据空腹血糖(FBG)调整用量,以达到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12周,结果:平均FBG和HbA1c无明显差异(P〉0.05);但Glargine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NPH组(P〈0.05)。结论:每日注射1次长、中效胰岛素联合格华止的方案可使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血糖获得理想控制,Glargine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NPH。  相似文献   

3.
入选40例T2DM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甘精组)20例和预混胰岛素(预混组)20例。两组的基线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的HbA1c及FB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在HbA1c下降幅度、体重增加、胰岛素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都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更具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选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重组甘精胰岛素(长秀霖)(n=34);对照组,(甘舒霖30R胰岛素)(n=34)。分别采用每晚9点注射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三餐中嚼服)和甘舒霖3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观察3个月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明显差异(P〉0.05)。但甘精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预混N(P〈0.05),且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比较甘舒霖30R治疗T2DM均可有效降低血糖,对体重增加影响小,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选取30例新诊断的严重(HbA1c〉9%)T2DM患者,和30例经两种或两种以上OADs治疗后血糖不达标(HbA1c〉7%)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每日二次或三次注射强化治疗,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门冬胰岛素30强化控糖后两组性别、年龄、BMI、HbA1c、低血糖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初发T2DM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已使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不达标的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结论:预混胰岛素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初发的T2DM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能够尽快纠正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βp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对初诊T2DM人分别应用来得时、CSII强化治疗及预混胰岛素治疗2周,然后CSII强化治疗组停药。12周后比较治疗情况。结果显示2周后来得时组血糖、依从性、满意度与CSII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优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三组间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周后来得时组血糖、HbA1C明显优于CSI/治疗后停用药组及预混胰岛素组(P〈0.01),依从性、满意度优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胰岛素用量来得时组小于预混胰岛素组(P〈0.01)。结论一日一次注射的甘精胰岛素为糖尿病人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每组各20例,共治疗12周。结果: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4周和12周末均明显下降(P〈0.01),且A组大于B组,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于初发T2DM患者每日一次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或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均能达到明显的降糖效果,改善胰岛功能。前者降低FBG的效果更好,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5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NPH配合OAD治疗组)26例,B组(Glorrgine联合平平唐苹治疗组)28例。按照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目标血糖值:6.0mmol/L≤空腹血糖(FPG)≤7.5mmol/L,7.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h2PG)≤10.0mmol/L。治疗时间12周。结果:两组FPG、h2PG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A组BMI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Glargine联合唐苹能更好的控制老年T2DM人的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优于其他组,是老年T2DM患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68例FPG≥13mmol/L的新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Glarlgine组,n=35和NPH组,n=33,两组均采用1天4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结果2周后,①两组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降低,但(P〉0.05);②血糖控制相近的情况下,Glarlgine组Glarlgine用量NPH组诺和灵N剂量×140%,但每日胰岛素(Ins)总量显著减少(P〈0.05);③与NPH组相比,Glarlgine组日问血糖波动更小(P〈0.05),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治疗相同的患者,Glarlgine用量一诺和灵N剂量x140%,且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期8周的随机、开放性比较研究。60例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以诺和灵30R治疗的A组、以诺和锐30治疗的B组和以诺和锐30治疗的C组,A组和B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C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及睡前三次皮下注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7个时点血糖、HbA2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B组和C组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于A组(P〈0.05);C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两组HbA2c指标、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对餐后血糖控制更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减少;睡前加用诺和锐30可较好控制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3.
选用6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达美康缓释剂组31例,每天30~60mg,1次口服;普通剂型组36例,每天80~160mg2次口服,治疗12周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观察低血糖事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缓释剂组与普通剂型组FBG、2hPG、HbA1c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缓释荆组与普通剂型组FBG、2hPG、HbA1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血糖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达美康缓释剂与普通剂型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68例伴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3mmol/L)的新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Glarlgine组和NPH组,睡前皮下注射Glarlgine或NPH,三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结果强化治疗2周后,两组FPG、HbA1C、HOMA-IR、HOMA-B较治疗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但组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NPH组相比,Glarlgine组日间血糖波动更小(P〈0.05),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血糖达标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药物,Glarlgine更有效、安全,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将94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8%和〉8%两组,观察其慢性并发症及空腹血糖(FPG)等变化,并与24名健康人作对照组,分析HbA1c与其之间的关系。结果HbA1c≤8%组中大小血管并发症比例明显降低(P〈0.01);FPG、Tc、TG、LDL—c也明显降低(P〈0.05);而2hPG、HDL—C明显增高(P〈0.05);结论:①HbA1c水平越高,血糖增高及脂代谢紊乱明显;②随着HbA1c增加,发生大、微血管并发症也增加;③DM患者的血糖及血脂异常三者呈平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分析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初诊T2DM36例,以同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初诊T2DM47例为对照。按初诊时空腹血糖(FBG)浓度分为A组FBG〈13.9mmol/L,B组FBG13.9-15.6mmol/L,C组FBG〉15.6mmol/L。观察2~3月后各组FBG、P2hBG、HbA1c变化情况。结果:B组和C组胰岛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BG≥13.9mmol/L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一: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餐时A组赖脯,B组门冬,C组餐前30分钟短效睡前均中效,剂量据血糖调整,研究二:将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地特,C组睡前中效餐前注射速效。结果研究一:赖脯、门冬和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赖脯和门冬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效组(P〈0.05)。研究二:甘精、地特和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甘精组及地特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效组(P〈0.05)。结论胰岛素类似物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胰岛素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Hcy,餐后2h取血测定餐后血糖(PBG)。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单纯胰岛素治疗后,FBG、PBG和HbA1c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虽然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以HbA1c7.0%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水平的界值,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31例(45.6%),HbA1c〉7.0%的患者37例(54.4%)。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除FBG、PBG和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外(P〈0.01),tHcy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血糖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69例应用口服降糖药(OAD)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空腹血糖(FBG)≥10mmol/L),随机分为Glargine组30例,中效鱼精蛋白锌人胰岛素(NPH)组39例。FBG水平调整用量,口服阿卡波糖控制餐后血糖(PPG)。治疗目标值FBG〈6.1mmol/L,PPG〈8.0mmol/L。治疗12周。结果2组患者FBG、PPG均低于治疗前(P〈0.05);Glargine联合阿卡波糖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NPH组(P〈0.05);两组BMI无明显差异。结论Glargine联合阿卡波糖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影响小,安全、方便,是T2DM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将84例LDM患者随机分为(各42例)应用BIAsp30和BH/30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联合午餐后二甲双胍0.5g治疗12周,结果BIAsp30组早晚2hPG、HbA1c,改善13细胞功能、降低瓜方面,优于BHI30组(P〈0.05),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低血糖率低(P〈0.05);胰岛素用量、BMI、中h2PG下降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病程较短的T2DM患者,注射BIAsp30联合午餐后二甲双胍口服方案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B细胞功能、降低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