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按是否有T2DM和NAFLD分为4组:对照组、NAFLD组、T2DM组、T2DM合并NAFLD组,观察各组临床及生化特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超声分型,并对出现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特点和颈动脉斑块积分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NAFLD组的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其他三组;单纯T2DM组和NAFLD组HOMA-IR、TC、TG、LDL-C和BMI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T2DM合并NAFLD组IMT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2DM组、NAFLD组IMT也大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超声分型各组之间构成比的比较有差异。T2DM合并NAFLD组不稳定斑块形成高于T2DM组、NAFLD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也较T2DM组、NAFLD组增多。结论NAFLD、T2DM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肥胖密切相关,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T2DM合并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斑块发生程度之间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分析比较有或无颈动脉斑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确定可能影响这些患者左心室应变值的变量。方法:纳入8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55%)的T2DM患者,其中38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2DM+颈动脉斑块组),43例不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单独T2DM组)。另纳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分析,比较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和整体径向应变(GRS)。结果:①3组间左心室几何形状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单独T2DM组患者的左心室重塑更为普遍,左心室肥厚最常见于伴有动脉斑块的T2DM患者;③相较于对照组,单独T2DM组患者GLS和GCS值均明显下降(均P0.05),T2DM+颈动脉斑块组患者GLS、GCS、GAS和GRS值均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独T2DM组(均P0.05);④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和动脉斑块均与T2DM患者的所有应变值独立相关。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结合可以检测有或无动脉斑块的T2DM患者的亚临床左心室异常,二者结合有助于重新评估T2DM人群的心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更好的管理T2DM人群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CDU)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颈动脉CDU检查的T2DM患者62例,其中微量蛋白尿者33例(病例组),蛋白尿29例(对照组),应用CDU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狭窄形成,并分析其狭窄程度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结果病例组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UAE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84,P<0.000 1)。结论 CDU能对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64层双源CT(64-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合外周血管超声和炎性标志物分析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特征及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和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住院,诊断明确为CHD患者129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T2DM)病史分为老年CHD组(n=69)和老年T2DM合并CHD组(n=60)。经64-DSCT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和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差异。结果 64-DSCT显示老年T2DM合并CHD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与老年C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T2DM合并CHD与老年组比较斑块构成有差别,老年T2DM合并CHD组软斑所占比例比老年CHD组高(P0.05)。老年T2DM合并CHD组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均高于老年CHD组(P0.05)。老年T2DM合并CHD组颈动脉和足背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老年CHD组(P0.05)。老年T2DM合并CHD组白细胞介素(IL)-6、血浆黏附分子(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表达均高于老年CHD组(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外周血管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P0.05)。结论老年DM合并CHD患者冠脉病变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以易损斑块为主。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病变,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脉病变的支数越多。血清学标志物IL-6、VCAM1、MMP-9、Hcy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180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组)104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无斑块组)76例,检测两组血脂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并分析颈动脉不同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与血脂等指标的关系。结果斑块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B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 A-I水平均显著低于无斑块组(P<0.05)。钙化斑块组TG、TC、LDL-C、Apo B测定值均显著高于软斑块组和中间斑块组(P<0.05),钙化斑块组HDL-C、Apo A-I显著低于软斑块组和中间斑块组(P<0.05)。重度狭窄组TG、TC、LDL-C、Apo B测定值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HDL-C、Apo A-I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老年T2DM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发生显著的改变,同时血脂水平与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98例,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按照HbA1c控制水平分为糖尿病A组,糖尿病B组,糖尿病C组,均测定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再进行比较。结果T2DM患者不同程度的斑块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不同水平的HbA1c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血清胆红素可作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而血清胆红素与HbA1c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半年内留取3次晨尿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判断微量白蛋白,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定104例伴MAU T2DM患者和89例不伴MAU老年T2DM者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情况。结果:(1)T2DM并MAU组的糖尿病病程、BMI、FPG及收缩压均显著高于T2DM不伴MAU组。(2)T2DM并MAU组颈总动脉最大IMT显著高于不伴MAU组(0.94±0.08mm vs 0.83±0.07mm;P〈0.001),T2DM并MAU组颈总动脉斑块比例明显高于不伴MAU组(52.5%VS.27.4%;P〈0.001)。结论:T2DM 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MAU者应警惕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井源  韩婷  董砚虎 《山东医药》2009,49(1):61-62
将19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组及T2DM无NAFL组,另设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CIMT)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C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T2DM合并NAFL组则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T2DM各组随着CIMT增厚,TNF-α和HOMA-IR明显增加(P〈0.01)。TNF-α、HOMA-IR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r=0.548,P〈0.01)。提示T2DM合并NAFL更易出现大血管病变;血清TNF-α通过增加CIMT厚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按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将128例T2DM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it D)对60岁以上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ic,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影响,为改善T2DM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75例符合标准的老年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ravagal media thickness,CIMT),分为正常组(A组):CIMT<1.0mm;颈动脉斑块组(B组):局限性CIMT≥1.5mm。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69例,占39.4%;B组106例,占60.6%。A组的T2DM病程、合并高血压比例、Hb A1C、FPG、TG、HCY明显低于B组,而HDL-C、25(OH)D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合并高血压、TG、HCY是老年女性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P <0.05),25(OH)D是老年女性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性别骨量减少(包括骨质疏松与低骨量)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对象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再分为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颈动脉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结果在男性骨量减少组(77例)中,存在粥样斑块68例(88.31%),与骨量正常组(16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BMD)明显减低(P0.05)。在女性骨量减少组(255例)中,存在粥样斑块191例(74.90%),与骨量正常组(224例)比较,骨量减少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斑块形成组骨密度明显减低(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059,P=0.002),体质指数(BMI)(OR=0.853,P=0.004),空腹血糖(FBG)(OR=1.138,P=0.044),有无颈动脉斑块(OR=2.514,P=0.035)。女性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有年龄(OR=1.117,P=0.000),绝经年龄(OR=0.946,P=0.031),BMI(OR=0.910,P=0.003)。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由于增龄等共同危险因素的存在,二者常相伴发生,然而在男性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颈动脉硬化的发展常伴有骨量变化,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贵志  唐爱 《山东医药》2010,50(13):61-62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价值。方法对50例T2DM(观察组)和同期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内膜一中层厚度(1iT)、内径(A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舒张末期流速(D)、血管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IMT、RI明显高于对照组,PI、S、D及A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T2DM患者颈动脉血管重塑检出率明显升高,高频超声可对T2DM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CI)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CAS)之间关系与意义.方法 对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对比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风痰瘀阻IMT与气虚血瘀型、阴虚阳亢型、风痰火亢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风痰瘀阻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气虚血瘀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均无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风痰瘀阻的斑块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风痰瘀阻是缺血中风高危险证型,同时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48例,按超声诊断仪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和粥样斑块将其分三组:非IMT增厚组46例I、MT增厚组53例和斑块形成组4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RBP4,并计算BMI及IR,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组血清RBP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非IMT增厚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各组的RBP4水平与BMI、TG、HOMA-IR呈正相关,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RBP4水平与IMT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水平是IMT值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T2DM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大血管病变的影响. 方法 将328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SCH(T2DM+ SCH)组及单纯T2DM(T2DM)组,测定BMI、WC、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FPG、FC-P、TC、TG、LDL-C、HDL-C、HbA1c、血清hsC-RP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踝肱指数(ABI)及评估大血管病变发生率. 结果 T2DM+ SCH组女性患者比例、BMI、WC、TSH、TC、TG、LDL-C、hsGRP水平均高于T2DM组(P<0.05);T2DM+ SCH组C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患病率均高于T2DM组(57.7% vs 36.6%、40.4% vs 25.0%、42.3% vs 19.2%,P均<0.05),而ABI低于T2DM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H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T2DM合并SCH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脂代谢异常及炎性反应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伴有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脂,病损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的差异。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收集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人院后的血压、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均以颈动脉分又处最多,且均以不稳定斑块为主;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X2=7.234,P=0.007);两组患者的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06;t=6.686,P=0.000;t=~2.441,P=0.016;T=4000.00,P=0.039)。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阳性率高,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多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且多合并血压及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ecNOS)基因27bp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昆明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143例T2DM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NC)者,采用PCR技术检测ecNOS 基因27bpVNTR多态性,检测相关临床指标,采用高频超声多普勒测定IMT.结果 T2DM患者含有4a(4次重复系列)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84,T2DM组与NC组的颈动脉IMT有显著差异,ecNOS4a 与ecNOS4a-组间血浆T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IM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cNOS4a等位基因与T2DM患者的高TG水平有关,与颈动脉IMT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9.
14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无动脉斑块组38例、动脉斑块组111例,比较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再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A、B、C、D组,比较四组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血清尿酸水平增高,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率逐渐上升;动脉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动脉斑块组。尿酸、年龄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尿酸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除控制血糖外,应同时重视尿酸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91例T2DM患者根据B超检查情况分为动脉斑块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UA、CRP和TBIL,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动脉斑块阴性组相比,动脉斑块阳性组血清UA和CRP水平显著增加,TBIL则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动脉硬化与UA、CRP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TBIL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UA、CRP和总TBIL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