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100例初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0例,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50例,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24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明显降低,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或P〈0.01)。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统计学改变。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吡格列酮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抑制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非糖尿病ACS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40例,每日服吡格列酮15mg)和常规治疗组(42例);另选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于用药前、用药30天后抽取静脉血,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结果:用药前ACS患者hsCRP和sVCAM-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30天后,ACS患者hsCRP和sV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1);吡格列酮组hsCRP和sVCAM—1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吡格列酮组HOMA—R明显下降(P〈0.01),且hsCRP和sVCAM-1的下降与HOMA—R下降成正相关(r=0.47和0.39,P均〈0.01),血糖浓度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动脉硬化炎症反府;降低胰岛素抵抗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予盐酸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24例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吡格列酮组(n=34)和安慰荆组(n=34),治疗3个月后,应用B超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小(P〈0.01),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益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对30例2型糖尿患者予吡格列酮30mg/d口服,12周后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PC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用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提示吡格列酮可降低FPG、PC2hPG、GHbA1c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钙素、降钙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89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T2DM对照组56例和T2DM实验组33例,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吡格列酮(30mg/日),疗程3个月;正常对照30例。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测量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骨密度(BMD),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T2DM实验组、T2DM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血清骨钙素(BGP)和降钙素(C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T2DM组血清BGP和CT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BGP和CT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T2DM组骨密度(BM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T2DM实验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髋部及腰椎BMD均有所下降;⑤BGP与糖尿病患者年龄及空腹血糖负相关,与髋部及腰椎BMD正相关;CT与糖尿病患者年龄负相关。结论吡格列酮可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GP和CT水平明显降低,骨密度下降,其中对女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提示该药可致骨量丢失加速,对骨代谢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几类中药逆转IGT方面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270例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吡格列酮组),试验组分为A、B两类,A类只用中药,B类除了中药外另加服吡格列酮;吡格列酮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前后的相关指标,处理时间为12周。结果各组干预前后比较:服糖后2h血浆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空腹血浆胰岛素(FB-In)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燥湿化痰B组、活血化瘀B组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燥湿化痰B组、活血化瘀B组与吡格列酮组组间比较,PBG-2h、GHbA1、FB—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清热解毒中药具有逆转IGT的作用,而活血化瘀与燥湿化痰作用可能强于益气扶正和清热解毒类中药。  相似文献   

8.
选取T2DM患者89例,分为尿NA组、MA尿组和DN组。结果DN组PA1-1水平明显高于尿NA组(P〈0.01)和MA组(P〈0.05),t—PA/PAI-1比值显著低于尿NA组(P〈0.01)和MA尿组(P〈0.05),MA组t—PA及t—PA/PAI-1水平显著低于尿NA的患者(P〈0.05,P〈0.01)。DN组t—PA明显低于MA组(P〈0.01)。予罗格列酮治疗后。PPG、HbAlC、尿MA、PAI-1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t—PA、t—PA/PAI-1水平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盐酸罗格列酮可提高t—PA水平、降低PAI-1水平,改善纤溶活性,延缓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一为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组,进一步分为假手术组(n = 5)、模型组(即溶剂对照组,n = 6)和吡格列酮组(3mg/kg,n = 7),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另一为缺血30 min再灌注2h组,然后进一步分为假手术组(n = 5)、模型组(n = 6)及吡格列酮0.3mg/kg组(n = 6)、1mg/kg组(n = 7)和3mg/kg组(n = 6),各用药组于缺血前30 min静脉注射给药。然后,取心脏标本,石蜡包埋后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凋亡蛋白Bax、Bcl-2、Caspase-3、PPARy蛋白质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PARymRNA表达。TUNEL法和DNA凝胶电泳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梗死面积与缺血区面积之比减少28%(P 〈 0.01),梗死面积与左室面积之比减少32%(P 〈 0.01);(2)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示:吡格列酮0.3、1、3mg/kg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Bax、Caspase-3,增加Bcl-2、PPARy蛋白质以及PPARymRNA表达;(3)TUNEL法检测吡格列酮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3组作用均显著(P 〈 0.05),但DNA凝胶电泳模型组、吡格列酮0.3、1mg/kg可见到DNA梯带,假手术组和吡格列酮3mg/kg则无DNA梯带。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可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梗死面积起到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将90例T2DM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超检测CIMT,比较两组CIMT变化及CIMT异常率。结果治疗组CIMT明显减轻,CIMT异常率明显降低;对照组CIMT明显升高,CIMT异常率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T2DM患者的CIMT,延缓其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联素受体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孵育48h的HepG2细胞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组、3组不同浓度(100、200、400μmol/L)饱和脂肪酸(PA)培养组和3组相应浓度PA+吡格列酮(PGT)处理组。继续培养24h后,提取总RNA,使用RT-PCR半定量分析脂联素受体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组脂联素受体2(R2)mRNA的表达下降,当PA的浓度加至200μmol/L以上时,R2 mRNA表达的下降呈现明显差异(P〈0.01)。在PA+PGT的各组中,R2 mRNA的表达均较同PA浓度组增高,尤其是在PA浓度大于200μmol/L时(P〈0.05或P〈0.01)。结论R2很可能是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毗格列酮对胰岛索抵抗(IR)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模型细胞葡萄糖掺入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吡格列酮对IR HepG2细胞IRS-1、IRS-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细胞组比较,1×10^-5mol/L吡格列酮显著提高了HepG2细胞的葡萄糖掺入率(P〈0.01),使IRHepG2细胞IRS-1、IRS-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吡格列酮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1、IRS-2蛋白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46例格华止联用优泌乐25疗效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用罗格列酮钠,另一组不加用,随访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钠治疗组的FPG、2Hpg、HbA1c、FIns、HOMA—IR均较未用罗格列酮钠组明显下降(P〈0.01,P〈0.05),ISI升高(P〈0.01)。TG、LDL—C呈下降趋势(P〈0.05),但CHO、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体重及BMI治疗前后无增长趋势(P〉0.05)。ALT、AST、r—GT在罗格列酮钠组呈下降趋势(P〈0.05)。所见的不良反应为下肢轻度水肿,未行特殊处理。结论:罗格列酮钠能有效降低使用双胍类降糖药和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血糖的水平,对因脂肪肝而致的肝脏酶谱的增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将170例(TzDM)分为单纯DM组、早期DN组、临床DN组、晚期DN组,测定ACR,CRP。结果(1)CRP水平及DN三亚组间及DN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DN程度加重而降低。(2)CRP水平与OGTT2h血糖(r=0.625,P〈0.01)、HbAlc(r=0.832,P〈0.01)、FBG(r=0.543,P〈0.01)、BMI(r=0.430,P〈0.01)、TG(r=0.225,P〈0.01)、LDL—C(r=0.438,P〈0.01)呈正相关;与HKL—C(r=-0.365,P〈0.01),ISI(r=-0.418,P〈0.01)呈负相关。结论CRP可能与2型DN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毗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IR大鼠肝组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HF)组30只和正常对照(Nc)组10只,其中HF组又分为高脂对照(HFN)亚组和毗格列酮(HFP)亚组,每组各15只。喂养12周后,HFP亚组给予吡格列酮灌胃2周,并测定大鼠体重、FPG、Fins、TG、TC、IS。应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免疫沉淀技术检测肝组织PTP-1B及IRS-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HFN亚组PTP-1B表达较NC组增高(P〈0.01),HFP亚组较HFN亚组降低(P〈0.01);免疫印迹:HFN、HFP亚组PTP-1B表达均高于NC组(P〈0.01或P〈0.05),且HFP亚组低于HFN亚组(P〈0.01);免疫沉淀:HFN亚组IRS-2磷酸化程度较NC组降低(P〈0.01),HFP亚组较HFN亚组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改善I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TP-1B表达,从而使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2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将入选的100例(男52例;女48例)伴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荚脲组,持续治疗12周。结果无论是二甲双胍组还是格列美脲组经降糖治疗后FPG、HbA1C、TC、TG、LDL、Apo—b均有下降(P〈0.01),HDL、Apo-a有所上升(P〈0.01,P〈0.05);组问比较,二甲双胍组TC下降显著(P〈0.05);TG、LDL的下降与HbA,c呈正相关(P〈0.01)。结论伴有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在治疗早期可通过单纯控制血糖改善血脂,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可作为一线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8.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联合胰岛素(优沁林30R)每组30例,检测治疗后12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F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指标。结果吡格列酮组血糖明显下降,胰岛B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低血糖发生率却未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研究其降压作用和降压机理。方法3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口服盐酸罗格列酮(维戈洛)4mg/d-8mg/d,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盐酸罗格列酮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胰岛素(PINS)均明显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IR)显著下降(P〈0.05)。结论盐酸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同时,具有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脂高糖饮食以及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吡格列酮进行干预4周。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血糖、血胰岛素、血脂、MDA、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也增高(P〈0.01)。干预后均明显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可能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