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核分支杆菌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肾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肾结核患者20例(观察组)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SAT-6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肾组织可见大量褐色颗粒状阳性物质沉积在肾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及部分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基底膜,对照组仅见少量褐色颗粒状阳性物质沉积在上述部位,其ESAT-6的OD值分别为53.67±14.21,6.47±1.61,P〈0.05。结论ESAT-6在肾结核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对其进行检测可为早期诊断结核性肾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血清表面抗原蛋白前S1抗原( preS1Ag)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HBsAg阳性患者2545例( HBV感染组)、HBsAg阴性即健康体检者172例(对照组),均同步检测外周静脉血HBsAg、HBeAg、preS1Ag及HBV DNA。结果 HBV感染组中preS1Ag阳性1845例(72.50%), HBeAg阳性808例(31.75%),HBV DNA阳性1173例(46.09%);对照组preS1Ag阳性4例(2.33%);两组间preS1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感染组preS1Ag阳性患者中HBsAg>250 ng/mL、HbeAg阳性、HBV DNA≥103 copy/mL的比例均大于preS1Ag阴性患者(P均<0.05)。 HBV感染组HBV DNA≥103 copy/mL的患者中,preS1Ag阳性组与preS1Ag阴性组间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感染状态及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肝内促炎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及IFN-γ的分泌细胞——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明确二者在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乙型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内IFN-γ的原位表达以及其分泌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①乙型ACLF患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慢性乙肝患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乙型ACLF患者肝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慢性乙肝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01),慢性乙肝患者肝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01);③肝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量与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96和0.885,P均〈0.001)。结论乙型ACLF患者肝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其分泌的IFN-γ的增加可能参与了ACL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 Smads 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后,经过吡喹酮杀虫和γ-干扰素(IFN-γ)抗纤维化治疗后其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BALB/c 小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在感染16周后,将所有存活的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并以10只未感染的BALB/c 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治疗8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肝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判定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Smads 蛋白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其阳性表达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计分为(6.90±1.57)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分,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略有下降为(5.03±1.82)分,加用 IFN-γ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较吡喹酮组有明显改善为(3.5±1.96)分(P <0.05),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的研究提示,Smads 蛋白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及肝窦区。吡喹酮治疗组以及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以及正常对照组(P <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 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又明显低于吡喹酮组(P <0.05);空白对照组的 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而经吡喹酮单独治疗或吡喹酮与 IFN-γ联合治疗后,Smad4蛋白阳性表达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 <0.05)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 >0.01);空白对照组和吡喹酮组 Smad7蛋白阳性表达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1),但在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7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经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食管癌组织中HPVl6E6蛋白表达变化,探讨其对食管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鳞癌组)、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对照组)及10例食管不典型增生患者病变组织(增生组)中的HPVl6E6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Not法检测HPVl6E6阳性及阴性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CyclinDl蛋白表达。结果鳞癌组、增生组、对照组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22/40)、20%(2/10)、12.5%(5/40),鳞癌组HPVl6E6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组和对照组(P均〈0.05)。HPVl6E6蛋白阳性、阴性者癌组织中CyclinD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92±0.057、0.327±0.02;HPVl6E6蛋白表达阳性者肿瘤组织CyclinDl蛋白表达量高于HPVl6E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HPVl6E6蛋白表达升高,并与CyclinDl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治疗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STAT1、STAT4、IL-12、IFN-γ的影响,以便阐明嗜酸乳杆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5%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菌粉保护剂组)、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组)、嗜酸乳杆菌低剂量组(1×10^6 CFU/mL)、中剂量组(1×10^7 CFU/mL)、高剂量组(1×10^8 CFU/mL)、正常组。以组织病理学积分评价疗效,同时观察嗜酸乳杆菌不同浓度干预后肠组织中STAT1、STAT4、IFN-γ和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嗜酸乳杆菌可明显改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降低IFN-γ、IL-12、STAT1、STAT4的表达。与美沙拉嗪组比较,高浓度组嗜酸乳杆菌可明显抑制IFN-γ、STAT1表达(P〈0.05),中低剂量组与美沙拉嗪组抑制作用接近(P〉0.05),嗜酸乳杆菌各个浓度组对IL-12、STAT4的抑制作用与美沙拉嗪组相当(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STAT1、STAT4信号分子的表达来减少致炎因子的分泌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颅咽管瘤组织中IFN—αR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慧静 《山东医药》2009,49(22):83-83
目的观察颅咽管瘤组织中α-干扰素受体(IFN—αR)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5例颅咽管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观察组)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对照组)中的IFN-αR,并比较成釉型颅咽管瘤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组织中IFN-αR的差异。结果观察组IFN—αR阳性表达率为69.09%,对照组为0,两组相比,P〈0.05。成釉型颅咽管瘤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中IFN—α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8%和41.18%,二者相比P〈0.05。结论颅咽管瘤中IFN.aR表达升高。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IFN-αR阳性表达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4、IFN-γ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2例LT、23例PTC及39例LT合并PTC患者IL-4、IFN-γ的表达。结果淋巴细胞中IL4在单纯LT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IL-4、IFN-γ在LT合并PTC中的表达强于单纯PTC(P〈0.05)。IL-4、IFN-γ在LT、LT合并PTC及PTC中均有表达,病变周围相对正常滤泡上皮细胞无表达。在LT成分的滤泡上皮细胞中,单纯LTIL-4、IFN-1,表达强于LT合并PTC(P〈0,05)。LT合并PTC中IL-4、IFN-γ在癌变滤泡上皮细胞的表达强于LT成分中的滤泡上皮细胞(P〈0.05)。IL4在LT合并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IL4、IFN-γ在LT合并PT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癌变后的滤泡上皮分泌IL-4、IFN-γ增强;IL-4阳性预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AKT/mTO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mTOR及AKT抑制剂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p-AKT和p-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p-AKT在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26.1%(P〈0.01),p-mT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28.3%(P〈0.05)。P—AKT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明显相关,临床分期越高,其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p-mTOR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也具有相关性(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AKT与p-mTOR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3,P=0.000)。结论AKT/mTOR信号通路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被过度激活。理论上,应用mTOR及AKT抑制剂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γ干扰素(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性感染和结核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获取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结核组,5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29例)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27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将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000蛋白(ESAT6)和38000抗原与PBMC共培养5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比较3种抗原PBMC IFN-γ释放水平和PPD皮试(TST)结果。结果 (1)健康对照组:TST反应与BCG接种史及排菌患者接触密切程度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呈正相关(P=0.047和P=0.041);以ESAT6为抗原的PBMC IFN-γ释放水平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密切程度相关(P=0.005),而与BCG接种史无明显相关性。(2)3组间TS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3)以38000抗原刺激后IFN-1释放水平为观察指标,经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域值为1000pg/ml,以此判断38000抗原刺激后IFN-γ释放水平诊断结核病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89.3%,准确性为77.0%,阳性预测值为86.0%,阴性预测值为71.0%。结论 ESAT6抗原的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优于TST,38000抗原刺激后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4、IL-13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IL-4、IL-13拮抗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取52例变应性鼻炎(实验组)及25例无过敏性疾病(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用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佛波酯)+inomycin(离子霉素)及标准化尘螨抗原刺激后经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IL-4、IL-13、IFN-γ的表达细胞百分数,ELISA检测血清IL-4、IL-13含量。结果对照组经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刺激后细胞内测出IFN-γ为0.3%-0.4%,但检测不到IL-4与IL-13,经PMA+inomycin刺激后IFN-γ为5.0%-12.4%、IL-4为0.5%-0.8%、IL-13为0%-0.2%;实验组经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刺激后IFN-γ为0.3%-0.5%、IL-4为0.9%-1.3%、IL-13为0.5%-0.9%,经PMA+inomycin刺激后IFN-γ为17.3%-24.0%、IL-4为2.1%-3.5%、IL-13为0.8%-2.0%。实验组血清中IL-4含量为(1.768±0.485)pg/ml、IL-13为(5.427±1.263)pg/ml,对照组IL-4与IL-13含量均低于敏感度。结论IL-4、IL-1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表达升高,参与了变态反应过程,为临床应用IL-4、IL-13拮抗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DPKD的发病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分别检测CTGF和TGF-β1在67例ADPKD患者肾组织(ADPKD组)和24例正常肾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指标在ADPKD组表达的关系。结果CTGF与TGF-β1在ADPKD组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58/67)、83.6%(56/67),在对照组分别为54.2%(13/24)、62.5%(15/24),两两比较P均〈0.05;CTGF与TGF-β1在ADPKD组肾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1(P〈0.05);CTGF在ADPKD组术侧肾功能代偿和失代偿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28/37)、96.7%(29/30),在术侧肾脏体积≤750cm^3和〉750cm^3者分别为76.5%(26/34)、97.0%(32/33),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CTGF和TGF-β1在ADPKD肾脏组织中高表达,两者可能在囊肿的发生、发展和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协同作用;以CTGF为治疗靶点可能成为减轻ADPKD肾组织纤维化进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党诚学 《山东医药》2011,51(34):40-41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13例胃癌组织中的PPAR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PPARγ表达阳性67例(59.29%),阴性46例(40.71%);PPARγ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有关(P均〈0.05)。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PPARγ阳性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阴性者为27个月,两者比较,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PARγ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密切相关;PPARγ可作为胃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在60例宫颈癌及1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宫颈癌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3%、10%,P〈0.001;surviv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相关性(P〈0.05、〈0.01);SUF-vivin阳性表达者中位生存期、3a生存率均小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survivin阳性表达可成为评判宫颈癌诊疗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Th1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经结肠镜钳取77例IBS(20例感染后)患者及30例对照者的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黏膜SP与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IFN-γ和IL-2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IFN-γ和IL-2阳性的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增加趋势。结论感染可促进SP表达增加,进而促使Th1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感染可通过黏膜免疫/肠神经系统改变参与IBS发病。  相似文献   

16.
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分析247例RA患者,比较自身抗体阴性RA(30例)与抗体阳性RA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骨关节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身抗体阴性的RA占12.1%(30/247),自身抗体阴性RA患者的晨僵时间较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短(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及γ球蛋白比率水平显著低于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P〈0.01)。而自身抗体阴性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M、γ球蛋白比率均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P〈0.05),同时与骨关节炎患者比较,其血红蛋白降低及血小板升高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 RA患者中自身抗体阴性者占12.1%.提示自身抗体阴性RA并不少见。ESR、CRP、免疫球蛋白IgM及γ球蛋白的增高在自身抗体阴性RA的诊断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哮喘患者IL-18、IL-12及IFN-γ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口服强的松治疗1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者(20例)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并同时测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5%)。结果IL-18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高(P〈0.01)。IL-12,IFN-γ水平分别在急性发作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低(P〈0.01)。FEV1%下降和R5%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IL-18与FEV1%、IL-12、IFN-γ呈负相关,与R5%呈正相关,血清中IFN-γ、IL-12与FEV1%呈正相关,与R5%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IL-12、IFN-γ水平下降,糖皮质激素可使IL-18水平下降,IL-12、IFN-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组织中p7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7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2例前列腺癌组织(癌症组)和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对照组)中的p73。结果癌症组p73阳性率为31.3%,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P〈0.05;p73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073阳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5a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73高表达,检测p73可判断前列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52例NSCL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25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27例),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196枚淋巴结组织(2组各98枚,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8枚中病理阳性淋巴结72枚,阴性26枚)中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73±0.179)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0.089±0.087,P〈O.01);阳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0.207±0.17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淋巴结组织(011±0.107,P〈0.0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组织VEGF—C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07±0.174、0.196±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5例患者中14例(93.3%)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枚阳性淋巴结组织中37枚(8014%)VEGF—C蛋白表达阳性;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5例患者中仅1例(6.7%)肺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52枚淋巴结组织VEGF-C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JD〈O.01)。结论VEGF—C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