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37.5岁(17~58岁),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亚临床排斥组),异常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随访观察两组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病人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植免疫学、移植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临床肾脏移植近期存活率已经得到明显提高,但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B超引导下经皮移植肾穿刺活检仍然是急性排斥反应明确诊断的“金标准”.这种方法大多数是在受者出现了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或是血肌酐水平等反映移植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时方被采用.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推广使用,许多受者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加之血肌酐水平变化反映移植肾功能的非特异性和相对滞后性,使得很多亚临床型排斥反应不能及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治疗患者腹膜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进行肾移植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8例为移植组,术前患者均采用腹膜透析1年以上,另选取同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0例为对照组,同期进行腹膜活检的健康志愿者10例为健康组.观察腹膜活检标本的形态,以健康组腹膜形态为正常标准,分析移植组腹膜形态正常率和异常率.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随访3年期间的人/肾生存率,并比较移植组不同腹膜形态患者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术后1、3年人/肾存活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治疗患者腹膜形态与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患者均无腹膜形态的明显变化,移植组58例(85.29%)患者存在腹膜形态异常.移植组中,与术前腹膜形态正常患者比较,术前腹膜形态异常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术后1、3年人/肾存活率则均降低(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治疗患者腹膜形态异常与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的相关性(r=0.342,P<0.05),与其术后1、3年人/肾存活率则呈负相关(r=-0.752、-0.783,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形态为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治疗患者术后1年和术后3年人/肾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治疗前采用腹膜透析常可导致腹膜形态的改变,而其腹膜形态可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这可能与腹膜透析破坏对腹腔内环境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间皮细胞而移植肾的存活受腹腔内环境影响较大有关.因此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前应尽量减少腹膜透析,改用血液透析或其他维持治疗方法,防止腹膜形态异常及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穿刺活检和彩色多普勒诊断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穿刺活检和彩色多普勒对术后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术后 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96例 (男 5 4例 ,女 4 2例 ) ,平均年龄为 37 5岁 (17~ 5 8岁 ) ,先做移植肾彩色多普勒检查 ,然后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结果 移植肾组织病理按Banff97分类法分型发现 ,30 2 % (2 9/96 )出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彩色多普勒以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 >0 76 ,动脉搏动指数PI>1 71为诊断的阳性标准 ,RI和PI诊断移植肾亚临床排斥的敏感性分别为 86 2 %、82 7% ,特异性分别为 88 1%、91 1%。结论 穿刺活检病理是诊断亚临床排斥反应的金标准 ,同时是简单、安全诊断方法 ;彩色多普勒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属无创、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期恢复(DGF)伴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行尸体肾脏移植41例,其中3例病人术后出现DGF,术后1周行移植。肾穿刺活检,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另2例术后1周活检接近边界值,但始终无临床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行血液透析,2~3周后,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结果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病人经血液透析2~3周后,肾功能恢复。另2例2~3周后,经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FK506治疗后,。肾功恢复。结论肾移植术后DGF其病因较为复杂,尤其伴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因此,我们推荐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对拟行肾移植的患者运用PRA检测、HLA组织配型,要求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PRA阳性(20%以上)给予3~5次血浆置换,共1 700例作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用量减至5~7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2~16 d,平均5 d,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年人/肾存活率高达98.6%/96.7%,3年人/肾存活率93.1%/87.3%,5年人/肾存活率88.1%/83.6%。第二组肾移植术后CsA用量8~12 mg·kg-1·d-1,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4~30 d,平均13 d,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59.3%。结论PRA阴性加良好的HLA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移植肾微淋巴管检测在排斥反应的诊断和移植肾病理分型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肾移植患者的134份移植肾组织标本,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淋巴管,计算移植肾内淋巴管密度(LVD),根据不同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为1.03±0.31,与其他各组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肾病组LVD平均值最高,为18.35±4.79,与其他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与C4d 急性排斥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移植肾内淋巴管增生有助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并指导抗排斥治疗.移植肾淋巴管生成可能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Huang HF  Wu JY  Han F  Wang YM  Zhang JG  Chen J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397-3400
目的 观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采用西罗莫司(SIR)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诊断CAN患者74例,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30~60ml·min-1·(1.73 m2)-1.其中36例采用SIR切换治疗(CNI药物停用12 h后开始使用SIR),另外38例继续使用CNI药物维持治疗(环孢素治疗30例;他克莫司治疗8例).所有患者霉酚酸酯适当加量并随访4年,定期观察移植物肾功能和eGFR,记录排斥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监测血常规、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 SIR切换组和CNI维持组切换前eGFR分别为(40±7)ml·min-1·(1.73 m2)-1和(38±6)ml· min-1· (1.73 m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换后SIR切换组较CNI维持组移植肾功能改善明显,在随访至3、12、24、36和48个月时SIR切换组eGFR均明显高于CNI维持组(均P<0.05).随访结束时SIR切换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蛋白尿1例,肺部感染1例;CNI维持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P>0.05).以肌酐翻倍作为终点事件显示SIR切换组的4年存活率(75.0%)显著优于CNI维持组(50.0%)(P=0.03).随访3个月时SIR切换组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切换前;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切换前和CNI维持组(均P<0.05).结论 SIR替代CNI药物治疗CAN患者可以明显改善移植肾肾功能,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同时并不增加排斥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进行诊断,观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移植肾的患者,从这些患者中抽选30名肾功能较稳定的患者确定为A组,选30名例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患者确定为B组,对这60名肾移植患者进行检查主肾动脉的收缩期最大峰值的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最大峰值的流速,舒张末期的流速、阻力指数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检查,发现B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患者比A组移植肾功能稳定的患者肾内血流灌注少,肾血液流不到皮质的边缘,患者的肾动脉的血流速度比较低,阻力指数较高,这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肾的大小,形状,血液流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常规性的检查不能让得到特别准确的数据,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进行诊断,使诊断结果更加的准确,同时这种诊断方法比较简单,花费比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41例再次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受者1、3、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及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结果:再次移植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4%、76.2%、65.8%;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8.9%、74.7%、62.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再次移植前未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77.1%、68.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二者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于PRA阴性患者,应用抗体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未诱导治疗的患者。结论: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不能提高再次移植的远期存活率,采用良好的HLA配型及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高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与标准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14例、标准活体亲属供肾移植84例的临床资料,并对供/受体进行回访,比较两组供肾移植术后供/受体的肾功能恢复情况及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存活率。 结果 高龄供体及标准供体间手术前后肾功能的变化量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在高龄供肾组为(4.2 ± 2.1)d,在标准供肾组为(3.3 ± 1.6)d,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龄供肾组和标准供肾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和9.8%,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分别为21.4%和11.0%,移植肾存活率在分别为92.9%和98.8%。 结论 术前对高龄供体进行严格筛选及全面综合评估,高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同样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75例,急性排斥反应2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8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移植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其声像图有特征性改变,72.7%(16/22)病例移植肾呈球形增大(148.8±30.6 mm3),72.7%(16/22)病例肾实质呈现回声减低、肾锥体增大、皮髓质界线不清、肾窦回声紊乱及减少等改变;急性排斥反应组均有肾皮质部RI升高(0.67±0.18),50%病例主肾动脉血流速度加快(50.77±10.07)cm•s-1,并且这些特征性影像改变在亚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时即可检测到,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地为临床提供急性排斥反应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可以作为动态监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12例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观察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在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7年的11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患者(脱落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2组均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加用丹参及虫草制剂。观察人、肾1,3,5年存活率,术后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组人、肾5年存活率及出现肾功能异常情况,并发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后的治疗情况。结果 112例中人、肾1,3,5年存活率(人、肾均存活)分别为96.4%,85.7%,74.1%。术后1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围手术期死亡人3例,1例出现外科并发症尿瘘。112例中术后失访6例,共死亡11例,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外,其余8例均为带正常肾功能死亡。其中5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占4.5%。人、肾5年存活率比较:治疗组56例中46例存活,存活率为82.1%,对照组46例中37例存活,存活率为8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中治疗组5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9例,发生率为16.1%,对照组46例中发生肾功能异常者19例,发生率为41.3%,治疗组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因肾功能异常诊断为CAN者共28例。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切换免疫抑制剂的同时采用丹参粉针静点治疗,连续2周静脉滴注,治疗前后血肌酐平均下降(84.3±24.5)μmol/L。结论在常规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及冬虫夏草制剂对肾移植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并行血浆置换,未采用PRA组配型的423例作为对照,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R)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7%);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d49.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49.3% 。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搞清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95.0%、3年人肾存活率92.0%/84.2%、5年人/肾存活率87.0%/81.6%。结论 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群体反应性抗体对移植肾近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苯姆德细胞板测定2000年2-10月在我院进行肾移植的160例移植肾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血清中的PRA水平,并分析其与移植肾近期(3个月)移植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移植前PRA阳性组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率,移植肾功能迟恢复率和移植肾切除率分别为53.6%、28.6%和17.9%。而PRA阴性组分别为13.6%、9.8%和3%,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PRA≥30%者共8例,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62.5%),3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37.5%),3例移植肾切除(37.5%)。术前PRA10-30%者共20例,术后10例发生刀性排斥(50%),5例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28%),2例移植肾切除(10%),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在移植前PRA为阴性的132例患者中,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36例,12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7例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移植肾切除,发生率分别为33.3%,19.4%和5.6%,而在96例移植术后PRA仍为阴性的患者中,只有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均为6.3%,2例移植肾切除(2.1%),两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移植术前,后移植受者体内的PRA水平对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有显著影响,肾移植术前,后检测PRA水平对选择合理移植时机:估价移植后效果及辅助急性排斥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flow cytometry crossmatch, FCXM)对移植肾一年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χ2检验比较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有无差异。以“移植后1年肾脏的存活状况(是/否)”为应变量,以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移植后1月内发生)、血管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移植后1周内需做血液透析)、FCXM、群体抗原反应抗体(PRA)、 HLA A,B配型、HLA DR配型、供者类型(尸肾/活体供肾)、既往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血清巨细胞病毒状态、冷缺血时间、供者和受者年龄等可疑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流式细胞仪交叉配型对移植肾1年存活有无影响。结果:2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2~60个月),期间30例移植肾死亡,其中23例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 χ2检验显示,FCXM阳性与阴性组间1年移植肾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157?0)。 Logistic 回归显示,对移植肾1年死亡有影响的因素包括移植肾功能延迟(OR=8.00, P=0.001?4),供者类型为尸肾(OR=9.30, P=0.001?7)和血管排斥反应(OR=5.05, P=0.021?9)。FCXM的结果不会影响移植肾一年存活率(OR=1.60, P=0.534?6)。结论: FCXM对移植肾1年后存活尚无肯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