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膜疣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视网膜慢性炎症或某些眼底变性疾病。眼挫伤所致的玻璃膜疣国内尚未见报道,兹将经荧光血管造影汪实所见的10例报告如下.自1988年以来,对眼挫伤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118例中发现10例眼底出现玻璃膜疣(8.4%)。10例全部为男性单眼,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者53岁。致伤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在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意义。方法对9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进行FFA;在4年中随访40例病人再次进行FFA。结果萎缩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有玻璃膜疣处荧光增强,随时间延长的减弱。渗出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早期见脱离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渗漏,荧光素积存于盘腔内有强荧光区,出血区显遮蔽荧光。40例随访造影结果:原诊断33例萎缩型有9例转为渗出型。而新生血管部位恰与玻璃膜疣聚集区融合相一致。结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眼底玻璃膜疣与老年性黄斑变性(SMD)的关系,本文观察了128例164只存在玻璃膜疣之SMD患眼,结果硬疣73眼,软疣91眼;硬疣和软疣与患者年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45~54岁组,硬疣和软疣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55~64岁组和65岁以上组,硬疣和软疣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发的眼底损害率及黄斑区色素增殖的发生率,硬疣和软疣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比较两者与视力受损的关系中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本文还重点论述了SMD的病变过程及玻璃膜疣在其中的地位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先前被诊断有高危险性≥63μm的软性玻璃膜疣进行锥体介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评价其变化情况。方法:14例患者(17眼)在28~41个月时予以再评价,眼底的变化依玻璃膜疣大小与范围分级。对103个部位的反应波形均予以分析并与同年龄正常对照组以及基线测量比较。结果:17眼中12眼视力稳定。玻璃膜疣的大小和范围增加、减小和不变的分别为6例、3例和8例。mfERG的反应显示:与基线评估相比,无论玻璃膜疣变化如何,在反应密度降低及N1、P1波潜伏期延迟上都有显著意义。反应降低的范围在整个视网膜区域均可测得。随访所见眼底玻璃膜疣减少者通常与基线的高反应延迟有关,较玻璃膜疣稳定与增多者更明显。结论: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尽管视力尚好,但其锥体介导的mfERG已有进行性反应降低。反应降低的扩展超过可见玻璃膜疣的区域。潜伏期可能是玻璃膜疣消退的1项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董永章 《农垦医学》1989,11(4):227-229
眼底血管样条纹或称色素线条,是一种罕见的双眼玻璃膜弹力纤维的变性疾病,实际上它是全身性弹力纤维组织广泛变性的眼底局部表现。如果合并黄斑病变,则严重影响视力。目前认为黄斑病变的发生,是由于玻璃膜的断裂,从脉络膜而来的新生血管通过破裂的玻璃膜裂缝进入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盘状脱离甚至晚期形  相似文献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4):291-292,F000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亦有称之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以中心视力下降为特征的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后。临床上主要将AMD分为萎缩性和渗出性两种。前者视力下降缓慢,以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及金箔状外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且有逐年增加之趋势[1]。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生理性吞噬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消化后残余的代谢产物,不断从RPE细胞内排泄至Bruch膜外堆积起来形成玻璃膜疣,而大量玻璃膜疣存在是本病的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建立基于眼底照相的严重程度分级。方法:老年性眼疾病研究组(A REDS)分别于基线、2年随访期及其后的每年对被调查者行立体眼底彩色照相。对眼底改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其中包括:玻璃膜疣的特征(大小、类型和面积)、色素异常(色素增加、脱色素和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HR—OCT)图像上的特点。方法:UHR—OCT眼底图像系统采用飞秒激光光源,可提供约3μm的轴向分辨率,应用该设备获取非渗出性AMD的视网膜横断面图像,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42例临床诊断为非渗出性AMD患者的52只眼进行UHR—OCT检查。47只(90%)眼临床诊断有玻璃膜疣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改变。这些患者在UHR—OCT上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的玻璃膜疣:①明显的RPE赘疣;②锯齿状的RPE;③结节状玻璃膜疣。  相似文献   

11.
玻璃膜疣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玻璃膜疣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重要诊断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玻璃膜疣与中医证型、症状、体征的关系,认为玻璃膜疣属痰湿,其产生主要与虚证有关,而虚证之中,又以脾气虚为中心环节。进而认识到AMD的早期病机当以脾气虚为主。因而提出,对AMD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治则。  相似文献   

1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高效、高分辨率的新型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实时显示视网膜结构及眼底血管的变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群的致盲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玻璃膜疣、色素异常、地图样萎缩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本文将综述OCTA在临床诊断监测干、湿性AMD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因此被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临床上通常将有软性玻璃膜疣、色素异常和地图样萎缩的AMD称作干性AMD,而将有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造成高龄人群中心视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玻璃膜疣、局灶性RPE色素改变、RPE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异常的脉络膜灌注以及最终的盘状瘢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定一项简单的临床分级,对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方法:在老年性眼病研究(AR ED S)中,根据眼底照片的分级制定了一项详细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无2项容易判别的眼底异常:玻璃膜疣和色素异常,用交叉列表评价患者每只眼的晚期A M D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独生子女及多子女家庭中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先证者的表现型,以确定在统一的基因分析中,两组资料是否可以合并。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55岁以上确诊为AM D的患者。记录完整的家族史及检查结果,进行35m m眼底照相和黄斑所见分级。记录黄斑外及其周围玻璃疣、周边视网膜色素改变、玻璃体后脱离及虹膜颜色等详细信息。对比独生子女及多子女家庭的先证者。结果:在411例独生子女家庭及125例多子女家庭的先证者中,其分级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52)。两组间的等级分布亦相同。在两组间玻璃疣存在、玻璃疣程度(大:P=0.7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对1 026例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眼底检查。结果:共发现眼底病变512例,其中视网膜动脉硬化312例,近视眼底改变96例,玻璃疣4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视网膜前膜18例,黄斑变性12例,其他眼病10例。结论: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作为健康体检的一个常规项目,是早期发现眼底疾病的有效方法,对指导眼底疾病的诊治,评估全身健康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作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组(FA M研究组)的成员,本文报道多发性软性玻璃膜疣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A F)变化与视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纳入研究眼睛的标准是:年龄>50岁、有玻璃膜疣、视力等于或高于20/100、以前未进行过激光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ETD RS视力检查、双目眼底镜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A F图像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按标准方法获得。本研究采用国际眼底自发荧光分类学组(IFA G)的分类标准描述AF图像。结果:125例年龄55~86岁(70±7岁)的患者(81例女性,44例男性)纳入本前瞻性研究。随访中(18±6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虽然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遗传影响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他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但本病多在晚期发病,而且获得多代的家庭很困难,这些对进行遗传分析造成了障碍。为进一步调查这个问题,本文研究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病例。含EG F腓素样细胞外基质蛋白1(EFEM P1)基因的外显子10发生Arg345Trp突变,引起2个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临床表型(蜂窝状视网膜营养障碍和M alattia Leventinese),然而未出现其他早期发生玻璃膜疣的表型及典型AM D。在调查的散发和家族性病例及其患病亲属中,希望确定EFEM P1基因参与早期发生的玻璃膜疣。…  相似文献   

20.
该院完成的“早期老年黄斑变性长期临床追踪观察——黄斑玻璃疣特征与视功能变异的预后”和“双眼视残儿童视功能特点”两项课题研究,不久前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由博士后陈松副主任医师与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聂爱光教授合作完成的“早期老年黄斑变性长期临床追踪观察——黄斑玻璃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