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高度房室阻滞的临床背景、预后以及使用起搏器治疗的价值。结果作者自1972~1976年间观察入冠心病监护区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843例,其中伴有高度房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增多与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早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与其近期预后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早期白细胞>15×10~9/L者其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均较白细胞4×10~9~8.999×10~9/L为高(P<0.05~P<0.01),白细胞>15×10~9/L者较9×10~9~14.999×10~9/L者心衰、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高(P<0.01)。因此AM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估计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40万例以上在住院期存活。出院后病死率第一年平均为10%,第二年为5%,以后每年为3~4%。死亡危险主要是在住院后头六月内,猝死(1小时内)与非猝死的分布几乎相等。许多心肌梗塞后危险性的分级研究,检示了某些临床因素与心源性死亡间的伴随关系。晚近的研究强调通过功能或生理成份对心肌梗塞后危险性分级的重要性。从许多危  相似文献   

4.
随着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QT间期在心肌梗塞中的意义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叙述了QT间期在心肌梗塞中的变化特点、可能机制及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004初发无并发症心肌梗塞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意义[SolimeneMC等.IntJCardiol,1993,38:41(英文)]虽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早已被认识,但只是近年来才受到相当重视。业已证明,五症状缺血事件常发生于冠脉病变患者,并有...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增多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血循环中白细胞数目的升高称为白细胞增多(leukocytosis)。白细胞计数反应了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总数,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如年龄、应激,妊娠,运动,饮食及昼夜节律)和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鉴...  相似文献   

7.
Young 等发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病人的BALF 中性白细胞升高,本文复习可疑PCP 病人的BALF 细胞分类,以确定对预测PCP 预后的临床使用价值,根据临床记录和肺病理,以确定BALF中性白细胞升高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的部位(前壁对下壁)和类型(Q波型对非 Q 波型)的相对预后意义迄今仍无定论。本研究以 MILIS 中471例首次心梗患者为对象,平均随访30.8(0~48)个月。依心梗部位划分:前壁心梗253例,下壁心梗218例。依心梗类型划分:Q波型心梗323例,非 Q 波型心梗148例。依心梗部位和类型划分:前壁 Q 波型心梗190例,前壁非 Q 波型心梗63例,下壁 Q 波型心梗133例,下壁非 Q 波型心梗85例。前壁心梗组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病程均较下壁心梗组为差:梗塞范围较大(21.2对14.9gEg/m~2[MB CK],p<0.001),入院时左室喷血分数较  相似文献   

9.
猝死占冠心病(CAD)死亡者首发症状的1/4。其死因是室颤,常由于心肌缺血而非心肌梗塞(MI)引起。而心肌缺血往往是无痛性,其症状的严重性与危险程度关系不大,但心脏猝死者常发现有严重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搭桥术能改善高危险患者的有活率,特别有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三支血管病变者。梗塞后的患者高达10%有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3O%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9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伴有短暂性 ST 段上移,与另外两组急性心肌梗塞者进行比较,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自1971年6月到1972年8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57例住院病人,病人入院后即测定12导联心电图及血清酶,连续测  相似文献   

11.
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前进行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常用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但在梗塞后(≥6个月)康复期间进行极量运动试验估计预后的经验极少.限制心肌梗塞范围多中心研究组849例经确诊的心肌梗塞患者,至梗塞后6个月,已死亡130例,尚存活719例.其中473例(66%)按修订的Bruce方案进行活动平板试验,平均年龄54.8(20~75)岁,男性374例;包括穿壁性心肌梗塞298例,非穿壁性心肌梗塞133例,余42例体表心电图梗塞部位未定.另246例(34%)未进行运动试验,原因有:受心功能限制68例,非心脏性体力限制46例,不同意参加运动试验113例及其它原因19例.  相似文献   

12.
(59.6±11.9)岁的1321(男1020、女301)例急性膈面心梗患者在以色列参加GSTO-Ⅰ试验,至少2个心前导联ST段压低≥0.1mV,发病后静脉接受链激酶和t-PA。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资料。根据入院心电图,分为四组。A组346例未见心电导联ST段压低,B组700例V_1~V3导联的ST的压低幅度之和大于V4~V6导联,C组162例V_1~V_3导联和V_4~V-6导联的ST段压低幅度之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憋闷,就诊当地医院,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进行溶栓治疗,当时血小板1000×10^9/L,病情稳定出院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半月前劳累后再次出现胸骨后闷痛,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抬高,诊断为前壁心肌梗塞。再次进行溶栓,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增多与冠心病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的白细胞计数增多(≥9×10~(?)/L)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是随后发生心肌梗塞的先兆。循环血白细胞计数每减少1000/mm~3,冠心病的死亡危险就降低约14%.白细胞数增多与冠心病的标准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及吸烟等三者同样重要,可作为补充危险因素。对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持续每日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作为监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1966年某医院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历作了分析,首次AMI患者共2,337例。入院后48小时内测定患者白细胞数和血糖值,并与住院21天内死亡率作比较,结果如表1、表2。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塞的预后因素国内外均已有众多的报道。本文着重综述了近年来研究揭示的新预后因素心率变异性、压力反射敏感试验、无证状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左心室肥厚表现、血浆遣传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血小板的大小、血液乳酸和心钠素浓度。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高达80%。再发心肌梗塞或长期心绞痛的病人,头两年死亡率增加两倍,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能增加急性期和晚期死亡率。长期吸烟者亦为重要危险因素。女性较男性预后差,是因为冠心病在女性发病较晚的缘故。 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和晚期出现持续性或再发心肌缺血,中、重度左心机能减退和室性心律紊乱是增加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尤以前二者更为严重。频发室性早搏经常发生在显著左心肌能不全或再发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本地区心肌梗塞的远期预后,作者随访了1967~1977年确诊而出院时存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48例。方法为门诊复查、书信联系或走访(个别患者因迁居、外出等了解不详)。随访时间为1~10年。现将远期预后分析讨论如下。148例中,男96例,女52例。走访时共存活95例,占总例数的64.2%。其中男性存活59例,存活率为61.5%。女性存活36例,存活率为69.2%。全组中,随访5年以上者  相似文献   

19.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 172例发病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的AMI 172例 (男 12 2 ,女 5 0 ) ,男女之比为 2 .4∶1,男性 4 0~ 85岁 ,平均 6 3.4岁 ,女性 36~ 94岁 ,平均6 9 .2岁。死亡 2 5例 ,男性 16例 ,女性 9例。分组方法 以AMI发病后 2 4h内白细胞计数分为三组[1] :高组 (白细胞计数≥ 9× 10 9/L) 10 3例(5 9.9% ) ;低组 (白细胞计数≤ 6× 10 9/L) 2 5例(14 .5 % ) ;中组 (白细胞计数介于高低组之间 ) 4 4例(2 5 .6 % ) ;另按中性粒细胞计数≥ 70 %…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147名初发前壁AMI患者入院时不同的心电图类型和入院后的死亡率作了对比。根据一种对入院时心电图的新的分类方法,我们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1)A组包括12名患者,其有关导联T波峰值高,ST段无抬高;2)B组包括77名患者,其T波异常,ST段抬高,但QRS复合波的终端部分无显著变化;3)C组包括58名患者,其T波异常,ST段抬高,QRS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