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77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各期存活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PTA等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中期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等人工肝支持方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方重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肝合剂,比较2组在治疗第6周末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疗效及血浆置换次数。结果:2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组综合疗效相当,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0.05),而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进行血浆置换(3.3±1.6)次,对照组(5.5±1.8)次,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方重肝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减少血浆置换治疗次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中间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 ,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5 8.8% ,最终存活率仅为 11.8%。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常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而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80例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作用.方法: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等量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与血浆置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胆碱酯酶升高(P<0.0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死亡率为41.2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人工肝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掌握好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同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2月130例重型肝炎患者,对其中80例(治疗组)不同期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多功能血液净化仪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并分别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另50例(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期重型肝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均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早、中期疗效较明显,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试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探讨血浆置换疗法的经济学意义.方法以直接医疗收费代替成本,以病死率,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的时间作为效果指标,计算成本-效果比.结果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使总住院费用平均降低14271.38元,住院天数平均减少16.36天;平均使一例患者的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的费用,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费用比分别为1∶1.40、1∶1.42和1∶1.41.结论对诊断明确的重型肝炎,在现有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及时配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可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具有较好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缓慢血浆置换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解放军302医院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组41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型34例),单纯对照组3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型32例)。2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日本KURARAY公司产的KM-8900型人工肝治疗仪进行人工肝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好转率51.22%,高于对照组(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很好的纠正电解质紊乱,清除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氨,而对照组则不能(P<0.01);治疗组治疗用血浆量及废弃血浆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总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48h后总胆红素“反弹”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缓慢血浆置换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延缓治疗后胆红素“反弹”,提高治愈好转率,且安全可行,操作简单,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观察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重症肝炎患者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9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52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共85例次,对照组仅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61.53%,其中早期重型肝炎有效率为80%,中期69.23%,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另外,血浆置换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系统的针对性护理,对照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记录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72.0%,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重,治疗中系统地采用针对性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60例次接受MARS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行MARS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外周血象和电解质的变化,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次MARS治疗8h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P均<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外周血象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凝血指标、肾功能亦无明显变化(P均2>0.05);电解质指标中,除二氧化碳结合力在MARS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32例患者随访1个月,有18例(56.3%,18/32例)患者仍然存活,14例(43.7%,14/32例)患者死亡。结论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可作为辅助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 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治疗组UTI 10万U/d静脉滴注,每天3次,疗程10 d,对照组不使用乌司他丁,抗感染、护肝治疗相同。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住院第1、3、7、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NF-α)和治疗10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TB)、肌酐(Cr)、尿素氮(BUN)等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第1、3天及第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死亡2例,对照组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5例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3例。结论乌司他丁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能减轻肝、肾炎症损伤,降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肝组织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 0例,给予口服拉米服定10 0 mg/ d,连用1a,动态观察服药0、6、12个月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 N)、型前胶原(P P)和 型胶原( C)的变化,对其中10例治疗前后行肝组织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后AL T、AST水平下降,HBV- DNA定量和4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 .0 1)。肝细胞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明显减轻。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及转氨酶水平,延缓肝组织纤维化的进展,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坏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 血浆灌流(PE PP)治疗慢性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72例慢性肝炎重度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者只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 PP)治疗,并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PTA、血常规、电解质及(PE PP)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检测治疗后2周、4周的肝功能、PTA等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治疗组经(PE PP)治疗后肝功能改善明显,PTA明显上升。治疗后2周、4周较治疗前,治疗组TBil下降明显(P<0.01),PTA上升明显(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率89.2%,对照组治愈好转率71.4%,疗效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PE PP)治疗慢性肝炎重度黄疸患者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记录87例慢重肝患者(A组)在应用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94例行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的慢重肝患者(B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症状改善100%(87/87),低钾血症复常率为80%(33/41)、低钠血症复常率为93%(27/29),肝性脑病清醒率55%(12/22);B组则相应为48%(45/94)、7%(3/42)、7%(2/30)和20%(5/25),2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近期有效率、近期生存率分别为80%、48%,B组为47%、3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良反应以血浆过敏反应为主,均未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可有效纠正慢重肝患者的电解质紊乱,保持内环境平衡,且能提高其近期生存率和肝性脑病清醒率,为慢重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入院的30例患者)和试验组(后入院的30例患者),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治疗不同时间段病死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病死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cute liver failure (ALF) caused by viral and non-viral hepatitis is often accompanied with severe metabolic disorders, the accumul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and continuous release and accumul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ndogenous toxins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combined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ALF) complicated by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METHODS: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mid- or late-stage liver failure complicated by MODS (score 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plasmapheresis (PE) combined with hemoperfusion (HP) and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 PE+CVVHDF, and HP+CVVHDF, respectively. Heart rate (HR)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respiratory index (PaO2/FiO2), hepatic function, platelet count, and blood coagulation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HR, MAP, PaO2/FiO2, total bilirubin (TBIL)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s after treatment (P<0.05). TBIL and ALT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in the PE+CVVHDF and PE+HP+CVVHDF groups (P<0.01).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lbum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ly in the PE+CVVHDF and PE+HP+CVVHDF groups (P<0.05). TBIL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PE+HP+CVVHDF group than in the HP+CVVHDF and PE+CVVHDF groups (P<0.05).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58.1% (18/31), viral survival rate 36.4% (4/11), and non-viral survival rate 70% (14/20).

CONCLUSION:

Liver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but PE+HP+CVVHDF was more efficient for the removal of toxic metabolites, especially bilirubin. The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s with non-viral liver failure than in those with viral liver failure.KEY WORDS: Severe acute liver failure,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Hemoperfusio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初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1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乙型肝炎组),均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持续抗病毒治疗96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24、48、96周时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指标、出凝血时间、Child-Pugh积分及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①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发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的例数逐渐增加,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肝储备功能方面,恩替卡韦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着治疗的延长,白蛋白不断升高,总胆红素持续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减小,两组患者治疗48及96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Child-Pugh积分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显示,白蛋白升高水平、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下降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组最高,肝硬化代偿组次之,慢性乙型肝炎组最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清肌酐增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情况。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应答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似,同时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阶段乙型肝炎患者肝储备功能,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