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病因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为老年心衰病人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9~2008年32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心衰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其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但洋地黄使用率有所下降,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使用逐步上升。住院期间改善率逐渐递增,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主要病因从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其用药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缓解心力衰竭症状和提高生存率的关系和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83例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以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四类主要药物组成。在2008年以前患者主要采用以洋地黄和利尿剂为主的治疗方案,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2009年后主要采用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为主的治疗方案两种治疗方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I和B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者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本科1999年至2000年24例心力衰竭(心衰)患的住院病历,有15例属反复住院.从2001年开始对其中的13例患(另2例死亡)进行正规治疗,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加利尿剂,必要时加用洋地黄制剂,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加用β受体阻滞剂,随访1年,患再住院次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杨小华 《九江医学》2002,17(4):214-214
传统方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主。以前一般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CHF治疗中禁用,近年有人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降低CHF病人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确切疗效。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21例CHF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翟见喜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40-141
目的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变化、药物治疗进展及转归。方法选取1991~1993年段组(A组)和2005~2007年段组(B组)共326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及比对。结果(1)心力衰竭主要病种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原发性高血压。两组比对冠心病从33.33%上升至53.30%(P〈0.01),风湿性心脏病由30.19%下降至16.17%(P〈0.01)。(2)住院期间治疗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制剂为主,洋地黄制剂应用减少,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明显增加。(3)住院期间症状改善率显著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住院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病因从风湿性心脏病转变为冠心病,心衰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明显增加,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洋地黄类对慢性心衰的疗效。结果 以上 4种药物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率为 90 %。结论 ACEI类、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环腺苷酸依赖性正性肌力药等。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目前强调。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洋地黄为基本治疗药物,β受体阻滞剂近年受到临床重视,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减少。本文旨在观察兼具血管扩张、β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卡维地洛在治疗CHF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与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87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使用依那普利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的治疗组45例患者,同时与单独使用依那普利治疗的对照组4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1.43%。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明显优于单用依那普利治疗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 《广西医学》2006,28(10):1573-1575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将5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5),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吸氧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开始剂量为6.25 mg,2次/ d,1周增加1次,使剂量维持在50~100 mg/d,或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治疗8周后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心功能改善、LVEF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美托洛尔结合常规药物治疗CHF有效,可改善心功能、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的运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治疗药物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传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有新的转变和新的认识。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对之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是治疗心力衰竭中较为理想的药物。结论心力衰竭治疗应从最新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有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明确,心力衰竭时神经激素的持续刺激对心脏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循环儿茶酚胺升高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增加膜通透性和心肌纤维化,这些作用可引起细胞死亡,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布新洛尔和卡维地洛。这些药物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和利尿剂联合应用,一般来说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益处有: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提高对住院的需要及生活质量,β受体阻滞剂能阻止和逆转左室重构,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β受体阻滞剂的严重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和液体潴留,现有大量资料证明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治疗的有益作用。许多心脏病学将其作为心力衰竭标准治疗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治疗药物目前有6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α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ⅡRA)。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内外已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心力衰竭。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卡托普利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对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108例,年龄29~81岁,男90例,女18例。入选者舒张压在95~115mmHg。以下病人不在其内:继发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孕妇及哺…  相似文献   

14.
总结1986年、1996年、2006年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前后用药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问隔时间。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使用率分别为100%,≥95%及〉50%;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为零。90年代以后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使用率逐年提高,用药变化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再住院时间间隔延长(P〈0.01)。提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也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定基 《甘肃医药》2009,28(4):264-265
高血压是发生重大心血管合并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和进行性肾衰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从治疗原则上,把其分成慢性特发性高血压,老年人中的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危、急症,孕娠期高血压。目前推荐用于慢性特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有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ⅡRA)及α1受体阻滞剂。其次是治疗其它高血压和非一线的:血管扩张剂、神经节后阻滞剂、节后纤维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现将临床主要六大类药物及各种高血压选用药物介绍如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以往,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原则是以“三联疗法”为基础的,即应用利尿剂,限制钠盐和应用洋地黄药物。以后增加了血管扩张剂改为四联疗法。而目前的趋势是强调应用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可以降低死亡率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包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经历了数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CHF主要治疗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嗣后是血管扩张剂加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老三联疗法。随着对CHF发病机制研究的日渐深入,纠治CHF已演变为目前的新七样:即强心、利尿、扩血管、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H)、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本综合国内外部分近期有关献。拟就上述七大类药物在CHF治疗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钟清华 《中外医疗》2009,28(16):44-45
江西九江军分区第一干休所老干部和老干部家属共有高血压患者116人,其中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73人,占高血压患者组中的63%,我们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进行用药,用药情况: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缓释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缬沙坦。结果提示所有患者收缩压均能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保持在60mmHg左右,对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尤为慎重,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应避免舒张压降的过低,应采取小剂量长期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常规药物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α1受体阻滞乌拉地尔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慢性CHF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39例)常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46例)在常规药物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新型的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Urapidil)持续静脉注射,速度:50~100μg/min,连续应用5~7d。治疗前后评价心脏功能、心率、血压以及心脏收缩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8%、59.0%(P<0.05);两组显效病例为:19(41.3%)∶9(23.1%),P<0.05;有效病例无明显差异:20(43.5%)∶14(35.9%),P>0.05;无效病例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7(15.2)∶16(41.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心率明显减慢,收缩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对照:治疗组心率、血压、心脏收缩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药物洋地黄及利尿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治疗,静脉注射乌拉地尔CHF,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心脏收缩功能方面效果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洋地黄始终在心力衰竭(下称心衰)的治疗中占有主要地位。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的相继应用,我们应重新评估洋地黄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