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b)浓度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40例AMI病人不同时间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的变化,同时对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40例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结果 AMI病人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的血清cTnI、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F=72.679、109.768,q=3.049~27.652,P<0.01),且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2.863~22.133,P<0.05、0.01);胸痛发作后3~6 h、1 d血清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胸痛发作后3 d和7 d(F=17.729,q=6.175~8.688,P<0.01).且cTnI、CK-MB对诊断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明显高于Mb.AMI病人胸痛发作后3~6 h血清CK-MB对诊断AMI的准确度高于cTnI和Mb,1 d、3 d血清CK-MB与cTnI诊断AMI的准确度相同,但优于Mb,而胸痛发作后7 d时cTnI对AMI诊断的准确度明显优于CK-MB.AMI病人胸痛发作后3~6 h和1 d时cTnI、 CK-MB的AUCROC高于Mb,7 d时cTnI的AUCROC高于CK-MB,且不同时间的cTnI和CK-MB的AUCROC均大于0.9.结论 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0例AMI患者的cTnI含量,AMI患者中有32例行溶栓治疗。结果:cTnI上升时间在溶栓组与CK-MB平行,在未溶栓组则迟于CK-MB出现(P<0.01);溶栓再通组(22例)的cTnI与CK-MB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溶栓未通组(10例)和未溶栓组(58例)(P<0.01);cTnI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MB(P<0.01);AMI发生12 h内cTnI敏感性低于CK-MB,12~24 h内两者相当,24 h后cTnI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较合理的检测指标。方法:对98例胸痛患者在就诊时即刻采肘静脉血、第1天每3h采静脉血检测cTnI、MYO、CK-MB质量,比较它们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优化组合。结果:AMI组、非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间间血清cTnI、MYO、CK-MB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TnI、MYO、CK-MB质量出现时间及达到峰值的时间都不同。结论:由于cTnI、MYO、CK-MB质量出现时间段的不同,联合检测能够更准确的诊断AMI。  相似文献   

4.
马亚平  乔丽华 《实用医技》2007,14(36):4976-4977
目的:探讨心肌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诊断价值及应用。方法:测定160例AMI发作2h~10h患者的血浆Myo、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并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MI组发病早期血浆My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yo在AMI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最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陈翠薇  周岩 《当代医学》2011,17(16):59-60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检测指标.方法 对60例AMI患者(观察组)及60例非AMI患者(对照组)进行cTnI、Mb、CK-MB检测.结果 观察组血清cTnI、Mb、CK-M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TnI、Mb、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汉文  李栋  李艳 《四川医学》2006,27(11):1125-1127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CK-MBⅡ、MYO、cTnI的含量.酶法测定AST、LDH、CK的活性。比较55例AMI、50例不稳定心绞痛(UA)、28例稳定心绞痛和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以上项目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特点及在AMI中的诊断意义。结果 传统的心肌酶AST、CK、LDH在AMI早期(胸痛发生〈6h)诊断敏感性明显低于MYO(P〈0.01),所以AMI的早期诊断指标推荐MYO;胸痛发生6~12h,cTnI、CK-MB、MYO的敏感性均高于AST、CK、LDH(P〈0.01);12~24h,cTnI、CK-MB则显示出诊断上的优势;48h至7d则cTnI诊断敏感性强于其他各项(P〈0.01)。在AMI诊断特异性上,cTnI与CK-MBⅡ相当,优于MYO、CK、AST、LDH(P〈0.05)。在介入治疗中,CK-MBⅡ、MYO、cTnI均可反映心肌的损伤,其中以cTnI反映最敏感。结论 对AMI的诊断,cTnI、CK-MBⅡ、MYO优于AST、LDH、CK,MYO不升高可排除早期AMI,cTnI能反映心肌的微小损伤,CK—MBⅡ、MYO、cTnI3项指标相互补充对诊断AMI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浓度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引起心力衰竭的关系,以实现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健康对照组60人(男40,女20,年龄21~66岁,平均46岁),空腹静脉血3ml。心力衰竭组74人(男56,女18,年龄40~84岁,平均68岁)。于胸痛发作后分3、6、9、12h和15h抽静脉血3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定量检测cTnI。结果AMI患者cTnI于胸痛3h后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增高,于12h左右达峰值。从心力衰竭组74例患者cTnI检测结果(11.54±8.36)显示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当cTnI浓度达到12μg/L左右时,可引起心力衰竭。结论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cTnI浓度就越高。当以Ⅵ浓度达到12μg/L左右时,可引起心力衰竭。因而cTnI浓度的测定对AMI诊断及心梗程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FABP与cTnI和CK-MB联合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AMI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H-FABP、cTnI和CK-MB检测,比较其对AMl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AMI组46例患者中,28例发病时间为<6h,18例发病时间为6~12h;H-FABP在发病<6h诊断AMI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其它两项诊断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发病6~12h,三项诊断指标的灵敏度无明显差异。在非AMI组和对照组中三项检测指标的特异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A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和高敏c反应蛋白ths-CRP)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分为3组,病毒性心肌炎组(VMC)60例,疑似病毒性心肌炎组(NVMC)57例,健康对照组62例。抽取3组儿童静脉血5mL,分别测定各组血清cTnI、CK-MBmass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VMC组hs-CRP、CK-MBmass和cTnI的水平均升高,明显高于NVMC组和对照组(P〈0.05);hs-CRP在血清中消失较快,cTnI在血液中存在时间最长;hs-CRP的灵敏度最高(75.0%),cTnI的特异性最好(89.4%),3个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6.5%,准确率为94.9%。结论:联合检测cTnI、CK-MBmass和hs-CRP的血清水平更能准确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对建立更准确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因心脏病猝死的患者,症状发作后6~8 h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血清CRP和cTnI含量的高低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UAP组、SAP组、AMI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含量越高,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其含量高低顺序为AMI组〉UAP组〉SAP组。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CRP和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与cTnI联合检测对于AC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了MicroRNA-133(miR-133)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35例。在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人院时(T0:5.24h±1.38h),AMI发病24h(T24),AMI后第7天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血浆中miR-13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R-133的表达水平在AMI患者人院时、24h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第7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AMI患者入院时血浆miR-133表达水平已经达到峰值,发病24h时明显下降且于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AMI早期血浆miR-133与cTnI显示了相同的升高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13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1D与T24时分别为0.802、0.753(所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miR-133在AMI早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且拥有较之肌钙蛋白酶I(cTnI)更早的时间窗。血浆miR-133在诊断AMI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这提示其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术后心脏损伤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4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S组(七氟烷组)和I组(异氟烷组)在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分别吸入七氟烷和异氟烷进行心脏预处理:监测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1.3 MAC,持续30 min,并洗脱15 min。C组(对照组)吸入纯氧。3组患者麻醉维持选用芬太尼(40~45μg/kg)和咪达唑仑,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3组施行相同的CPB和手术方式。观察心脏自主复跳率和复跳时间,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间,种类及使用数量。并观察手术前,主动脉开放4 h、24 h、36 h的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3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主动脉开放后S组和I组在相同时间点的CK-MB和cTnI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S组的CK-MB和cTnI在相同时间点略低于I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组和I组的心脏复跳时间,低于C组(P<0.01);S组的辅助循环时间低于I组和C组(P<0.01)。结论七氟烷和异氟烷一样,预处理后可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的心肌酶释放;有利于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不能说明七氟烷优于异氟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89例 AMI 患者和 25 例非AMI患者以及 48 例 AMI 患者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cTnI、cTnT、肌红蛋白(MYO)检测值及阳性率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浓度组cTnI、cTnT检测值和阳性率.结果:AMI组患...  相似文献   

16.
李晓召  刘建华  蒋伟 《中外医疗》2013,32(20):17-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法洛氏四联症体外循环期间心肌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42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和乌司他丁组(B组),B组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诱导后即CPB前(T1)、CPB开始30min(T2)、开放主动脉30min(T3)、CPB停止6h(T4)和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记录升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结果两组CPB开始前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在T2~T5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B组T3~T5时点的血清cTnI、CK和CK-MB值低于A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5时间点血清cTnI、CK、CK-MB值比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CPB期间血清cTnI、CK及CK-MB的表达,起到心肌损伤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肌钙蛋白I和CK_MB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妍 《当代医学》2009,15(9):71-72
目的评估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J)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本院近年收治的AMI病人100例(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3岁,有较明确的发病时间;正常健康人(排除心脏疾病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平均55±2岁;检测心肌酶学、1cTnI,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0例AMI患者发病后4~6小时,cTnI明显高于0.16ug/L,16~24小时达到峰值,可持续7~10天。患者发病后6~84,时检测CK_MB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到峰值,48小时后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AMI组cTnI均大于正常值,对照组5例大干正常值,cTnI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100/100),特异性为97.0%(97/100);AMI组CK_MB均为大于正常值,对照组20例大于正常值,CK_MB对AMJ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100/100),特异性为80.0%(80/100)。两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cTnI是诊断AMI最好的方法,CK—MB、cTnI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二者结合可提高AMI的诊断率,为梗死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血清肌红蛋白(MYO)和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早期时相反应,评价MYO和CK-MB在早期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例急性胸痛高度怀疑AMI的患者,在持续性胸痛发作后2、4、6、8h各采血一次,分别应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技术和酶动力学法测定血清MYO和CK-MB的含量,并计算出相关参数。结果53例诊断为AMI,74例为非AMI。血清MYO在AMI发作后快速释放入血,2h开始上升,4-6h达高峰,峰值较参考上限升高5-20倍,CK-MB与之相比,反应明显较慢;发病4h内,MYO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5%、67.0%,CK-MB对应值则为51.0%、79.7%。结论MYO在心肌细胞受损后具有快速释放的动力学特征,在AMI的早期,血清MYO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能迅速反应心肌再灌注情况,另外CK-MB的特异性较高;因此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排除,监测溶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腺苷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40例婴幼儿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术中应用安贞Ⅰ号心脏停搏液,实验组应用含腺苷1 mmol/L的安贞Ⅰ号心脏停搏液。测定围术期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临床观察心脏停搏耗时、自动复跳率、术后多巴胺用量、气管插管时间、ICU滞留时间。结果 ICU 1 h,对照组cTnI高于实验组(P<0.05);超微结构观察对照组心肌损伤程度较实验组重;对照组心脏停搏耗时长于实验组(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检测指标对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并心肌损害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并心肌损害患儿69例,采用ROSS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无心衰组、轻度心衰组、中度心衰组、重度心衰组.分别检查4组患儿的N-末端脑纳素原(NT-ProBNP)、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射血分数(LVEF)、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比值(E/E).结果 轻度心衰组LVEF、E/E'、NT-ProBNP较无心衰组升高(P<0.05).中度心衰组患儿CK-MB、NT-ProBNP、E/E较无心衰组、轻度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心衰组患儿cTnI、CK-MB、E/E'较无心衰组、轻度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较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患儿NT-ProBNP水平可有效反映心功能变化,对于判断心衰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