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软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七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软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对1979-2004年我科收治的7例颅内软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例颅内软骨瘤占本科同期收治的6303例颅内肿瘤的0.1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病程2个月至10年。6例肿瘤位于颅底部中线旁硬膜外,并出现1例罕见的额顶部软骨瘤。6例颅底部肿瘤见骨质破坏与钙化,CT呈不均匀混杂密度影,2例有轻度强化;3例MRI显示T1WI呈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高及混杂信号。肿瘤质地较硬。与重要神经血管相邻.不易全切除。2例病理报告肿瘤生长活跃,均复发。结论颅内软骨瘤发病率低,病程长,多见于颅底部中线旁,多见骨质破坏与钙化。诊断时需要与脑膜瘤、颅咽管瘤及脊索瘤相鉴别。颅内软骨瘤的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颅底部软骨瘤不易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颅内软骨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0例颅内软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全部病人行手术治疗,5例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 颅内软骨瘤主要发生在颅底软骨的结合处,多见于中颅窝,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脑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多数伴有明显钙化,相邻骨质可受累.手术33例次,有3例病人复发后再次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近全切除13例次,大部及部分切除9例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到26例病人,平均时间为45.8个月.恢复正常活动21例,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颅内软骨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黏液瘤及脊索瘤鉴别,病理仍是主要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少见部位的颅内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放射科自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大脑凸面及大脑镰颅内软骨瘤患者6例,其中大脑凸面3例,大脑镰区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CT显示肿瘤边缘清楚,5例可见数量不等钙化,相邻骨质受累2例;MRI显示病灶呈混杂信号,其中肿瘤实质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钙化部分呈长T1、短T2信号,肿瘤出血为长T1、短T2信号;其中3例可见特征性的“皂泡征”;MRI增强扫描显示1例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生于大脑凸面及大脑镰的颅内软骨瘤罕见,术前误诊率高,结合肿瘤体积较大、多发钙化、可见“皂泡征”、增强扫描无或轻度边缘强化等特征,可对其做出影像学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1对象与方法1999—2007年,我院收治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内软骨瘤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60岁,平均31.7岁。病程5个月~14年,平均5.2年。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其中癫痫2例,视力下降1例,一侧肢体无力1例,视野缺损2例,复视1例, 相似文献
5.
6.
患者,女性,34岁。因“头痛、头晕、恶心二年”于1996年6月8日入院。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头颅CT示:右侧须项叶大脑有一高密度阴影,诊断颅内骨肿瘤。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右侧额项叶硬膜下,肿瘤与周围界限清楚,触之较硬,与硬脑膜无粘连而与周围血管有粘连。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患者头痛、头晕、恶心消失,痊愈出院,随访二年无复发。病理检查:灰白色肿物一个,ZcmxIcmXIcm,有包膜,质硬如石,不能刀切而行脱钙处理。光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骨小梁组成,骨小梁宽而排列不规则,骨小梁密集,间隙小,纤维少,未见其他间叶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7.
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 ,我科自 1 993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间收治 5例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4例 ,女 1例。年龄 :2 5~ 65岁 ,平均 42岁。症状 :头痛头晕 2例 ,其中抽搐 1例 ;单侧听力减退 1例 ;单侧下肢感觉麻木 1例 ;双侧上肢感觉麻木 1例 ;单侧肢体活动障碍 1例。查体 :左上肢肩关节以下、腕关节以上有黑色素沉着、表面被覆毛发者 1例 ;左前臂有一1 5cm× 1 5cm大小的皮下肿物、左侧胸廓前外侧壁下部有两个 1 5cm× 1 5cm大小的皮下肿物者 1例 ;右侧上臂有一 2cm×2cm大小的黑痣者 … 相似文献
8.
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内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 0例颅内脂肪瘤的临床特点、神经放射学资料 ,对 6例有症状的病人行手术治疗。 4例无症状病人仅予CT或MRI随访。结果 手术的 6例中 ,术后除 1例桥小脑角脂肪瘤面肌痉挛和听力减退无变化外 ,余 5例症状缓解或明显改善。 1 0例病人平均随访 5年 ,CT或MRI显示脂肪瘤无明显增大。结论 CT和MRI有助于确诊本病。对症状明显者应酌情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或脑脊液分流 相似文献
9.
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CT和MRI特点,诊断及目前治疗颅内黑色素瘤的观点。结果 CT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数目,但特异性差,定性困难。肿瘤因含有黑色素细胞数量的不同而MRI表现为不同的信号。3例颅内黑色素瘤术前曾分别考虑为转移瘤、脑膜瘤或胶质瘤。部分颅内黑色素瘤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多发性病灶。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尤其是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术前诊断困难,病理是确诊黑色素瘤的最后手段,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11.
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CT和MRI的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中5例全切,2例部分切除,术后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对于不能确诊的病例行手术切除或活检可明确诊断,对其治疗应制定正确的方案,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1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按发生部位将肿瘤分为三种类型:大脑半球型,颅中窝型,小脑型。大脑半球型9型,主要表现癫痫发作;颅中窝型5例,主要表现为视力视野损害和眼球活动障碍;小脑型2例,表现为头痛和呕吐。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血供丰富的占位病变,但血管造影很少发现其血供。MR检查有 相似文献
15.
颅内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germinoma)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0~25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24:1,国外资料统计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0.2%~1.7%[1],国内天坛医院统计为1.15%[2].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18.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2):569-569
1对象与方法 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治疗血管母细胞瘤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1~62岁,平均35.4岁.病程2周~3年,平均4个月.4例为复发病例,其中1例手术4次.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87年1月至2001年6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颅内结核瘤16例,现结合其诊治特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5~48岁。病程1周至3年,平均3个月。单发者12例,多发者4例,共计病灶21个,其中位于额叶8例,顶叶5例,颞叶4例,小脑半球2例,海绵窦及侧脑室各1例。1.2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13例,视乳头水肿11例,癫痫发作8例,伴随发热7例,不同程度偏瘫及锥体束征9例,意识障碍3例,复视及一侧眼球外展受限1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3例,伴发其它部位结核3例。1.3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12例中,蛋白含量轻至中度增高4例。血沉检查16例中,…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