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例数较少,其耐久性和失功能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了一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三年因自身三尖瓣瓣叶与生物瓣粘连导致瓣膜早期失功能的罕见病例。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三尖瓣生物瓣耐久性满意,早期失功能与左心系统不同,主要与血管翳增生、自身瓣膜粘连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报告二尖瓣替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再手术6例,其中生存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本组病例在生物瓣置入后9年左右出现瓣膜衰败,以钙化、穿孔关闭不全为主,同时伴有瓣支架蠕变、血栓形成和狭窄、生物瓣衰败,宜早期治疗。二次手术效果显著,着急在于分离粘连,防止意外大出血和保护心肌,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建议慎用生物瓣。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心脏瓣膜机械瓣发生功能不全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再次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机械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16例,对其手术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种类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均为择期手术,对其发生功能不全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并统计不同方法的救治成功率。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均为瓣环组织增生和血栓形成,其中包括机械瓣置换术9例,生物瓣置换术7例,机械瓣组死亡4例(44.44%),生物瓣组死亡1例(14.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于瓣环组织增生和血栓形成引起的术后机械瓣功能不全,应用生物瓣进行再次手术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中尽可能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对照组不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心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予以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指标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每分钟排血量(CO)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安全有效,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6年3月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050例,男487例,女563例,其中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53例,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2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3.43%,并发症发生率为5.05%。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改善最为明显,LVDD、LVSD分别减小(3.57±1.32)%和(2.82±0.82)%;术后6个月分别减小(2.77±0.84)%和(2.35±0.74)%;术后12个月分别减小(1.51±0.64)%和(0.93±0.61)%。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部分二尖瓣病变,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95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析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疼痛24.2%(23/95),其中轻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7例,重度疼痛2例。假体松动与骨质疏松为诱发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分别为30.43%(7/23),21.74%(5/23);次要原因为软组织粘连、心理原因,分别为17.39%(4/23)、13.04%(3/23);感染和不明原因诱发疼痛为8.70%(2/23)。诱发2例重度疼痛为假体松动,中度疼痛7例中5例假体松动,2例骨质疏松。轻度疼痛14例,为骨质疏松3例,软组织粘连4例,感染2例,患者心理因素导致疼痛3例及不明原因疼痛2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股骨头置换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松动与骨质疏松,而软组织粘连、感染、患者心理因素也是诱发疼痛的原因,对症处理可以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7.
腹部术后近期再手术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质量。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腹部手术后因各种原因近期再手术的28例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再次手术探查有阳性发现27例,治愈27例,死亡1例。近期再手术的原因有:首次手术操作失误共13例(46.4%);术后措施欠妥7例(25%);漏诊误诊4例(14.3%);未发现明显失误3例(10.7%);有待探讨1例(3.6%)。结论再手术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操作不当,术后措施欠妥,漏诊、误诊,及缺乏经验等。重视术前全面检查,正确完成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能有效减少再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是临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及体循环栓塞的常用抗凝药,其抗凝效果好坏直接关系患者的术后健康。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月共5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服用华法林的观察与指导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5例,其中男17例,女38例,年龄28-68岁;行二尖瓣置换40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8例;使用生物瓣1例,机械瓣54例;治愈53例,死亡2例。2抗凝时间与用法心脏瓣膜置换分生物瓣置换和机械瓣置换两种,生物瓣置换术后需抗凝3~6个月,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一般于术后48小时或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小时即可开始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回顾二尖瓣病变术后瓣膜置换手术的经验.方法23例病例中,首次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0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术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1例.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左心房部分析叠术1例.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8.7%.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肺部感染(1例).发生较严重并发症11例,占总病例数的47.8%.结论术前应重视心功能的改善,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勿过多分离心包粘连、防止心肌撕裂出血;术后防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必要时可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左心辅助循环装置.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通过82例(84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文献找出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早期并发症主要有术后髋关节脱位(4例),术口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遗留关节疼痛(8例),结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金属假体质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只有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规范,术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是避免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3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克龙  杨康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775-1776
目的介绍我科连续3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会.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9月行瓣膜置换术31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4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6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26例.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4例,占4.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良好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细致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晓娟  周勤  魏楠 《安徽医学》2016,37(12):1509-151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科择期行盆腔手术并具有DVT高危因素的2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阴性。根据患者术后72~120 h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6)和非血栓组(n=195)。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晨检测D-dimer和FIB,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FIB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并发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Meta方法对人脑胶质瘤中miR22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人脑胶质瘤"、"miR221"、"预后"、"miR221 "and" glioma "or" glioblastoma "and" prognosis"作为中文检索词和英文检索对2000年1月~2016年12月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入选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资料,使用RevMan 5.2.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符合的研究,共计442例人脑胶质瘤患者,对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治疗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具有较高质量,胶质瘤中miR221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性(HR=1.15,95% CI:0.97~1.69,P=0.005)。结论 miR-221的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生存期呈负相关性,miR-221的表达量可以独立作为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病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92例瓣膜置换手术中21例死亡病例的术前心脏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资料.结果:手术早期死亡21例(1、93%,21/1092),其中,心脏停跳手术组死亡9例(2.03%,9/444),心脏不停跳手术组早期死亡12例(1.85%,12/648),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二尖瓣置换手术死亡率最低为0.85%(6/694),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最高为3、89%(12/308,P〈0.05);和存活病例相比较,死亡病例的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更长,CK和CK-MB明显增加(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在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原因中,低心排综合征死亡最高达12例(57.2%),心脏骤停、室颤、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在瓣膜置换手术中死亡率较高,并多发生在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过长、心肌损伤标志物增加非常明显的患者;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BNP与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然而与急性肾损伤之间关系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BNP和心脏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手术患者182名,手术方式包括冠脉搭桥手术(CABG)、瓣膜置换术、联合手术(瓣膜 CABG)。依据KDIGO 指南最新AKI的定义和分级,记录和统计不同BNP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并阐述BNP预测AKI的能力和价值。结果:1共入选 182人,平均年龄(68.6±8.9)岁 男性占65.9%,手术方式:CABG45.0%,瓣膜手术36.8%,联合手术23.6% ,按BNP升序入组后发现年龄、基础肾功能和术前BNP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AKI发病率达33.5%, 1级AKI和总AKI的发病率依BNP增加而增加,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01)。3.以BNP预测AKI绘制ROC曲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687 (95% CI 0.607,0.768),有一定准确性。结论:心脏手术患者术前BNP与术后AKI发病率呈正相关,是一种可作为危险分层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42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接受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Ⅲ级190例,Ⅳ级37例;心胸比例0.6~0.7者138例,0.5~0.6者55例,≥0.7者49例;合并心房颤动185例,合并糖尿病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行二尖瓣置换146例,其中三尖瓣成形36例;主动脉置换术2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置换49例;再次瓣膜置换25例。术后病人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死亡10例,死亡率为4%(10/242),术后心率过缓3例,并发呼吸道感染10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肾功能不全3例。术后随访190例,死亡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75例,Ⅲ级10例。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尤其适用于重症瓣膜病变及巨大心脏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方法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开始透析时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dialysis initiation”“prognosis/mortality/survival”“timing”“CKD/CRF/ESRD”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ry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纳入的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21项研究.总体结果为透析起始GFR每增加1 mL/(min·1.73 m2),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即升高3.3%(HR=1.033,95% CI:1.026~1.040,P<0.001).对纳入的2项随机对照试验、4项各组生存分析起点设置为相同水平的研究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为透析起始GFR与患者生存率无关(HR=I.001,95%CI:0.983~1.020,P=0.891;HR=1.014,95%CI:0.990~1.040,P=0.260);对以GFR=10或10.5 mL/(min·1.73 m2)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组的3项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R=l.062,95%CI:0.691~1.633,P=0.784).结论 目前的证据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透析起始GFR越高,死亡风险越高.但导致患者早期透析的因素较复杂,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来决定合理的透析起始时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或修补两种处理方式(瓣膜置换或修补)的临床疗效(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有无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外文献 ,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搜集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已经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处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筛选后行meta分析,对比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的近期与远期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中文文献入选?瓣膜置换组和瓣膜修补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平均射血分数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率相似,瓣膜置换组近期死亡率(院内死亡率)较瓣膜修补组高,OR = 1.92 (95% CI 1.37 ~ 2.21);两组远期死亡率(随访5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 = 1.20 (95% CI 0.95 ~ 1.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修补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要好,但是远期疗效(随访5年)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