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同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该疗法对患者运动相关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在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fMRI检查,并对治疗结束2个月后9例观察组患者及8例对照组患者(该期间2组患者均继续相应治疗)再次进行fMRI检查。 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8.00±7.89)分和(21.95±5.99)分]、BI评分[分别为(76.50±11.36)分和(65.50±12.96)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但BI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通过fMRI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双侧中央前回、顶叶及辅助运动区激活程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区域激活情况较治疗前无明显规律性、实质性改变。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增强镜像神经元系统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53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不同的几何图案及数字符号,然后模仿特定动作;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侧大脑皮质M1区、第7颈椎棘突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2.32±12.56)、WMFT评分(51.57±11.45)、MBI评分(73.57±10.17),MEP的潜伏期(22.69±2.11)ms、波幅(1.25±0.38)mV、中枢运动传导时间(10.12±1.46)m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梗死后中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如肢体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治疗10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SEP进行评估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 、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8.87±6.62)分和(26.27 ±9.22)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16.53±4.79)分和(20.07 ±6.77)分,组内比较仅治疗8周后的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大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上肢FMA评分的提高值(P<0.05).观察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58.00 ±19.89)分和(62.33±20.34)分,而对照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的BI指数评分分别为(65.67±18.01)分和(71.33 ±14.82)分,2组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I提高值与对照组BI提高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观察组偏瘫侧SEP的N9和N20潜伏期分别为[(9.35±1.63) ms和(9.03±1.68)ms、(20.84 ±2.07)ms和(20.32±2.56)ms],波幅分别为[(3.71±1.28) μV和(3.91 ±1.18) μV、(1.83±0.44) μV和(2.08±0.51)μV],比较后发现,N9、N20的潜伏期均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P<0.05);对照组偏瘫侧SEP的N9 、N20潜伏期分别为[(9.87±1.68)ms和(9.52±1.54) ms、(20.89 ±2.38)ms和(20.51±2.69) ms],波幅分别为[(2.75±1.54)μV和(2.84±1.47) μV、(1.38 ±0.43) μV和(1.51±0.44)μV],治疗4周后的N20潜伏期和治疗8周后的N9、N20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偏瘫侧仅治疗8周后的N20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SE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 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观 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系统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 动量表(FMA-U)及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 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及UE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 肢康复训练系统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研究强制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强制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行为再塑的技巧训练,密集的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2周共10个工作日.在治疗前的2周(基线)、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患者在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在UEFT和STEF上未显现出明显的改善(ES0.21;0.06).但患者在接受2周的强制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后,在UEFT和STEF上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1.24;0.65),其中病程3-6个月的患者比病程>6个月的患者的改善更为明显(ES1.430.96;0.810.5).结论强制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恢复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每组各25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常规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在镜像疗法组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状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优于镜像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动作观察疗法。2组疗程均为16周,每周治疗10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8、1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同时计算2组患者治疗4、8、16周后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治疗4周、8周、16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2.50±9.32)分、(36.35±8.32)分、(41.32±13.45)分,BI评分分别为(67.41±16.81)分、(78.74±15.63)分、(93.85±13.45)分,与组内治疗前及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6周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的差值与对照组的同时间点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MNs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梅娜  李惠芬 《中国康复》2022,37(11):643-647
目的:探讨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血清tau蛋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35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均45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有2例脱落。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取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对照1组采取镜像疗法,对照2组实施动作观察疗法。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及血清tau蛋白、GDNF表达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3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N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CNDS评分较对照1、2组低(P<0.05);3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上肢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增高(P<0.05),且研究组上肢功能评分、BI评分均较对照1、2组高(P<0.05);3组血清tau蛋白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血清GDN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血清tau蛋白水平较对照1、2组低(P<0.05),血清GDNF水平较对照1、2组高(P<0.05)。结论:对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镜像结合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调节血清tau蛋白、G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塑形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OT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所有组连续康复治疗3h/d,5d/周,共2周。采用运动功能活动指数(MAL)评定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法(WMFT)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所有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MAL评定,治疗前后分别进行WMFT评定。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组治疗后1d 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CIMT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塑形组和OT组则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MAL比较,CIMT组MAL指数提高最明显,与塑形组和O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塑形组与OT组组间MA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治疗前后WMFT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单纯塑形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对运动功能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CIMT通过塑形技术和行为技术协同应用,显著提高康复疗效,并使康复疗效继续维持到治疗后1年;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行为因素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运动想象问卷(KVIQ)评定后,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①治疗前MFT异常者 49例 (79% ) ;②MFT变化差值上早期康复组高于恢复期康复组 (P <0 .0 0 1 ) ;③MFT正常组 3个月治疗训练后BI值 1 0 0分 ,BI变化差值正常组高于异常组 (P <0 .0 0 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存在运动控制障碍 ,并影响功能恢复 ,因此脑卒中后早期积极对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评测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定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效度和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23例自愿参加本研究;1周内对所有病例应用WMFT和Fugl-Meyer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进行2次评定。将WMFT结果与U-FMA作相关性检验来验证WMFT的效度;对2次WMFT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来测试WMFT的重复测量信度。结果:WMFT总分和U-FMA总分的高度相关(r=0.922、0.929,P<0.001)。WMFT各项内容的时间中位数和等级均数的2次重复测试结果高度相关,其组间相关系数ICC=0.989、0.997,组内相关系数ICC=0.980、0.991。结论:Wolf 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上肢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加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平均疗程38d。治疗前后分别以Brunnstrom法评价运动功能,以三级平衡评价评定平衡功能,以Barthel指数法评定ADL能力。结果康复组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为68.5±17.2,对照组为45.8±18.3,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大量证据表明 ,成年人中风后大脑损伤的同侧上肢感觉运动控制也出现异常。一些感觉运动缺损因脑损伤侧的功能不同而异 ,需要精确时序性的快速运动在左半球损伤的患者中对同侧上肢的影响大 ,相反在右半球损伤的患者中对有空间运动需要的同侧上肢影响较大 ,左侧中风的成年人同侧上肢的分离协调动作是正常的 ,但是连续协调动作则异常。中风后同侧上肢的感觉不受影响或仅受轻微影响 ,损伤同侧上肢有肌力缺陷 ,主要表现在右侧半球损伤患者 ,在要求一定时间完成的床功能检查中 ,见损伤同侧操作不能按时完成 ,这种操作缺陷可以反映损伤同侧的运动控制缺陷 ,这种缺陷往往被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丧失掩盖 ,集中于特殊运动控制缺陷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双上肢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21,36(4):204-207
目的:探讨运动观察疗法(AO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结合作业治疗对恢复后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2例住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AOT组19例和rTMS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运动观察疗法组在此基础上增加AOT治疗,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