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7例在我部接受治疗观察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脑心通胶囊,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72.59±6.0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60.32±5.23)分;观察组NIHSS评分(13.18±1.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77±1.02)分。结论: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d1-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丁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对147例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分3组,每组各49人,A组用安慰剂替代丁苯酞软胶囊;B组每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00 mg,4次/d,共14 d;C组每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200 mg,4次/d,共28d。结果治疗后第14天和第28天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后第28天,C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A组及B组(P<0.05);治疗后第90天,各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B组、C组均优于A组;而C组更优于B组。结论 d1-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脑梗死的急性期及恢复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丹红注射液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观察组选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1 d和21 d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11 d和2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接发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rTMS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rTMS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CRP水平,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杨学东 《中外医疗》2016,(11):116-1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比较治疗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9.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4±3.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丁苯酞软胶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总体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情况更好,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丁苯酞软胶囊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周刚  张慧萍  朱祖福 《中国医疗前沿》2011,(17):46+66-46,66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h以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奉组(36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血塞通、阿司匹林,丁苯酞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0.2g tid,4次/d,共14d。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判断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丁苯酞组NIHSS、ADL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丁苯酞组临床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丁苯酞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为100%。结论: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12例无溶栓指征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仅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ethel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Baethel评分显著提高(P<0.01),并且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ethel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能明显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酒精是一种成瘾性物质,长期嗜酒容易导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AE)。CAE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发现并确诊该病对于临床决策尤为重要。利用影像学技术特别是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该病在脑实质中的信号变化,还可以通过测量具体的参数对脑实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是磁共振功能成像,其主要成像技术包括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峰度成像。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探测水分子的扩散特征能获取生物组织的物理特征和微观结构,进而提供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信息,具有无创、无须使用外源性对比剂等优点~[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应用3.0T MR对8名志愿者、4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进行DWI及DTI检查,弥散敏感度(b值)选择0,800 s/mm2,比照肝穿病理结果,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结果 受试者的肝脏ADC和MD分别为(1.26±0.12)×10-3 mm2/s和(1.39±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5,P<0.01)。ADC、MD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86,-0.481,P<0.01);ADC可有效鉴别正常肝脏(S0期)与S2 、S3、S4期纤维化(P<0.05),肝硬化(S4期)与S1、S2、S3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 0.003,0.041,0.014);MD能有效鉴别S4期与S0、S1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0.002,0.026),但不能鉴别比较其他各期纤维化(P >0.05)。ADC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的能力均优于MD(ROC曲线下面积,ADC分别为0.879、0.823、0.866;MD分别为0.796、0.743、0.725)。结论 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分析效果全面优于DTI,适合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正常成人颈段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脊髓节段、轴索及年龄因素对其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接受常规颈椎3.0T磁共振成像(MRI)及颈髓DTI检查;根据颈椎体解剖定位,颈髓分为上段(C1/2-C2/3)、中段(C3/4-C4/5)及下段(C5/6-C6/7),各节段应用感兴趣区法测量脊髓中央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的ADC和FA值。结果正常成人颈髓灰、白质不同节段之间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不同轴索之间ADC和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前索上段ADC与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前索下段的ADC值与年龄正相关,其余颈髓白质及中央灰质的ADC和FA值均与年龄负性相关。结论正常颈髓的扩散能力和扩散各向异性受到年龄、节段和轴索因素的影响,对颈髓疾病的DTI研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检查。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强化区、邻近区域正常脑白质ADC值及FA值,在FA图上明确肿瘤与正常脑白质关系。结果水肿区、肿瘤强化区ADC值和FA值与正常脑白质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水肿区与肿瘤强化区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显著性,FA值差异无显著。FA图上可清楚显示肿瘤实质区脑白质纤维破坏及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结论ADC值及FA值能帮助区分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白质区,FA图能明确肿瘤与周围正常脑白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肾脏扩散加权成像b值和ADC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婴幼儿肾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的最优b值。方法将30例4个月-23个月健康婴幼儿分戍4组,分别以4种最大b值500s/mm^2、700S/mm^2、1000s/mm^2和1500s/mm^2。行肾脏DWI序列扫描。使用随机区纽方差分析,对四组肾实质的DWI图像质量评分、肾实质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在ADC图上测量的肾脏ADC值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b值下肾脏DWI图像质量、SI、SNR及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肾脏DWI检查最优b值为700S/mm^2,灌注对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此时正常肾实质ADC值为(1.61±0.05)×10^-3mm^2/s。  相似文献   

18.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联合磁共振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PCa患者42例(观察组)和前列腺增生患者58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DKI及DWI各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MK、Ka、Kr、FA值均明显升高,而MD、Da、Dr及ADC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a患者中MK、Ka、Kr特异度最高,MD、Da、Dr及ADC的敏感度最高。结论3.0T磁共振在PCa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DKI联合DWI可为PC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