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目的:探讨sIL-2R、IL-8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探讨针刺对sIL-2R、IL-8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加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2组治疗药物相同.结果:治疗前,2组sIL-2R、IL-8显著升高,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显著相关性.治疗后,2组自身前后对照sIL-2R,IL-8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sIL-2R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8水平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sIL-2R、IL-8水平的下降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IL-2R、IL-8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病理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针刺可以促进sIL-2R、IL-8的调节,有助于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炎性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6、IL-8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探讨针刺对IL-6、IL-8的调节作用。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加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两组治疗药物相同。结果治疗前,两组IL-6、IL-8显著升高,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显著相关性。治疗后,两组自身前后对照IL-6、IL-8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8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8水平的下降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6、IL-8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病理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针刺可以促进IL-6、IL-8的调节,有助于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炎性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孙凤  朱云丽 《中医药信息》2007,24(2):62-62,F0003
目的:探讨紫茜胶囊对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血清IL-2及sIL-2R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CITP患者分为紫茜胶囊治疗组和升血小板胶囊对照组各32例,用ELISA方法检测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sIL-2R的含量变化。结果:CITP患者的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IL-2R则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IL-2及sIL-2R水平变化与CITP的发病有关,紫茜胶囊可通过降低IL-2、升高sIL-2R改善CITP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所改善,血清IL-6、IL-8,TNF-α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IL-6、IL-8、TNF-α降低更为明显,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醒脑开窍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丘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IL-6和IGF-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例丘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清TNF-α、IL-6及IGF-II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改进Fugl-Meyer及Lindmark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17/24),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6及IGF-II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治疗丘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显著降低TNF-α及IL-6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脑组织的炎性损伤,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患者肢体麻木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神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人体细胞分化抗原及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2组均给药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血液黏度、血清CD40L水平、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血液黏度、血清CD40L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治疗总有效率92.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吞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醒脑开窍针刺人中、内关、完骨、风池、翳风等穴,可降低血清CD40L水平及CD40L表达,减轻其对血管内细胞的刺激,进而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害;刺激迷走神经感觉纤维、运动神经元及吞咽中枢,使脑血管血液循环及大脑皮质脑干束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经活血外用药穴位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IL-4和sIL-4R的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经活血外用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疗效改善情况、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情况、血清生化学指标水平变化评价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Lysholm膝关节评分、血清中IL-4、sIL-4R水平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血清IL-4、sIL-4R水平与Lysholm膝关节评分呈负相关。结论:温经活血外用药穴位贴敷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传统保健穴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传统保健穴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疗程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下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传统保健穴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提高生活盾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42例,采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42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后外周血sICAM-1和IL-1、IL-6含量,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d、14d时外周血sICAM-1、IL-1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IL-1、IL-6水平,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脑法,主穴取百会、神庭、大钟,药物对照组口服都可喜,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针刺治疗组能够提高VD患者的MMSE、HDS-R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总有效率为83.3%,与药物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健脑法治疗V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痴呆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V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中风偏瘫。研究进行分组,分组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用药、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小于治疗前,且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能够有效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升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患者对满意度相对较高,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IL-2、sIL-2R的变化以及围手术期应用益气养阴方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气阴两虚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将4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围手术期加用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分别检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IL-2、sIL-2R,以及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L-2、sIL-2R,进行比较研究,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IL-2、sIL-2R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IL-2、sIL-2R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IL-2、sIL-2R方面,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改变;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益气养阴方可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受损程度,明显促进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犀角地黄汤合三妙丸化裁联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sIL-2R、IFN-γR、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由犀角地黄汤合三妙丸化裁成的汤剂内服,连续用药7天。通过口腔疼痛及溃疡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监测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浓度、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达92.5%,与对照组70.0%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口腔疼痛、溃疡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溃疡复发时间间隔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溃疡个数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溃疡面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IL-2R、IL-17、IL-2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合三妙丸化裁方联合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利于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口腔痛感及溃疡症状,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sIL-2R、IL-17、IL-23水平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提高免疫力,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直肠癌放疗患者外周血白介素-8(IL-8)、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宜春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进展期直肠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体外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为三维适形放疗,两组放疗均给予计划靶区总剂量30Gy,分10次照射,每周5次,每次300cGy。治疗组放疗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连续1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放疗近期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放疗前、后直肠癌患者血清sIL-2R和IL-8水平变化。同时,取健康人群42例,均为宜春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经健康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疗效比较: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有效率为47.6%、对照组有效率21.4%,两组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生活质量:以KPS评分评价改善、稳定、进展三个等级,得出治疗组改善16例,稳定17例,进展9例,对照组改善12例,稳定14例,进展16例,且治疗组和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sIL-2R、IL-8的检测:84例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与42例健康人外周血sIL-2R、IL-8水平经t检验,均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例直肠癌患者放疗前与放疗后外周血sIL-2R、IL-8水平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放疗后1天与14天外周血sIL-2R、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组内以t检验比较放疗后1天、14天的外周血sIL-2R、IL-8水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不良反应:I度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1.9%),11(26.2%),经χ^2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放射性直肠炎分别为4(9.52%)、12(28.6%),经χ^2检验,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患者可能存在外周血sIL-2R和IL-8水平升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有降低直肠癌患者外周血sIL-2R和IL-8水平的作用,同时减少放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82%,治疗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通过清热解毒、涤痰化瘀,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良好的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阮甦  张益伟 《新中医》2012,(10):102-105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患者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机理。方法:选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做为正常对照组;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针刺加药物治疗)20例.治疗B组(单纯药物治疗)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10、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第1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浓度,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含量呈动态变化,发病后24h内无明显变化,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后逐渐下降。其中治疗A组血清IL-10含量于第3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高峰,与治疗B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亦呈动态变化,发病后24h内升高,随着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稳定后逐渐降低,治疗A组降低程度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A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总有效率达100%,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IL—10的表达,降低IL-6的表达,发挥其生物活性,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联合血塞通冻干粉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用血塞通冻干粉进行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 d。结合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15 d时的血清hs-CRP水平、IL-1β、IL-6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在梗死7 d时为最高,随后则逐渐降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检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 d和15 d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IL-1β、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期规范针灸疗程,提高针灸疗效。方法: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3例。药物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药物组)基础上采用百会透刺曲鬓穴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期间通过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疗前、疗后1周、2周、4周、8周两组间疗效变化的差异。结果: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刺组29例、药物组30例纳入统计。疗后1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及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疗后2周针刺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69%,优于药物组的33.3%,但Barthel指数变化不显著;疗后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7%,优于药物组的63.3%(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疗后8周与疗后4周对比,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及Barthel指数增加的幅度均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96.6%优于药物组73.3%(P0.05)。结论:针刺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应以2周作为1个疗程,延长疗程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的时效关系,确定针刺治疗脑出血介入的最佳时间。方法:3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60例,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按针刺介入时间分为发病24小时针刺组、72小时针刺组、1周针刺组及2周针刺组,每组均60例。结果: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之间比较,本项指标改善程度随针刺介入的时间先后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发病后24小时针刺组疗效最为显著。结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介入时间越早,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越显著。故脑出血后应尽早应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针八区八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Keap1-Nrf2/ARE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40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功能、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眼针八区八穴治疗,以上焦区穴及下焦区穴作为主穴,以肾区穴、肝区穴作为配穴,每10 min行针1次,针刺时间为20 min,每日针刺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Keap1、NQO1、ARE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量表评分、Keap1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NQO1、ARE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5%,经Z检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眼针八区八穴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这可能与眼针八区八穴提高NQO1、ARE和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Keap1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Keap1-Nrf2/ARE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对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