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瘀同治”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 ,祛痰也兼能化瘀 ,二者互为影响 ,同源相关。1 病理生理“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这是人体的正常水液输布 ,如果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 ,津液停聚则成痰饮。张仲景将痰饮列为四饮之一 ,与悬饮、溢饮、支饮并列 ,是论中痰饮又为四饮统称 ,并提出了治疗总则 ,“当以温药和之”。《类证治裁》…  相似文献   

2.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3.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4.
治疗月经病历来从理肝肾、调气血、和脾胃、适寒温着手居多。笔者在多年临证推求中,体会到注重痰之为患,在月经病辨证治疗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化痰法,是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明医杂著·痰饮篇》云:“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景岳全书·痰饮篇》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万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则营卫充。而痰涎本皆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此皆说明痰与脏腑、气血、津液病变直接相关。笔者悟之,结合临证实践,认为痰之为患可导致月经病。在临床中应用化痰法每多获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6.
湿、痰、饮、水,异名同源,均与津液代谢障碍有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滓液,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因此临床四者难以截然划分,常通称为“痰饮”、“水饮”、“水湿”、“痰湿”等,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金匮要略》对此讨论主要集中在湿病、痰饮病、水气病及咳嗽上气等篇中,根据所属病症的不同,在辨治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正> 痰饮是由于人体阳虚,气机不畅,水饮不得温化,停积于脏腑肌肤之间而为患的一种疾病。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专篇论述此病。提出“温药和之”为其治疗大法。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情况。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停聚而为痰饮,如肺气虚损,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亦可致水液内停而为痰饮;又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化水,如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亦造成水液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而且也是治疗一切水液停积之病的治疗原则。凡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则产生水、饮、痰,此即古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三者同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11.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12.
概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是以“饮邪”为重点。仲景虽然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为痰饮中的一个症状而已。涵义:痰本作淡。《肘后方·卷三》有治“痰癊”诸方,即痰欲也。考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淡癊、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癊、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癊。”据以上数义,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  相似文献   

13.
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而成。正如《明医杂著·痰饮》所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储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包,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生诸病。痰之为病,其表现多种多样。古代医家,对痰致疾病非常重视。如《医学入门》曰:“人之气血为病者多,而不知痰为病尤多”。《医门法津》曰:“痰饮为病,十人居其七八。”痰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它又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痰在辨病论治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必要提出来研究一下。一、痰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浅析痰气并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珍  何改梅 《陕西中医》2002,23(10):935-936
古人谓“积水成饮 ,饮凝为痰”庞安常说“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说明了痰的生成与气有密切的关系 ,气机不畅则痰凝 ,痰凝则气机更为不畅。痰是一个病理性的产物 ,又是一种致病性的因素。如外感风寒 ,寒邪束肺 ,影响肺气对津液的敷布而出现咳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痰湿内停又会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 ,使脾失健运而出现腹胀纳差等症。另外痰湿内停又可阻碍清阳的上升而出现眩晕之症 ,即祖国医学所说的“无形之痰”。痰又可以和气结于皮里膜外而形成某些肿块如瘰疬、瘿瘤 ,祖国医学称之谓“痰核”。在理论上痰之为病…  相似文献   

15.
急症从痰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桂梅 《新中医》1992,24(8):37-39,26
痰饮乃人体津液凝聚变化而成,是脏腑运化水液障碍中的一种病理变化产物。其成因古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之说。痰饮生成后,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17.
“痰饮”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名,也是一个阐述人体病理变化的常用术语。根据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凡属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之下所产生的非正常液性物质,即属痰饮;其中稠的者叫痰,稀者叫饮。人体产生非正常液性物质的原因很多,因此痰饮所包括的病证也是多种  相似文献   

18.
试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对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现试作如下分析。1痰饮的生理和病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局部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若人体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劳倦、生活失宜、脏器亏虚等因素,都可以导致痰饮形成,但发病与否则取决于脾肺肾三脏化气行水的功能状态。肺主布津液,并有通调…  相似文献   

19.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20.
宫艳华  陈滨 《吉林中医药》2004,24(11):47-48
湿、痰、饮为一源三歧,均为人体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津液不归正化形成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理变化。临床上痰之为病非常广泛。痰,即指包括能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随咳嗽经呼吸道排出,有黄痰、白痰、湿痰之分;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