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0:3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质粒编码的外膜蛋白的电泳性质及免疫原性与0:9型耶氏菌相同。利用0:3型耶氏菌外膜蛋白为抗原的免疫斑点试验或免疫印迹试验能够明确区别布氏菌与0:9型耶氏菌感染的血清学交叉反应,较通常用0:9型耶氏菌或布氏菌为抗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3.
鉴别布氏菌与0:9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两种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经异种抗体吸收的羊种布氏菌16M及0:3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菌体抗原做ELISA对3个种6株布氏菌及Ye0:9感染的兔血清检测的结果表明,对同种抗原的抗体显示高滴度而对异种抗原的抗体则为阴性反应。这明显优于用16M及Ye0:3外膜蛋白抗原做ELISA的鉴别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Western印迹法鉴别布氏菌和O:9型耶氏菌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Western印迹法证实O:9型耶氏菌外膜蛋白中分子量为36、22、12kda等多肽特异于布氏菌,几乎和所有静脉接种、皮下感染O:9型耶氏菌家兔血清抗体反应。用YOMPs为抗原的Western印迹法,结合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STA),可以应用于布氏菌和O:9型耶氏菌血清学鉴别诊断。该技术具有敏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RIP法检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对鼠疫F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5株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用人工诱导方法获得二株L型细菌,血清型为O:5,27;O:37。与去氧胆酸钠-抗生素诱导法和溶菌酶诱导法结果一致。二株经抗生素诱导者在改良Kagan培养基上出现典型的L型菌落,涂片染色可见菌体呈长丝体和膨大的巨形体,能通过0.45μm的除菌滤膜,在高盐肉汤内呈颗粒状沉淀生长。L型细菌与抗血清试管凝集滴定比原型和返祖型低2~3个稀释度,生化反应出现对一些糖类的发酵能力减弱,水杨素、七叶灵、肌醇等由原型的阳性反应变为阳性,从而可致耶氏菌生化分型的改变。L型细菌对一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与原型和返祖型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8.
9.
10.
1969年,芬兰学者Ahvonen等首次报道了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与0:9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简称耶氏菌)之间存在严重的血清学交叉反应。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现已表明,布氏菌与几十种微生物有血清交叉反应,其中以耶氏菌最为严重。目前,我国开展人畜间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调查,尤其在布病非流行地区仍采用常规血清学诊断方法,而这些常规方法无法排除布氏菌与其它微生物之间的血清交叉反应。本文自1991年以来,收集我省部分历史布病流行地区家猪、牛、羊和可疑布氏菌感染人群血清,进行布氏菌与耶氏菌血清学鉴别诊断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腹泻病人和猪各分离出1株O:15型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它们含有毒力质粒(45megadaltons)、VW抗原和Vi抗原,并与毒力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在小鼠体内能大量繁殖。这些特征指出:这是两个典型的毒力株,这在该型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2.
对河南省近年从病人标本中检出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体外测毒试验表明,76.9%的O:3和O:9血清型菌株为阳性;体内测毒试验表明,64.7%的O:3、O:9和O:6,30血清型菌株为阳性。实验证明:耶氏菌0:3、0:9和0:6,30为主要致病血清型,个白鼠眼球后注射致死性试验,为耶氏菌体内测毒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毒力株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各地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毒力特征进行测定,所有毒力株除个别外,均有VW抗原、Vi抗原和毒力因子,它们的检测结果一致。有毒株还有一条40~50MDa的质粒带,即所谓毒力质粒,但有此毒力质粒的菌株并非都是有毒株,视其有否特异性外膜蛋白(约200KDa)而定。自凝性也是检测耶氏菌毒力的一种方法,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及VW抗原测定。因此测定菌株毒力,以VW抗原、Vi抗原和毒力因子测定最特异而敏感,特别后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可靠,可在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牛布鲁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部分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牛布鲁氏杆菌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选用布鲁氏杆菌地方株牛三型菌S85A抗原免疫BALB/c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取脾细胞并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筛选,得到能稳定分泌抗牛布鲁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鉴定其抗体亚类.结果 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间接ELISA筛选,得到4株能稳定分泌抗牛布鲁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亚类分别为3株IgG 2b和1株IgG3.结论 间接ELISA方法证实这些单抗仅与牛种布鲁氏杆菌呈阳性反应,而与其他种的布鲁氏杆菌菌株均无交叉反应.证明得到的细胞株是牛种布鲁氏杆菌单克隆抗体分泌细胞株.  相似文献   

15.
用氢氧化铝佐剂配制的牛抗独特型抗体菌苗(简称二抗佐剂苗)免疫大动物牛,通过免疫程序的测定,确定用2种程序,2个剂量进行免疫。免疫后观察其不同时期的血学清免疫反应和保护力。初步结果表明:二抗佐剂苗免疫后与S19号苗具有同等的抗原刺激作用,在引发同源抗体的能力上S19号苗诱发的血清滴度高于二抗佐剂苗,所做的抗菌保护试验表明,保护力可达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检测和对小鼠的保护力观察,评价鼠疫菌荚膜抗原(F1抗原)和重组rV270抗原对鼠疫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40只6~8周雌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F1-10 μg+铝佐剂、F1-20μg+铝佐剂、rV-10 μg+铝佐剂、rV-20 μg+铝佐剂)和1个对照组,每组8只.将天然F1抗原和重组rV270抗原分别吸附到25%铝佐剂中免疫实验组小鼠,对照组小鼠以免疫等量的铝佐剂.每只动物每次后腿肌肉免疫100 μ1,初次免疫后,第21天加强免疫1次.所有动物分别于第1次免疫后第8周采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体滴度.同时用2000倍半数致死量(LD50)的鼠疫菌141强毒株皮下攻毒,观察14d,以观察免疫后保护效果.结果 对照组未产生抗体,F1-10 μg+铝佐剂组、F1-20 μg+铝佐剂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0443.9、1∶21527.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2,P>0.05);rV-10 μg+铝佐剂组和rV-20μg+铝佐剂组的GMT分别为1∶13957.3、1∶18100.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08,P>0.05).用141强毒株皮下攻毒后,实验组小鼠全部存活,对照组8只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实验用天然F1抗原及重组rV270抗原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可作为鼠疫亚单位疫苗的主要组分用于鼠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菌F1抗原、抗体的组分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免疫交叉反应。方法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抗原、抗体的组分;应用蛋白印迹观察其与相关细菌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F1抗原、抗体组分复杂,混杂有其他多种蛋白;假结核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的全膜蛋白与F1抗体存在交叉反应。结论常规方法制备的鼠疫F1抗原、抗体不纯,影响鼠疫免疫学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鼠疫F1抗体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鼠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快速检测鼠疫F1抗体技术在鼠疫血清学诊断、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应用GICA、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gS-ELISA)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对比检测190份啮齿动物血清和11份鼠疫免疫血清中鼠疫F1抗体。结果190份动物血清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GICA检测出1份阳性血清,滴度1:10;DAgS-ELISA检测出3份阳性血清,滴度1:4( ) 2份和1:16( )1份。3种方法检测11份鼠疫免疫血清均为9份阳性,但GICA敏感性低于IHA和DAgS-ELISA (GICA与IHA:t=3.257,P<0.05;GICA与ELISA:t=3.625,P<0.01;IHA与ELISA:t=1.437,P>0.05)。201份血清检测结果,GICA与IHA总符合率99.50%,与DAgS-ELISA总符合率99.00%,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P>0.05)。结论GICA检测鼠疫F1抗体敏感特异、简便快速,与DAgS-ELISA同样为鼠疫血清学快速诊断和鼠疫监测中有应用价值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