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一氧化氮(NO)在长时间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失血性休克1h,4h,8h,组,从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测定各组动物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及NO水平。结果:血浆内毒素,TNFα,IL-6,IL-8及NO水平在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血浆NO2^-活性水平以休克1h组最高,但与休克4h,8h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休克4h组与休克8h 组NO2^-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各组动物的存活率明显下降。结论:长时间失血性休克可使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水平升高,其水平与动物存活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参附预处理是否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肺组织起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失血性休克(HS)组,2 mL/kg参附(SF1)组,4 mL/kg参附(SF2)组。盐水或参附在在休克前30 min通过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除对照组外,其它3组经10 min股动脉缓慢放血使大鼠平均动脉压达(40±5) mmHg诱发失血性休克,通过放血或输血维持大鼠休克状态60 min。在复苏后4 h,测定大鼠肺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cl-2、Bax和Caspase-3的含量。并测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含量以及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HS组比较,SF2组MDA、Bax及Caspase-3水平降低;而SOD活性和Bcl-2增高。与此相应的是SF2组BAL中蛋白质和细胞的含量显著降低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结论:大剂量参附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涉及的潜在机制是改善肺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功能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的变化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苏组(林格组)和参附注射液复苏组(参附组),每组各10只。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及组织因子(TF)含量,并计算t-PA:Ag/PAI-1:Ag。结果休克组、林格组和参附组t-PA、t-PA/PAI-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林格组和参附组高于休克组(P〈0.01);参附组TF含量低于休克组和林格组(P〈0.01),而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增强。参附注射液不能纠正其纤溶系统失调,但对组织因子表达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失血性休克中,对肠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失血性休克组、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失血性休克采用股动脉放血制作模型,休克持续2h后回输失血及等量林格氏液复苏;甲基强的松龙组在复苏时静注1次甲基强的松龙50mg/kg;对照组不行放血处理。各组复苏后2h,取小肠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制备肠组织匀浆,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检测肠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留取血浆检测D-乳酸水平。结果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小肠组织中ICAM-1及MPO均降低,肠粘膜损伤程度轻,血浆D-乳酸水平也低。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肠结构的破坏,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注射液治疗组(林格组)、林格注射液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分别检测各组可溶性TM(sTM)、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TM、EPC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sTM、sEPCR及TM、EPCR mRNA含量均增高(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与林格组比较,参附组sTM、sEPCR含量和TM、EPCR mRNA含量均下降(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影响人血清和HUVEC中TM和EPCR的表达,从而阻止失血性休克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期间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和参附治疗组 (SF组 ) ,SF组于阻断前 30min静注SF液 2ml·(1 0 0 g) -1 。再灌注 2h检测回肠粘膜上皮细胞casapse 3、Bcl 2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 ;同时观察小肠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凋亡细胞检测显示 :I/R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SF组凋亡细胞数较I/R组显著减少而多于C组 (均P <0 .0 5 )。②casapse 3、Bcl 2蛋白的表达 :caspase 3表达I/R组显著多于SF组和C组 (P <0 .0 1 ) ,SF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 ;Bcl 2表达SF组显著高于I/R组 (P <0 .0 5 ) ,后者显著低于C组 (P <0 .0 5 )。③SF组小肠粘膜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I/R组 (P <0 .0 1 )。结论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caspase 3表达和促进Bcl 2基因表达减少缺血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从而减轻肠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失血性休克过程脑保护作用的效应。方法建立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休克组),休克+回输血+等量NS组(灌注组)和休克+回输血+等量NS+川芎嗪(80mg/kg)组(灌注+川芎嗪组)4组,每组8只。失血休克组于休克2h时,灌注组、灌注+川芎嗪组在干预2h时检测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ATP酶活性、血浆和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组间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脑组织中SDH、ATP酶活性在休克组、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川芎嗪组与休克组、灌注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组织和血浆中NO含量在休克组、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川芎嗪组与休克组、灌注组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和血浆中MDA含量、MPO活性在休克组、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川芎嗪组与休克组、灌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对失血性休克代谢障碍及脑组织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减轻脑缺血损伤程度及休克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致伤因素对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珐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脂多糖(LPS)组和失血性休克+LPS组,每组10只。对照组单纯固定;失血性休克组采用颈动脉3min内快速放血,使平均动脉压迅速降至40mmHg维持30min之后开始复苏,15min内回输全部失血,静点林格氏液维持血压于休克前水平;LPS组,舌下静脉注射LPS(1mg/kg);失血性休克+LPS组,颈动脉放血及复苏(同失血性休克组),复苏开始后1h,舌下静脉注射LPS(1mg/kg)。均于实验后8h留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结果血清TNF-α水平:对照组最低,失血性休克+LPS组最高(0.09617±0.017818pg/L),失血性休克+LPS组与其它3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重致伤因素较单因素打击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踢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2只,自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放血前为失血性休克0 min, 放血后又分为失血性休克30、60、90、120、180 min.并不断抽出和输入血液和等量的林格氏液使血压维持在40 mmHg,其中10只动物在各时间点从肝门静脉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及CO、NO、H2S含量.分别在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处死取肠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肠粘膜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休克后血浆内毒素及NO、CO、H2S水平与休克前比较明显升高,且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肠源性内毒素、NO、CO、H2S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TF,TM,t-PA,PAI-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情况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3组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不予治疗,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治疗,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 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治疗。治疗后2 h取肝脏组织,-70℃保存,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PA,PAI-1和TF,TM mRNA的表达。结果:①休克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林格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及休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③参附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休克组及林格液组比较表达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休克状态下肝脏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参附注射液可使凝血活性下降,同时又可防止纤溶过度亢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严重创伤患者胃肠屏障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监测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者休克指数变化,测定胃黏膜pH(pHi)、血浆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休克指数监测及胃pHi、血浆D-乳酸、TNF-仅、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休克指数在12、24、48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pHi在24、48、72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D-乳酸、TNF-α及IL-6水平在第3、7天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SF对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全身炎性反应程度。其机制是SF能迅速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微循环状态,改善胃肠道黏膜的灌注和氧合、保护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阻止内毒素移位及炎性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轻、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回顾人选患者在急诊科的治疗方案,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5例,对照组30例。在急诊科诊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液体复苏方案,并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采用液体复苏方案。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受伤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和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可改善轻、中度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參附注射液對敗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損傷的影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觀察參附注射液對敗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損傷的保護作用并探討其可能機制。方法:Wistar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C)、休克組(S)、參附治療組(SF),各組均為 16 只。采用改良的盲腸結扎穿孔(CLP)方法復制敗血性休克模型,觀察術后6 h和18 h的心肌組織病理改變;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心肌組織中核轉錄因子 κB(NF κB)、細胞間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達和分布;用ELISA法檢測血漿中腫瘤壞死因子 α(TNF α)、白細胞介素 10(IL 10)的含量,連續監測動脈壓及心率變化。結果:較之C組, 6 h時S組大鼠動脈壓即明顯下降,心率增快(P<0.01),到18 h心率、動脈壓均極度降低(P<0.01),而SF組18 h才出現 MAP下降(P<0.05)。與同時點 S組比較,SF組心肌組織病理損害明顯減輕;SF組CLP后心肌組織 NF κB及 ICAM 1 的陽性表達比 S組明顯降低(P<0.01);SF組血漿中TNF α含量較S組明顯降低(P<0.01),18 h時 IL 10 含量較 S組明顯降低(P<0.01)。結論:參附注射液能抑制敗血性休克后心肌組織NF κB的活化及ICAM 1、TNF α、IL 10的表達從而起到心肌保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处理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后肠道屏障形态学和通透性的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假创伤休克(Sham)组、常规复苏(Cont)组和常规复苏联合盐酸戊乙奎醚(Pene)处理组,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以判定肠道屏障功能状况。结果 Sham组肠道黏膜层上皮细胞结构完整,肠腔侧微绒毛排列紧密、整齐,固有层有少量淋巴细胞,仅偶见膜通透性增高的“暗细胞”;Cont组黏膜上皮细胞可见明显的损伤性改变,表现为水肿、坏死,甚至糜烂、脱落,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细胞膜破损、胞质基质外溢、线粒体肿胀,“暗细胞”明显增多;Pene组肠黏膜形态学损伤性改变明显减轻,仅见少量“暗细胞”。结论以盐酸戊乙奎醚处理常规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可明显减轻肠道黏膜的形态学损伤,降低休克复苏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保护了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ATPase8亚基及其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基因重组、测序,通过gene Bank与mtDNA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的改变。用RT-PCR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休克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密度和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正常组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亚基9个DNA测序有2处突变(A7868G,空7767-7768G)。休克组有3处突变,即A7797空,T7772C、T7863C。失血性休克组大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表达比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27.3%。结论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突变以及表达水平下降是导致ATPase8亚基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