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价值。方法 104例因不同程度的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反流症状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BE患者,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功率60 W),术后3、6个月复查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04例患者共进行147次APC凝固治疗,均获随访。94例复查时未见BE残留及复发;3个月复查发现1例、6个月复查发现9例复发,得到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肠上皮化生,再次APC治疗消失。术后21例出现不同程度胸骨后疼痛、烧心等不适,经抑酸药物治疗1周左右缓解,未发现出血、穿孔等术中和狭窄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APC治疗BE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采取60 W凝固治疗功率及术后较长时间服用抑酸药物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射频治疗术(RF)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BE患者21例,行内镜下射频治疗,并于术后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0例为1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例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内镜下射频治疗联合抑酸治疗BE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宜在基层医院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消化科经过病理证实的BE的患者30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并于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分别于术后2、6、12个月后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进行顺利且无并发症,27例为1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3例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2个月后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E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患者易耐受,费用经济,适合在地市级及部分条件好的县级医院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对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认的Barrett食管患者,采用高频电在病灶处灼凝,并应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及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0d。结果治疗结果59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并结合病理复查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有效率为95.16%。除少数患者出现短暂胸骨后疼痛、咽下疼痛及低热外,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综合治疗Barrett食管,对Barrett上皮的修复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在Barrett食管内镜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Barrett食管患者57例,经内镜消融治疗后,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每次20 mg,q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5 mg,tid,维持治疗4~8周. 结果 40例患者共行67次氩离子凝固疗法凝固(APC)治疗,治疗3次患者4例,2次19例,1次17例. 33例6个月内均无复发,7例于第6个月复发,再次应用APC凝固治疗后消失. 14例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一次性完成操作,13例6个月内未见复发,1例于第6个月复查时复发,应用APC凝固治疗后消失. 3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在6个月内镜窄带成像术复查均无复发. 结论 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内镜消融治疗Barrett食管操作简便、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但远期疗效仍需更多病例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色素放大内镜结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tt食管(BE)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观察其放大内镜特点并行氩离子凝固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观察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APC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共随访1年其中5例再次发现柱状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易行,但有一定比例复发,须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镜下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粘膜保护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 对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认的Barrett食管病人,采用高频电在病灶处灼凝,并应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及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0天.结果 治疗结果59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并结合病理复查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有效率为95.16%.除少数患者出现短暂胸骨后疼痛、咽下疼痛及低热外,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粘膜保护剂综合治疗Barrett食管对Barrett上皮的修复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NBI)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经NBI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90例在NBI内镜下行APC治疗,术后常规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部分患者8周后继续给予PPI按需症状控制治疗,B组90例单纯服与A组相同的药物,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后每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复查,两组进行对比,评价NBI内镜下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结果 A、B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食管黏膜内镜表现和组织学与A组相比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A组BE复发率较低,为5.6%,未发现有重度非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B组发现重度非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各1例,均予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论 NBI内镜下APC治疗可明显改善BE患者的临床症状和BE黏膜,治疗后残留及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BE的内镜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胃镜下不同止血方法治疗恒径动脉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62例胃镜确诊恒径动脉活动性出血患者,随机选取10例行局部注射止血治疗;26例行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止血治疗;36例行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局部注射止血治疗。结果经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局部注射止血联合治疗有效率优于单一使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或局部注射止血治疗(P0.05)。结论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局部注射止血联合治疗成功率较单一使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氩气刀APC)或局部注射止血治疗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是治疗恒径动脉活动性出血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肖招英  张颂达 《中国药业》2011,20(11):60-61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住院患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结果.方法 根据200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胃食管反流病全球定义和分类,对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住院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83例患者进行分型;治疗则以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辅以抑酸药、抗酸剂控制症状4~8周,再以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1年,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用治疗方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食管综合征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6.39%,胃镜评价治疗有效率为95.18%.结论 加拿大蒙特利尔胃食管反流病分类方法对诊断食管综合征有明确的指导性;先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促胃肠动力药控制症状,再长期抑酸治疗,在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治愈后的维持治疗中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孙雄  谈春晓  孙屏  龚镭  胥明 《江苏医药》2012,38(20):2431-2433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比较长段型和短段型BE的氩气疗效.方法 BE患者68例,采用胃镜+活检,确诊后给予氩离子凝固术(APC)+泮托拉唑治疗62例,并于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胃镜+病理.结果 BE的发病以中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短段型BE占92.64%,岛型占61.67%.短段型APC后1个月复查,治疗有效率低于长段型(P<0.01),复发病例给予二次APC治疗;3个月有效率明显高于长段型(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BE的发病以中年、男性、岛型及短段型多见.APC+泮托拉唑治疗对BE,尤其在短段型患者的病理修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李祥春  李敏  汪文生  张焰平  陈刚  汪祺  陈燕 《安徽医药》2013,34(8):1179-1180
目的评价消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22例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结合超声内镜和(或)胸部CT等综合评估,采用EMR治疗,并对所有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术后3个月短期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经EMR切除病灶,部分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热活检钳、APC或钛夹止血,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局部未见残留组织,愈合良好,局部未见狭窄、疤痕增生现象。结论 EMR是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抑酸剂为基础的不同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的效果。方法 NERD患者100例,随机分抑酸剂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抑酸剂+利胆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胆维他;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组(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抑酸剂+利胆药+促胃肠动力药组(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胆维他),疗程共8周。采用耐信量表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症状评分,并作比较。结果四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76%,72%,88%;四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治疗后,抑酸剂+利胆药+促动力药组效果最明显,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RD患者的内科治疗应尽量采用联合用药,以抑酸剂为基础,合用促胃肠动力药及利胆剂,是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素玉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179-1180
目的 观察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各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采用APC联合抗HP治疗(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半月后行胃镜复查.结果 经APC及抗HP治疗后行胃镜复查隆起性病变消退,HP阴性.结论 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HGMU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至2008年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症患者,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而定,一般以内镜整个病灶凝固为止。所有病例1~3个月复查内镜。结果:15例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患者至复查时14例(93.3%)胃镜下未见复发,1例在原来部位有少量异位胃粘膜上皮残留。结论:APC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2005—2008年8月经胃镜及病理检出152例Barrett(BE)食管,对其中62例分别用奥美拉唑及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进行对照治疗,旨在探讨二者在抑酸,控制食管反流(GER)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胃食管返流病慢性咽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伴胃食管返流病慢性咽炎49例患者予以抑酸剂、促动力药治疗。结果显效12例(24.5%),有效26例(53.1%),无效11例(22.4%),总有效率为78.6%。结论对伴胃食管返流病慢性咽炎的患者进行抑酸剂、促动力药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应注意饮食控制,坚持按疗程服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氩气刀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对32例经胃镜确诊的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通过氩气刀灼除疣状结节,并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等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疣状结节消失率达98%,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消失28例,临床有效率达87.5%以上.结论 氩气刀联合药物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镜下疗效和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刘宇  陈东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03-3204
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e Gastric Mucosa,HGM)的发病特点、镜下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9年1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103例,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3~6个月复查胃镜1次.结果:病变部位距门齿14~18 cm 86例,距门齿28~30 cm 17例.经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3~6个月后复发的8例.结论:HGM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好发于上段食管,APC治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前后胃镜图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PTVE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58例,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26例。术后3周、3、6、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观察胃镜图像的变化、确定是否有再出血的风险及是否需要再治疗。结果对42例进行了1年随访。4例6个月随访时发现食管静脉再次重度曲张,红色征(+);行第2次PTVE治疗。12月随访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消失35例(35/42)。结论PTVE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结合定期随访胃镜资料可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