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修型加长柄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翻修型股骨加长柄假体治疗股骨侧假体松动伴有骨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4月,采用翻修型加长柄假体翻修手术16例17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5—71岁,平均54.6岁。股骨近端腔隙性骨缺损12髋,节段性骨缺损5髋。对于骨缺损采用颗粒骨移植(自体/同种异体),自体大块髂骨结构性植骨,钢丝或钛质捆绑带固定。初次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11例11髋,股骨头无菌型坏死2例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髋,陈旧性结核1例1髋。术前Harris评分:10—72分,平均41.1分。结果采用翻修型加长柄假体对16例患者的17个髋关节进行了翻修手术,无感染。随访16例,随访时间10个月-5年,平均3年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6分。放射学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假体周围存在骨质重建。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比较,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透亮带的患者。结论采用翻修型股骨加长柄假体治疗股骨侧假体松动伴有骨缺损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人工全髋翻修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经验与教训 ,以便规范手术操作 ,提高远期疗效。方法 总结本院 1998~ 2 0 0 0年间共 2 8例全髋翻修术 ,对本次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本组统计结果 ,最常见原因为假肢体松动 ,术后感染 ,髋臼磨损 ,假体位置不良 ,人工关节脱位 ,假肢周围骨折。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远期疗效有赖于严格的手术指征 ,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适当的假体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回顾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最成功的外科治疗之一,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严重关节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全世界每年施行100万例的关节置换术。但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最早记载可追溯到1891年Gluek用象牙制作并进行髋与指关节置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关节置换术则从Charnley开始,其中材料学的进展始终贯穿其中,从最初的象牙、金箔、玻璃到现在的钛合金、钴铬合金、聚乙烯、硅橡胶、陶瓷、钽金属,并逐渐出现了羟基磷灰石喷涂、多孔表面等生物整合材料,从材料的选择标准也从单纯的高强度转变为高生物相容性、骨相容性、耐磨损等评估要求。然而因为各地在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时的技术条件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关节置换理念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配合特点及护理要点。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早期感染。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较首关节置换术难度明显增加,创面大,出血量多,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对手术配合从台上护士器械的准确性、无菌要求;台下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娴熟的技能均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5.
张玉 《淮海医药》2008,26(3):259-26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假体松动、下沉、位移及骨溶解等并发症,其中有部分患者需行翻修术以再次恢复关节功能。另一方面,因施术者手术熟练程度参差不齐及技术原因造成的手术失误或假体安置不当等使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也日趋增多。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47例,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原因。方法回顾总结19例人工髋关节翻修中发现的问题,分析翻修原因。结果 19例中术前诊断松动8例,脱位3例,深部感染2例,髋臼磨穿2例,断柄1例,髋周及股部疼痛2例,假体柄刺透皮质1例。12例患者假体取出顺利,7例患者存在珍珠面骨长入假体移除障碍,12例作全髋置换翻修,4例臼杯松动或位置不良致脱位仅翻修髋臼,1例股骨柄穿通皮质更换双动头,2例因深部感染严重而作单纯假体取出和清创术。全组病例经6个月~5年随访,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1分,术后平均84分,平均增加43分。结论目前基层翻修病例仍以早期国产人工髋关节置换者为主。翻修主要原因是:人工关节设计、质量因素和手术技术因素之不足,造成假体过早松动或(和)种种其他并发症导致手术最终失败。提示部分国产人工关节质量需改进,需具备相应配套器械,手术操作技术也有待提高,特别在基层医院,技术和其他因素的缺陷显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选择及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 《淮海医药》2006,24(1):83-8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作为一种治疗髋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开展.但由于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患者日渐增多,是临床骨科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良,外科技术的进步及骨水泥技术的发展[1],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寿命虽较早期有所延长,但15~20年的生存率仍约为90%,很难成为一种"永久性"替代置入物.在美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约10%为翻修术[2].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恢复髋关节功能,一般可通过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更换假体来实现,但人工关节翻修术所面临的难题远远大于初次的人工关节置换,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骨缺损,常常使翻修术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就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选择及骨缺损的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翻修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的经验.方法 12例因术后脱位、无菌性松动或各种技术因素造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翻修的手术配合,主要包括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用途,严格的无菌技术.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成功,无并发症.结论 熟练的手术配合及有效的手术间管理为翻修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人工全髋翻修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以便规范手术操作,提高远期疗效。方法 总结本院1998-2000年间共28例全髋翻修术,对本次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本组统计结果,最常见原因为假肢体松动,术后感染,髋臼磨损,假体位置不良,人工关节脱位,假肢周围骨折。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有赖于严格的手术指征。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适当的假体选择。  相似文献   

10.
循证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增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79-378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假体质量、使用时限、手术技术、活动不当等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局部感染等需行翻修术。由于手术失败的阴影、高昂医疗费用,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翻修术较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翻修术后的假体脱位率可高达7.4%~11.4%。因此。翻修术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运用儋证护理理论,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根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术。方法2001-05~2005-11对60例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翻修术,男42例,女18例;年龄35~71岁,平均54.2岁。翻修原因除1例感染性松动外,其余均为无菌性松动。3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63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6分升高至术后平均80.4分。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髋关节疼痛缓解。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非骨水泥股骨翻修假体能够极大地方便髋关节翻修术,近期X线检查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刘锋  李翔  王青  范卫民 《江苏医药》2007,33(7):664-666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溶解发生的特点,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近期临床结果.方法 对8例髋臼松动患者通过术前X线的评估,比较骨水泥臼和非骨水泥臼骨溶解的不同特点.并对由骨溶解造成的髋臼骨缺损进行Paprosky分型,其中4例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和加强杯(roof reinforcement ring)骨水泥臼翻修,1例在原来的金属臼内植入骨水泥臼,另外3例进行了颗粒打压植骨非骨水泥臼固定.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放射学和髋关节功能的随访.结果 骨水泥臼和非骨水泥臼在骨溶解的发生上有不同的特点.髋臼骨缺损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2例.随访12个月无感染和脱位等并发症.X线发现髋臼固定牢靠.8例患者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6分,术后1年89分.结论 骨水泥臼和非骨水泥臼骨溶解有不同特点,术前充分的X线评估和术中有效的植骨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大型臼杯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11例11髋,均为首次臼杯翻修(RA)术患者。其中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Tanzer标准)Ⅰ期者3例,Ⅱ期6例,ⅢA期2例。从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至翻修术的时间最短3年,最长13年。全髋置换术的臼杯外径46~50mm,翻修术的臼杯外径56~60mm。假体选用AML(Depuy,USA)假体3例,Bi-Metric(Biomet,USA)2例,REF(Lima,Itali)3例,PF(UOC,Taiwan)3例。结果随访2~5年。髋关节功能(Htarris标准)从翻修术前的平均30(16~54)分恢复至翻修术后的平均90(85~95)分,其中功能优9例(82%),良2例(18%),无一例需行再翻修。X线片显示:髋关节中心从术前的泪点间线近侧的平均30(17~67)mm改善至翻修术后的平均15(10~20)mm,髋关节旋转中心从泪点外侧的平均23mm处改善至术后的33mm,臼杯均表现骨性固定,无一例X线松动。结论对某些类型的臼杯松动骨缺损,采用超大型臼杯行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进而研究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我院21例(38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采用改良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有无松动、下沉、脱位、异位骨化。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屈曲畸形消失,髋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前屈70°~105°,平均84.4°,后伸5°~15°,平均8.6°,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20.65±5.6)分,术后为(86.56±7.4)分,其中优24髋,良12髋,中1髋,差1髋,优良率为82.1%;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切口双入路法与后外侧入路法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切口双入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及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并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和WOMAC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4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及术后半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手术治疗中,单切口双入路手术技法术中视野显露更清楚,能有效清除髋关节周围的瘢痕挛缩组织,有利于术后髋关节生物力学平衡,对患者髋部功能的恢复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效果。方法对本科2004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2例(15髋)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为65~96分,平均85.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3.5分。无感染及血管损伤、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医药》2009,35(1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延长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初次THA患者143例,摄标准骨盆平片,测量患肢和对侧肢体长度,取得患肢的延长值,并对患髋进行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根据下肢长度的差值(LLD),将患者分成四组:等长组(LLD≤5 mm),A组(5 mm20mm),分析各组间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患者满意率.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等长组39例(27.2%),A组77例(53.8%),B组20例(14.0%),C组7例(4.9%).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长组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P<0.05).等长组、A组、B组和c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4.9%、88.3%、60.0%和14.2%.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延长是较普遍的现象,患肢延长超过1 cm对髋关节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将79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行传统方法护理。比较2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口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术口愈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106例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体会。方法选取自2004年6月一2013年6月间在我院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06(121髋)例患者,其中男58例(63髋),女48例(58髋),平均年龄42.5岁,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及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06例患者均得到访,平均随访时间46(18~94)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1.53±3.3)提高到术后平均(90.3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检查示,髋臼侧假体外翻角为(44.3±6.5)。,前倾角为(20.6±3.5)术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碎裂,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骨折,无关节异响、翻修,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假体脱位,1例患者术后3月出现腹股沟区疼痛,3例患者术后3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陶瓷对陶瓷组合是目前一种最为理想的承重、摩擦界面,短期随访效果满意,尤其足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但远期疗效需更长期的随访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