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EAML患者的的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镜下见8例EAML主要上皮样细胞构成,多呈巢状和片状弥漫分布,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透明状,核仁较大呈空泡状,有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Melan2A和SMA均弥漫阳性,EMA,CK呈阴性。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主要由单核或多核的上皮样细胞构成,临床和组织学易与RCC或其他肿瘤相混淆,免疫组织化学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根治术继发淋巴水肿后的上臂皮肤血管肉瘤,即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STS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以充满红细胞的大小不等的囊腔,相互沟通的不规则的管腔,部分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的实性区域为特征。不规则的管腔内衬覆异型瘤细胞,可见单个或多个瘤细胞形成空腔内含红细胞。免疫组织染色肿瘤细胞CD34阳性、CD31阳性,Ki-67部分阳性,AE1/AE3为阴性表达。结论 STS是乳腺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星  胡勇  徐军  王健 《安徽医药》2011,15(11):1377-1379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PEComa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1岁,肿瘤位于子宫浆膜下,直径24 cm。肿瘤由圆形和多角形的上皮样细胞围血管排列,呈巢状和片状,细胞无异型,未见核分裂象,胞浆透明或淡嗜酸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束状排列。间质内可见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免疫表型:上皮样细胞Vimentin和HMB45阳性。梭形细胞SMA、Actin(HHF35)和desmin阳性。肿瘤细胞不表达CK(AE1/AE3)、EMA、CD10、CD34、CD117和S-100。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子宫PEComa是PEComa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属于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于胸壁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胸壁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大体形态有主瘤结及卫星瘤节的特点,镜下观察其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强阳性,CD31阳性,CD34阳性。结论发生于胸壁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较少见,术前确诊较困难,须与原发于胸膜的恶性间皮瘤、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的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上此瘤有4种基本构型:乳头状、实性片状、"血管瘤"样、硬化区;两种瘤细胞:一种为圆形或多边形细胞,另一种为立方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共同表达:EMA、TTF-1、AE1/AE3,不表达CD34、Ⅷ因子、CD68。结论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在肺肿瘤中少见,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主要以混合型结构为主,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不成熟血管构成,主要含有kaposi肉瘤样束状梭形细胞结构,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CD34、第Ⅷ因子、a-SMA和VIM阳性,CD163和CD68散在阳性,CD1a、CD35、CD21和S-100阴性。结论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较罕见,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骨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骨上皮样血管肉瘤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为上皮样,呈巢状、条索状及丛状分布。易与低分化癌和其他上皮样肉瘤相混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特异地表达CD31、CD34和FⅧ因子等血管源性标志物。结论骨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且往往迅速转移,预后很差。病理医师需仔细观察光镜下组织形态,并结合一组免疫组化标记,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和观察,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2例肿瘤均以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变性的上皮样细胞巢围绕薄壁小血管组成,小血管管壁有程度不等的玻璃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B-45弥漫表达,SMA、desmin部分阳性CK阴性。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HMB-45阳性表达的罕见子宫间叶性肿瘤,属PEComa范畴,目前认为其属于恶性潜能未定的间叶肿瘤。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77-679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P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P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运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CD99、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出素(Syn)、嗜铬素A(CGA)、CD56、神经丝蛋白(NF)、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肝细胞蛋白(Hepatocyte)免疫标记染色,运用AB-PAS方法进行黏液染色,分析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例PB上皮细胞丰富,部分区域形成腺泡状结构,部分区域形成实性片状、巢状结构,可见鳞状小体。免疫组化AE1/AE3阳性,CD99阳性,AFP灶性阳性,Syn,CGA及CD56部分阳性。血液AFP升高。AB-PAS染色示黏液样间质为酸性黏液。结论:虽然PB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但在儿童胰腺肿瘤中最常见。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结构,但其密度和分布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免疫组化可辅助其诊断,但没有特异性,在诊断中应与其他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2例均为年轻女性。肿瘤具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切面囊实性,细胞形态一致,无明显异型性,瘤细胞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和(或)可见"室管膜样"菊形团,囊性区为广泛的出血、坏死及间质黏液变性。免疫组化AACT、Vim、NSE、E-cad、CyclinD1阳性表达,AE1/AE3、EMA、CD10、ER、PR、Cg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极低。结论SPT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具有预后良好及存活期较长的特点。手术切除是SPT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10例SPTP作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果 10例SPTP中9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29岁,术后随访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6.8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组织学上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常见泡沫细胞团、胆固醇裂隙。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10/10),a-AT阳性(8/10),CD10阳性(10/10),CD56阳性(9/10),PR阳性(nuclear)(8/10),AE1/AE3阳性(1/10),Syn阳性(8/10),CgA阴性(0/10),EMA阴性(0/10)。结论胰腺SPT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SPTP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丰宇芳  严俊  徐蓉  倪蓉 《江苏医药》2008,34(4):363-36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观察36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34、CD117、vimentin、SMA、NSE、S-100蛋白在GIST中表达.结果 本组GIST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混合存在,成束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巢状排列.36例中良性12例,交界性14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34和CD117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0.5%和94.4%,而vimentin、SMA、S-100蛋白在肿瘤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结构形态多变,但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及CD34阳性可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1例卵巢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由排列呈巢状和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常见胞浆内腔隙,部分腔隙内有红细胞,间质为粘液样。免疫表型:CD34,FⅧ阳性。结论 EHE是一种少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的血管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形态特征,发生在卵巢者罕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上皮样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组织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鼻腔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患者男性,39岁,因左侧鼻塞不适,伴左侧头痛、胀痛并突发鼻腔出血入院。鼻窦核磁检查左鼻腔鼻息肉。组织学显示纤维细胞呈嗜酸性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增生,细胞核异型性明显,肿瘤组织大量出血伴坏死。免疫组化:AE1/AE3、Vimint、EMA、CD34阳性。结论鼻腔原发性上皮样肉瘤较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F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形成交替分布的丰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免疫组织示CD34、CD99、Vimentin均(+),S-100、Desmin、SMA均(-)。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可为恶性。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胸腔及腹腔,大小为11.0cm×9.5cm×8.0cm~10.0cm×10.5cm×7.2cm。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局部有血管外皮瘤样形态,部分区域黏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波形蛋白、bcl-2、CD99阳性,上皮和间皮等标记阴性。结论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组织形态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似,需结合免疫组化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CD34阳性具重要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胆囊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胆囊癌肉瘤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TM)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肿瘤的特征.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呈质硬灰白色肿块.镜检显示病变上皮性源肿瘤成份和间叶源性肿瘤成份并存,癌和肉瘤之见无移行现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源性肿瘤成份CK( )、EMA( )、Vim(-);间叶源性肿瘤成份Vim( )、CK(-)、EMA(-).两者CD34(-)、CD68(-)、SMA(-)、Des(-)、CD117(-)、S-100(-)、MyoD1(-).结论 原发于胆囊的癌肉瘤较罕见,诊断需与胆囊未分化癌及胆囊腺肌瘤病等鉴别.免疫组织化学CK、EMA等标记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鲁常青  陈同钰  谈敏  李青  谈炎 《江苏医药》2003,29(11):803-805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IST的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kit)、CD34、波形蛋白等6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4例GIST,年龄35~85岁(平均58岁),肿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混合存在,排列成交织束状、栅栏状、漩涡状、巢团状及弥漫片状;梭形细胞为主型3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混合型11例;良性10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30例;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在GIST中显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4.4%、77.8%,Vimentin100%。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排列多样,HE镜下组织形态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难鉴别,CD117、CD34及Vimentin等一组抗体联合使用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结合以往研究的结果探讨其与胰腺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学上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肿瘤细胞呈现实性片状、小梁状以及腺泡状排列,在结构上与腺泡细胞癌基本相似,但细胞并没有显著异型,细胞间质中血管较为丰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主要为嗜铬素A以及突触素等。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多为良性肿瘤,而胰腺腺泡细胞癌则属于高度侵袭性肿瘤,两者虽在形态上较为相似,但生物学行为却完全不同,因此,正确区分两种肿瘤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