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33例报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收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3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18例,B型不良反应11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9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5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临床报告的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1993年~2002年临床报告的367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ADR临床报告共1 370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26.79%.涉及青霉素类241例,占65.67%,头孢菌素类126例,占34.33%.共25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居首位148例,占40.33%.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黏膜损害330例,占85.71%.其严重程度,轻度43例(占11.72%),中度331例(占84.74%),重度13例(占3.54%).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黏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44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韩燕  陈娟  韩勇 《中国药房》2006,17(7):528-529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收集到的442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有961例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8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翠英 《首都医药》2006,13(14):47-4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8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9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6),头孢呋辛钠(2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口服给药8例,其余76例均为静脉给药;A型不良反应26例,B型不良反应5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1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最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ADR),分析其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收集本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120份,根据原始报告表及相关病历资料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原患疾病与ADR、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药品剂型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汇总。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发生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ADR;同时也存在着1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120例ADR患者经过停药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98例,好转2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72例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门诊留察室上报的17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儿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17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56.98%,抗感染中药占26.74%,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占64.5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监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患儿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分析 ADR 发生情 况及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2 年 2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儿科使用 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的患儿作为 ADR 监测对象,统计分析 ADR 患儿临床资料。 按使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否发生 ADR,分为 ADR 组和无 ADR(nADR)组,并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共监测使用 β-内酰胺类抗 菌药物的患儿 453 例,87 例发生 ADR(ADR 组),366 例未发生 ADR(nADR 组)。 单因素和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过敏 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为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据此建立 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高达 0. 749(95%CI 0. 691 ~ 0. 807),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 (16% ~81%),列线图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患儿 ADR 风险净获益值较高,表明该模型临床预测效用良好。 结论:β-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 ADR 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史、给药频次不合理、高剂量、用药时间≥3 d、联合用药,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 型能有效预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 ADR 的风险概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55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10年间收到的55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药品43种,前3位分别为头孢噻肟、青霉素、头孢曲松.不良反应累及人体21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关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管玫  陈玲  陈俞先  马玉洁 《中国药房》2008,19(32):2539-254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发生类型和构成比,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检索到1980年1月~2008年5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将文献分为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3类,进行归类整理、定量分析。结果: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2310篇,ADR3794例,其中主要为过敏反应(35.58%)、神经系统反应(17.82%),另双硫仑样反应有546例。临床研究或观察报告文献928篇,ADR9434例,平均ADR发生率为9.14%,其中抗结核类抗生素ADR发生率最高(25.57%),其次为硝基咪唑类(24.29%)、碳青霉烯类(23.52%)。抗菌药物ADR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另有ADR如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等。地区ADR监测数据库或医院ADR分析报告文献共300篇,涉及各大类药物,ADR例数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结论:临床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上报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结果160例ADR中,年龄≤18岁和≥60岁患者分别为28.75%和23.75%,19~59岁患者占47.5%。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最多, ADR表现以皮肤和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ADR监测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80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28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所致不良反应较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27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湖泉  郭代红 《中国药房》1999,10(6):273-274
:目的 :分析、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 (ADR)的危害性。方法 :全军ADR监察中心采用自愿报告方式收集1996年1月~1997年6月27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的ADR。结果 :279例 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起ADR中 ,涉及药品29种 ,出现频次最多的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 ;引起ADR的分类以皮疹最多 (179例 ) ,其次为药物热、消化系统损害、过敏性休克等。结论 :应重视开展ADR监察 ,提高抗菌药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