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华  殷雅琴  梁爽霖 《天津医药》2005,33(3):190-192
以往认为成熟心肌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无再生能力.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结果[1]给我们带来观念上的更新:其一,心脏不是终末分化器官,心肌中有75%的细胞是单核细胞,25%是双核细胞,这一比例不受疾病、年龄、性别、心肌肥大及心肌缺血等影响.其二,急性心肌损伤促进心肌细胞代偿性增殖.在生理条件下,每106个心室肌细胞中有14个心肌细胞正在有丝分裂.大约每年有0.61×109个新细胞生成.同时,正常个体在17~89岁之间每年有64×106个细胞死亡,心肌细胞缓慢更新[2].梗死区边缘地带的心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0.08(800/106),离梗死区较远的心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0.03(300/106).如果按有丝分裂30 min1个周期计算,心肌梗死后整个左室有1.796×103个有丝分裂的心肌细胞,心肌梗死后18 d就有107×109个单核心肌细胞可以替代心肌梗死时损失的细胞,但占比例极少.随着近年干细胞研究技术的发展,应用干细胞使心肌再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心肌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差,因而心梗发生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梗死区域很快被纤维组织所取代,严重影响心功能。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心脏结构完整性的破坏,造成了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持续性的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步,针对心梗后的心肌修复常用治疗方案主要为干细胞移植、外泌体介导和微环境构建等3方面,但是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解决。心肌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细胞中占据大部分数量,成纤维细胞的分布特性及其在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作用,使它成为心肌梗死后的重要效应细胞。因此,该文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分布、梗死后状态和成纤维细胞对心肌细胞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成纤维细胞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目前有证据表明心肌有再生现象,但这种能力非常小。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及继发心室重构是冠心病患者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广泛心肌梗死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足以恢复心脏功能,具有收缩性的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新策略。目前自体心肌细胞、胚胎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被陆续移植人心脏,发现其均可存活并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已有临床应用报道。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作为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1].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和心力衰竭的共同病理机制是心肌细胞的凋亡或坏死.心脏修复必须依赖于有功能的心肌组织重建.由于成人心肌的自身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干细胞修复衰竭心脏的策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相似文献   

5.
周苗子 《首都医药》2006,13(16):28-30
目的观察脐血间质干细胞(UCB-MSCs)经冠脉移植入梗死心肌后对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情况。方法实验组将5-氮杂胞嘧啶核苷诱导分化后的UCB-MSCs经结扎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予以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液。1、2、4、8周后取心肌标本,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心肌梗死区细胞因子IGF-1、IL-1β、IL-8的表达及含量。结果UCB-MSCs移植1、2、4、8周后,实验组梗死区心肌IGF-1、IL-1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8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CB-MSCs移植入梗死心肌,不仅有心肌再生,尚可通过细胞因子分泌对梗死心肌起到血管再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和鉴定成年小鼠心脏干细胞的方法并初探其离子通道特性。方法和结果:(1)分离Langendorff法灌流小鼠心脏,用胶原酶酶解法制备单个心肌细胞,差速离心法将较大的细胞(如心室肌细胞)和较小的细胞分离卉。取用较小细胞,用c-kit抗体孵育后,然后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心脏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项飞  陈鑫  黄悦  赵建华 《江苏医药》2008,34(5):481-483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针对性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治疗AMI的最佳时机和定位.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制作AMI模型,对术后1、2、4、6、8、10d大鼠心脏切片行HE染色,进行动态的对比观察,对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急慢性炎症等病理现象做出半定量的评估.结果 AMI后的细胞浸润主要集中在梗死周围区.AMI后4d内,中性粒细胞在梗死周围区的浸润显著.AMI后4d起,梗死周围区出现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缺血区域的心内膜下和血管周围,AMI后可以先后观察到液化性细胞溶解和残存心肌细胞存活的现象.各切片心肌组织中均未见波纹纤维.结论 大鼠心脏在AMI后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变化规律.AMI后的4d内,中性粒细胞显著浸润,此时的心肌局部微环境可能不适合干细胞治疗.而具有显著炎症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的梗死周围区,对BMSC治疗可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Notch信号通路存在于机体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复杂网络中,参与多种细胞的形成过程:如细胞分化、激活、凋亡/存活和增殖等,相邻的细胞可通过Notch配体与受体结合传递Notch信号,从而扩大并固化细胞间的分子差异,最终决定细胞命运[1]。由于心肌细胞的再生能力有限,各种原因致心肌坏死后愈合形成纤维化瘢痕,导致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心脏干/祖细胞(CSCs/CPCs)因其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而成为心肌梗死后心脏修  相似文献   

9.
刘泽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20-3121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血供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所致的坏死.现行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因无法修复坏死的心肌而疗效不佳.心脏移植则因供体不足、风险大、排异反应等限制难以开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自我更新能力很强,干细胞移植为梗死心肌的细胞重建及衰竭心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成为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将国内外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以往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变梗死心肌的血供,不能使梗死心肌细胞再生.近期实验表明,干细胞移植为梗死心肌再生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近几年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闫纯英  杨敏  陈广玲  陈畅  张钰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763-1766,I0001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后心肌基本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66只,随机分动员组33只和对照组33只,动员组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μg·kg-1·d-1皮下注射共7 d,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7 d。建模后两组分别在24 h、2周和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结构,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CD34阳性表达,并检测术后4周时动员组和对照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结果动员组梗死区可见大量CD34浸润,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术后4周,动员组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左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在SBP、DBP、LVSP、LV±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细胞动员能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明显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低等脊椎动物的心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心肌组织缺失20%,它也能完全再生.过去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心脏是不可再生的终末分化器官,肥大是出生后心肌细胞生长的唯一形式.近年来研究表明,成熟哺乳动物心肌细胞能再次进入细胞周期,依然能够增殖、再生.找到诱导心肌细胞增殖的方法,增加具有完整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促进心肌再生,对临床治疗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心肌细胞增殖调控机理及诱导心肌细胞增殖、促进心肌再生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萍  王林 《天津医药》2010,38(10):922
心肌梗死是急性危重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在所难免,不能避免瘢痕组织形成,心肌梗死的部位由纤维瘢痕代替.如果心肌梗死的部位迅速被新生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修复,就会有良好的预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干细胞能否达到修复心肌细胞的目的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获取容易、具有自我更新以及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成为心脏研究领域的重要细胞类型.BMSCS虽然仅占骨髓单核细胞的0.001%~0.010%,但是却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儒  翟俊霞 《河北医药》2010,32(17):2417-2419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梗死区心肌细胞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疾病。未梗死的成熟心肌细胞最近虽被证实不是终末细胞,具有再生和增殖能力,但这仍不能完整地修复心肌组织,大部分还是被疤痕组织修复替代。随后,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发生心室重构,成为心肌梗死患者后期出现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神经干细胞的局部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自20世纪90年代Reynolds和Weiss成功在成年小鼠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了具有分化增殖和分裂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并很快在人胚胎脑和成人脑组织中得到了证实[1]。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打破了神经元不会再生的传统观念,目前神经干细胞已经在临床上用于脑瘫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心功能影响的超声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成年兔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息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经过培养的MSCs经溴氮胞苷(BruD)标记后,直接注射到实验组动物左心室游离壁正常心肌组织与梗死组织交界处的心肌内。于术前1周,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左心室内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术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与α-横纹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术后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改善(P〈0.05)。缺血心肌内可见部分BruD标记的移植细胞已与宿主心肌细胞相连接,并分化为具有典型的肌小节和表达α-横纹肌动蛋白阳性的心肌细胞样的横纹肌细胞,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细胞排列方向平行。结论自体移植的MSCs可在急性梗死心肌内生长、发育、分化,并逐渐分化为心肌细胞取代瘢痕组织,影响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心肌细胞移植,也称细胞心肌成形术,即将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移植入受损的心肌区域内以替代正常心肌功能,提供了一种使不可逆损伤心肌组织再生的全新的治疗方法。成熟的心肌细胞是分化终末期细胞,缺血损伤后不具备有效的再生能力,因此心肌梗死后受损的心肌组织演变为纤维化的、无收缩功能的瘢痕组织。现有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目的是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和改善存活心肌细胞的功能,但对于梗死区域内很少存活细胞患者的心功能恢复却无能为力。美国心脏病协会Menasche医生于2000-11报道了世界首例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一位射血分数21%透壁性心肌梗死的72…  相似文献   

18.
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昌  蒋文平  吾柏铭 《江苏医药》2002,28(10):767-769
心肌梗死 (MI)的治疗在过去的二十年有了巨大的进展 ,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方法虽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 (心衰 )的症状 ,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但不能使已坏死的心肌再生。心肌组织缺乏干细胞 ,成熟的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 ,因此 ,成熟的心肌组织在缺血损伤后不具备有效的再生能力。MI导致细胞丢失和瘢痕组织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 ,也是MI后心衰的病理基础。心脏移植虽能取代受损心脏 ,但供体来源少 ,费用昂贵 ,临床上很难推广。近年来 ,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实现了体外细胞的培养 ,并通过移植技术将培养的…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无法自身修复,只能形成疤痕组织。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采用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修复心肌损伤的方法受到多方关注,尤其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将是今后心脏细胞移植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通过局部注射的方法将大鼠自体骨髓MSC移植于AMI区,观察其在心肌内的转归及对。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心脏病等病因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由于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 ,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后必然由纤维结缔组织替代 ,引起心脏功能的永久性损害。尽管目前药物治疗、心肌血运重建技术可改善心肌供血 ,但并不能使坏死的心肌再生修复。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衰治疗的方法 ,但因供体、免疫排斥等因素 ,仅能应用于少数病人。细胞移植提供了坏死区心功能恢复的可能 ,最近报道表明了这种外科技术在人体应用的可行性[1] ,它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一、细胞移植的细胞种类1、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可源于自体、异体和转基因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