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所见HI分为出血性梗死Ⅰ型、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Ⅰ型、Ⅱ型.脑梗死后第2周HI发生率高,血肿型多有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结论: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追踪CT可提高HI的诊断率,HI以中性治疗为主,不宜应用抗凝及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中心型24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3例,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刘坤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8-305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检查结果,并与同期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对比。结果56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以心源性为多见,预后较对照组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取其中6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心源性脑梗死是比较多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类型,达到48例,占全部64例患者的75%。根据临床CT以及MRI片的资料,患者分为血肿型脑梗死以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其中非血肿型脑梗死患者比例达到81.3%。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病因;闭塞血管再通以及脑梗死的面积,侧枝循环几方面因素关系到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CT、MRI的临床表现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加强对其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对其临床与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入院时的头部常规CT检查未发现出血灶。其中,35例患者在入院后病情开始加重,行CT或者MRI复查后发现有出血性改变,其余患者行常规CT或MRI复查也发现出血性改变。其中,血肿型为13例(26.0%),非血肿型为37例(74.0%),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结论 CT或MRI检查能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促进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二级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面积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性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CT和MRI两种不同的诊断检查方式对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探讨分析其临床价值与实效性。方法:专门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62例。该组6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分别进行了CT检查和MRI检查。观察记录统计比较了两种诊断检查方法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分型结果。结果: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阳性检出率高达83.9%,而CT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阳性检出率仅为12.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检查,CT和MRI这两种技术方式进行比较,尽管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MRI更为全面。敏感性高,包括出血灶部位的诊断、形态的诊断、数目的诊断、范围大小的诊断等,有助于后期阶段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HT)是指首次CT未发现,而复查CT证实的脑梗死区内出血.H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通过对2003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HT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7例临床确诊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图像分析,总结出血性脑梗死CT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梗死范围均达到或超过两个脑叶,病变特征多为低密度病灶内点片状高密度影,低密度灶内团块样高密度影少见,多具有明显占位效应,出血范围多与动脉分布一致。结论:CT影像学出血性脑梗死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变化,平扫CT能够为出血性脑梗死提供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周业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58-159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青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21例,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病史2例。病初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未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1例。大面积脑梗死27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1例。CT和MRI检查均能确诊,阳性率均为100%。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死亡2例。结论青年出血性脑梗死主要与合并房颤、大面积脑梗死有关,预后相对好,CT或MRI是确诊出血性脑梗死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脑梗死患者279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3例。分析4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合并疾病以及颅脑CT表现等。本组所有患者一经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脱水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5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35例完整临床资料,并对其分析。结果本组35例出血性脑梗中属瘀斑型10例,血肿型8例,渗出型17例。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为出血性梗死危险因素,大面积梗死易发生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张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69-57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共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检查最后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经过相应治疗后基本本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死亡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早诊断早治疗尤其关键,一旦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将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 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患者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仔细观察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由于患者原患有心房纤颤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病而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在脑梗死发病后一周后很可能会发生内出血转化的临床症状。在CT和MRI等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非血肿型。结论研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起因是血压和脑血栓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患者的血压有助于脑栓塞和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的病情缓解。采用影像学的资料和方法动态观察病情,以脱水和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脑梗死出血后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的临床分析。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5例经CT、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在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混杂密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可能有水肿,发病24h内可为阴性或仅为早期改变。MRI见大片脑梗死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 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更优于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现将娄底市中心医院收集经头颅CT、MRI证实的25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T(P<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