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历代名医家不断发展创新了外感热病治疗经验。蒲辅周老中医以善治热病而驰名,薛伯寿教授追随蒲氏十三载,全面继承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经验的同时有所发挥,认为"外感热病是中医宝库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脱离外感热病,只治内伤杂病,难以铸就高水平的中医。"近年外感疾病依赖西医已成普遍现象,抗生素滥用等致国民体质下降。然中医治疗外感热病优势仍是西药无法取代,提高外感病辨证论治实为振兴中医之迫切要务。据继承心悟,系统整理总结导师薛伯寿教授外感热病治疗精髓,该篇主要论述薛伯寿教授对外感热病在中医医疗学术体系中地位重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病主要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外感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我们根据《伤寒论》和《温病学》的法则,结合临床实践,以八纲辨证为纲,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病因辨证为方法,以阴阳、气血精津辨证为诊断的物质基础。根据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初期、中期、极期及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表证期、半表半里证期、里证期及热病恢复期,共四期六十二证。有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脉浮的为病在表,属表证期。治应辛温发散或辛凉解表。  相似文献   

4.
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构想就中医发热病学的基本内容和辨证纲要展开分析。中医学术史上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已久,邓铁涛教授倡导外感发热病应统一寒温辨证(即将伤寒和温病学说融合,形成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提纲),进而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研究发热病的证治规律,统一外感、内伤发热之辨证论治。发热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内伤疾病。外感发热病的辨证应采用统一寒温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伤发热病的辨证以脏腑辨证为总纲,以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冯昌汉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方法]基于《伤寒瘟疫条辨》及历代医家对升降散和郁热证的相关论述,探讨冯昌汉主任医师对升降散证机要点的认识,总结其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灵活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解读典型案例。[结果]冯昌汉主任医师认为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但临证要注重舌脉,其证机要点主要是郁热为患,气机失调。主张治外感热病,重在宣发郁热;治内伤杂病,着眼调畅气机。可灵活应用于风痰、湿(痰)热、热毒郁滞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病证,随证加减,以达到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所举案例获得良效。[结论]冯老应用升降散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最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相似文献   

7.
藿朴夏苓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藿朴夏苓汤世人皆以治外感温热病,笔者在临证多用于内伤杂病,每收奇效。该文治验四种病证,为胃炎、乙型肝炎、胆囊炎、膀胱炎,皆以本方治愈。并提出运用本方治疗内伤杂病时要抓住要点,虽以四诊合参,但以舌诊为凭,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皆为用本方的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于发热归纳为内伤和外感二类,历代医家又对内伤发热有精湛论述,而且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内伤热病学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各种内伤热病的依据。中医热病学认为内伤发热的原因很复杂。金代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伤发热以阴阳失衡,脏腑气血虚损、失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不仅论述了外感热病,也论述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有关脾胃病证治尤具特色,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内容丰富,方剂适用,奠定了后世脾胃病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伏气温病立论,结合虚劳理论,系统论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则,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认为艾滋病的病因类似于温病理论中的杂气,证候分型可总括为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治疗内伤杂病证型应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兼以凉血解毒、辛凉发散,以保存正气、杀灭邪气为要;治疗外感证型应以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兼以益气养营,以截断传变、防止闭脱为急.艾滋病各种复杂的症状在长期的病程中有规律可循,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外感咳嗽中内伤基础的大量存在 ,以及其对外感咳嗽的发生和转归的重要影响 ,临证辨治外感咳嗽当重视其内伤基础。我们认为 ,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主要与患者的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密切相关。匡氏[1] 认为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 ,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别的倾向性。体质 ,可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正常体质的人发生外感咳嗽 ,即常人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 ,其临床辨治规律较易把握。而存在内伤基础的人…  相似文献   

12.
膜原证与达原饮类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原(亦称募原),是中医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膜原不属五脏六腑,也不是某个器官,没有对应的经络,因而膜原证难以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直接统领。纵观吴又可创立膜原证候以后,温病学派崛起,直到现代外感热病学说发展,膜原证候已成为外感热病中不可缺少的证候类型,并见诸于某些内伤杂病中。而治疗膜原证的主方———达原饮,也被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膜原证候的治疗。但我们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医家论述的膜原证候,无论在临床表现上,还是在所属病种上,都较吴又可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治疗用药上,也在达…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在内科范围内根据发病的病因因素及临床过程的不同,把疾病分为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所谓外感时病是指病因以感受六淫病邪所引起的临床以发热为主证的疾病,又称为外感热病。而内伤杂病则是以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而使脏腑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即中医内科学所讨论的一般性内科疾病。外感时病由于感受寒邪及温邪的不  相似文献   

14.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15.
薛伯寿教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领悟发挥蒲老学术医疗经验,尤其在融寒温诸法方面别有新知。对发热性病证的治疗方面经验独具,疗效显著,并擅长以和解分消兼融法辨治内、妇、儿科疑难杂症。举其验案五则,以说明薛师临床灵活运用和解分消兼融法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头痛的原因大致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头痛当以祛风为先,药以辛散为主。内伤头痛多分虚实两端,实者痰湿、瘀血、风火上窜,治以化痰、祛瘀、平肝熄风;虚者气血亏虚、肾阴中气两虚,治以补益气血、滋肾益气。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深入探究肺脏的生理病理及其与他脏的关系 ,对喘证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 ,分外感内伤 ,外感之喘治在肺 ,内伤之喘治在肝肾肺胃。用药精当 ,组方合理 ,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8.
外感热病“卫前证”基本表现及对策浅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工治未病”,这对发病急、传变速及险证、坏证丛生的外感热病来说,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外感热病传变形式今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卫前证”的新概念。[1]。而所谓“卫前证”,系指外感热病在典型的卫分证(太阳表证)尤其寒热出现之前,病人的一些病证,它们也的确是存在的。现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外感热病临床实践并参阅有关文献记述,对“卫前证”的基本表现及对策,作一专题讨论。 全身症状:如全身违和,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减退,其见于许多外感热病,如伤风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湿温(肠伤寒)与疫性湿温(斑疹伤寒)[2]、肾性疫斑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  相似文献   

19.
正温病学说是关于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学说,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不仅可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热证不但在外感热病中有,在临床各科中也广泛存在。温病学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为中医皮肤病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其中许多治法与方药,也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可供选择且有实用性的治法方药。温病学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风虽属内伤杂病范畴,但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有一定共同之处.本文从历代医家文献论述中风与热病的关系,列举与热病有关的中风分型及治疗方剂,以及从热病理论辨治中风的临床研究.说明温病学理论体系和论治方法可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