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强化期肝功能异常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有肝功能异常者486例,并以同期60岁以下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作对照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1.5%,且多发生在15-30d之间。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特别是合并有肝病患者,易发生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邹似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5(1):168-169
利福平为利福霉素SV衍生物,1965年合成。它对结核菌以及耐药的各种变异结核菌株,不论其代谢活力的强弱,是处于吞嚼细胞内或外者,均有类似的0.005~0.5ug/ml MIC活力。利福平与菌体的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后,起干扰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而灭菌。它口服吸收良好,在组织中分布广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全国结核病抽样调查显示 :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 1 5 7.8/1 0万 ,估计全国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 0 0万( 1) 。为迅速消除其传染性 ,降低结核病对社会人群的危害 ,提高治愈率 ,卫生部推荐使用 2HREZ/4HR等统一化疗方案 ,并要求对病人实施统一管理。这一短程化疗方案用于治疗结核病疗效好 ,费用低 ,复发率低等特点已得到一致肯定。但随着病人发现数的增加 ,尤其是药物性肝功能异常 ,已成为影响短化方案正常实施的最主要因素。近 3年来 ,我们观察到在本站结核病专科门诊接受治疗管理至疗程结束的 1 92例活动性肺结核中 ,出现肝… 相似文献
4.
乙肝合并肺结核使用抗痨药物的肝功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在抗痨化疗过程中肝功能受损害的发生率及受损害程度,肝功能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检查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6月于我院进行乙型肝炎治疗的80例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日立7180生化仪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作比较,乙型肝炎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明显升高,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明显升高,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能够反映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协助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物对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抗结核药物对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的不能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110例和单纯肺结核患者120例实施短程化疗方案(22SHRZ/4HRE),动脉观察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变化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6个月。结果 原先肝功能正常的HBsAg阳性患者,大多数(81.8%),在治疗过程中均能保持肝功能正常,而18.2%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符合药物中毒性肝炎。停抗结核药后,治疗组AL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对Ⅳ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合并Ⅳ型肺结核患者和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320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23.8%(76∕320),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引发肝损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咸宁市咸安区9例HIV感染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我区对15466人进行抗HIV抗体的检测,检出HIV感染者9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IV感染后血清蛋白的变化,探讨HIV感染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病例组为2005年-2008年本院检测出的129例HIV感染/AIDS患者,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人群130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蛋白指标。结果HIV感染/AIDS患者总蛋白基本正常,白蛋白严重下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严重倒置(P〈0.01)。结论HIV感染/AIDS患者的白蛋白降低与肝功能损害、慢性消耗增加有关,球蛋白升高与各种感染、肿瘤发生相关,白球比倒置是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及防治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2016年1月—6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20例,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者直接转入我院门诊进行治疗.分析肝功能指标异常情况防治措施.结果 20例健康体检对象经抽血检查肝功能显示,检查指标正常者18例,指标异常2例,其中1例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升高,系脂肪肝(非酒精性);1例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升高+转肽酶升高,系酒精性肝病.2例肝功能指标异常者经门诊治疗3个月,临床效果良好,复查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参加健康体检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同时对于疾病也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男同性恋HIV感染者牙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男同性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牙周损伤特点,分析吸烟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58例HIV感染的男同性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牙周检查,分析吸烟与龈沟出血指数的关系.结果 58例感染者的软垢、结石以及牙龈炎症的检出率分别为91.4%、94.8%、93.1%,牙龈探诊出血阳性率为82.8%,牙周袋检出率为15.5%,此群体为龈炎中度表现.吸烟、戒烟与不吸烟组龈沟出血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 1.18、2.75 ±0.50、2.27±1.11;P >0.05).结论 北京市男同性恋HIV感染者口腔卫生情况不良,牙周组织炎症较健康人群明显,牙龈出血为HIV感染者的伴发疾病.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但不同的人群肝损率有所差别。目前,艾滋病病人数逐渐上升,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数量亦逐渐增加,笔者对48例肺结核合并HIV/AIDS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HIV/HCV共感染患者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前不同CD4水平时的肝功能有无差别.方法 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抗病毒治疗门诊进行HAART治疗的325例HIV/HCV共感染患者,于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肝功能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根据CD4水平的不同,分为CD4>200和CD4<200 2个组进行肝功能结果 的比较.结果 HIV/HCV共感染者在CD4>200和CD4<200 2个组间比较,肝功能ALT水平、AST水平、TBIL水平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不同CD4水平时,HIV/HCV共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对比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检查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并针对性地提供防治建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体检后经超声检查确诊的脂肪肝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同期来院体检的3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按照标准规范化操作检测血脂和肝功酶学相关实验室指标,派专人统计后对比分析。结果:脂肪肝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碱酯酶等血脂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脂肪肝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但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及肝细胞损伤,而且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易感人群应定期体检,并在发病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举措,肝功能和血脂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近3年来治疗的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肺结 核患者30例进行探讨如下。 一般资料:30例均为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查 肝功能均正常。其中21例曾住院治疗,9例门诊治疗,均定 期随访。男19例,女11例。年龄19-87岁,平均33.3岁。 均采用短程化疗方案,常规剂量治疗。起始方案为2HRZE (S)/4HR,发现肝功能异常后酌情调整化疗方案。 症状体征:除肺结核症状体征外,有明显厌油、恶心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 IV)感染者的门诊和住院情况。方法对2002年6月~2005年6月门诊和住院的118例H 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门诊和住院平均人次大大超过社区人群。结论H IV感染者,以发热、腹泻、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等感染性疾病而门诊和住院,对症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