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左金丸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以饮用甲硝基亚硝基胍为主24周制成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甲酸组,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治疗16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TUNEL法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蛋白及凋亡指数(AD)的表达情况。[结果]加味左金丸能明显下调胃癌前病变组织细胞的PCNA、Bcl-2的表达,上调AI。[结论]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该方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盐酸小檗碱抗大鼠胃癌前病变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实验性大鼠胃癌前病变的影响及与细胞凋亡和P53、Bcl-2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N-甲基-N-亚硝基胍饮水法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用盐酸小檗碱预防和大、中、小3种剂量干预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以光镜观察胃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并运用末端DNA标记法检测凋亡率(AI),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P53和Bcl-2蛋白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P53和Bcl-2的mRNA水平.[结果]经盐酸小檗碱干预大鼠,其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AI显著提高,3种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并伴有Bcl-2、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降低,野生型P53基因mRNA水平升高,Bcl-2基因mRNA水平下调,其中以大剂量组尤为显著,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盐酸小檗碱能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大鼠胃癌前病变,其机制与提高细胞凋亡率和调控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LGC)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阻癌胃泰的治疗机制.[方法]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溶液加胃黏膜机械损伤诱发Wistar大鼠PLGC状态.用阻癌胃泰与维酶素预防和治疗,观察对病变黏膜组织中P53、Bcl-2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黏膜的炎症损伤,改善PLGC组织黏膜不典型增生程度;同时中药组治疗后Bcl-2、P53基因蛋白阳性指数亦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阻癌胃泰通过改善PLGC大鼠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PLGC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LGC)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阻癌胃泰的治疗机制.[方法]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溶液加胃黏膜机械损伤诱发Wistar大鼠PLGC状态.用阻癌胃泰与维酶素预防和治疗,观察对病变黏膜组织中P53、Bcl-2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黏膜的炎症损伤,改善PLGC组织黏膜不典型增生程度;同时中药组治疗后Bcl-2、P53基因蛋白阳性指数亦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阻癌胃泰通过改善PLGC大鼠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PLGC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痞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胃痞颗粒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胃痞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造模。设空白组、模型组、胃痞颗粒Ⅰ组及Ⅱ组,进行常规病理检测、TUNEL细胞凋亡检测、Bcl-2、Fas、P53(突变型)蛋白表达检测。[结果]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中、重度异型增生率胃痞颗粒Ⅰ、Ⅱ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P53(突变型)、Bcl-2基因蛋白表达,胃痞颗粒Ⅰ、Ⅱ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Fas蛋白表达,胃痞颗粒Ⅰ、Ⅱ组均高于模型组,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痞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胃黏膜癌前病变有逆转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在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诱导大鼠胃癌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的作用以及可能机制.方法:6周龄♂Wistar大鼠给予浓度为100 mg/L的ENNG溶液饮用14 wk后,使用浓度为300 m g/L和1 200 mg/L的尼美舒利溶液由大鼠自由饮用,分别在喂养14、26和38 wk后观察大鼠胃黏膜病变.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病变胃黏膜COX-2蛋白、Bcl-2蛋白以及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结果:药物干预的大鼠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应的非用药组(P<0.05);药物干预组大鼠病变胃黏膜的COX-2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17.6%,35.3%,显著低于非用药组的60%和84%(P<0.05);增殖指数18.9±4.57显著低于非用药组49.43±7.92(P<0.05);凋亡指数13.6±1.82显著高于非用药组2.12±0.53(P<0.05);COX-2蛋白和Bcl-2蛋白与PCNA的表达以及凋亡指数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能有效抑制ENNG诱导的大鼠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病变胃黏膜细胞的增殖以及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加味左金丸对大鼠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SP法检测大鼠胃癌前病变自然恢复组,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维甲酸组和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PCNA、Bcl -2 蛋白表达的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 各治疗组PI及Bcl- 2 蛋白阳性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或<0 .05);其中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PI值与维甲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加味左金丸可能通过对抗PCNA、Bcl 2的激活而抑制PCNA、Bcl -2蛋白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莪蚕健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MMP-2蛋白及其mRNA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造模组55只。制作胃癌前病变模型24周并抽检5只确保成功后,将剩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甲酸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16周后处死取材。进行胃组织病理检测,MVD计数,和MMP-2蛋白及mRNA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的MVD和MMP-2蛋白及其mRNA均过度表达(P0.05),并随异型增生级别的升高而增强。MMP-2蛋白与MVD正相关(r=0.560,P0.05),MMP-2mRNA与MVD无相关性(r=0.297,P0.05)。在MVD、MMP-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大部分治疗组能抑制其过度表达(P0.05),中药低剂量组(P0.05)除外。与维甲酸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表达降低(P0.05),中药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管生成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即出现,MMP-2蛋白、mRNA呈过度表达,均随异型增生程度加重而增强。2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中MMP-2仅在蛋白水平与MVD呈正相关,提示MMP-2主要在蛋白层面参与了血管生成。3莪蚕健胃方可抑制胃癌前病变的血管生成,可能是通过削弱MMP-2基因的转录及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其作用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胃黏膜恶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大鼠胃黏膜萎缩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以及p16、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探讨这些调控因子的改变对萎缩性胃炎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氨水、脱氧胆酸钠和乙醇三种损伤因素联合作用诱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于2、4、6个月后处死。取胃黏膜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窦黏膜p16、Bcl-2、PCNA表达。结果:模型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胃窦小凹增生.腺体层厚度和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胃体病变较轻,仅于后期出现壁细胞数目减少。在胃窦黏膜萎缩过程中,p16表达逐渐降低,Bcl-2和PCNA表达逐渐升高。萎缩组p16表达较非萎缩组显著降低,Bcl-2、PCNA表达较非萎缩组显著升高。结论:多因素长期慢性刺激可致大鼠胃黏膜萎缩。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低下.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高表达,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中端粒酶RNA(hTR)、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H pylori感染致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33例胃癌前病变中H pylori阳性19例,H pylori阴性14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TR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TERT、c-Myc、PCNA表达;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 pylori阳性胃癌前病变组h TR、hTERT、c-My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H pylori阴性胃癌前病变组(63.2% vs 28.6%,68.4% vs21.4%,47.4% vs 7.1%,均P<0.01); 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在H pylori阳性组分别为17.5±5.4、17.7±3.9,H pylori阴性组分别为8.3±3.6、9.2±5.2,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胃癌前病变中hTERT与hTR、hTERT与c-Myc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性( rs = 0.45,0.54,均P<0.01).结论:H pylori感染可诱导胃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相关基因及c-Myc过度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与凋亡,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11.
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组织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之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PLGC)的抗增殖作用。方法:甲基亚硝基胍溶液诱发Wistar大鼠癌前病变状态,用胃祺饮(中药组)与叶酸(对照组)预防和治疗,观察对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病变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 H-ras基因蛋白、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性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药组合治疗后PCNA指数、P21 H-ras基因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12.78%、10.34%,并能增强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为主的胃祺饮通过改善PLGC患者气虚血瘀的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调邙,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和良好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肝消癥方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肝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15只和益肝消癥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诱导肝癌前病变模型,持续14周。第8周起,每天分别以生理盐水、益肝消癥颗粒的水溶剂给予相应组大鼠灌胃给药,第14周末给药后取材,检测大鼠0、7、14周体重,Bcl-2、Bax mRNA及蛋白质表达,观察肝脏病理情况。结果:益肝消癥方可改善肝癌前病变大鼠一般状况、肝脏病理,下调Bcl-2、Bax mRNA、Bax蛋白表达及Bax/Bcl-2比值。结论:益肝消癥方通过Bcl-2/Bax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星状细胞增殖,从而对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炎消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LC-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炎消治疗组和维酶素对照组共35例PLGC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周期索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4)、相关周期蛋白PCNA抗原及Ki-67抗原的变化。[结果]CDK4蛋白在各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普遍较高.经胃炎消治疗后,CDK4蛋白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变化不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抗原和Ki-67抗原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蛋白表达均随着上皮细胞增生程度的增加和肠上皮化生的出现而递增,两种抗原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胃炎消组治疗后PLGC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维酶素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胃炎消有抑制PLGC组织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并可能是通过纠正PLGC细胞增殖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70例,检测胃黏膜Fas、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凋亡基因相关蛋白。并与70例脾胃虚寒证胃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脾胃湿热证以糜烂性胃炎多见(58.6%),而脾胃虚寒证以萎缩性胃炎多见(22.9%)。脾胃湿热证患者Fas、p53表达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阳性率分别为74.3%、75.7%和55.7%、64.3%(P<0.05),而PCNA、Bcl-2表达则与脾胃虚寒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有促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