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都雯  王利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43-6044,604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长RR≥2000ms者结合其日常生活日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患者出现长RR的状况如下:①长RR间期可出现在房颤伴长RR33例,窦性停搏15例,窦房传导阻滞12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早搏后长代偿8例;②最长RR可达8.68s;③长RR间期多见于夜间睡眠期(0:00~5:00)及白天休息期(12:00~14:00),活动及清醒期比较少见;④长RR﹥3000ms时患者会出现黑曚、晕厥甚至抽搐。结论动态心电图长RR分析对于减少临床上心源性猝死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不论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出现≥1.5s的R-R间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心房颤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心房颤动时出现的长间期看作是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并制定标准如下(1):1.连续数10个f波未下传心室,重复3次以上。2.平均心室率<50bmp。3.R—R≥1.5s且出现3次以上。4.交界区或室性逸搏出现3次以上者。符合条件越多诊断的可靠性就越大。近几年国内纷纷发表论文指出单凭心房颤动时出现的长间期来诊断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是极不严谨的,因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 s)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探讨DCG对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DCG记录到的186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分析平均心室率、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睡眠无关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2例出现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状态时。结论分析房颤患者DCG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等特征有助于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4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波 《工企医刊》2009,22(5):37-37
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多部心电图巨著中都有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近年来,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为一个热闹话题,心电图能否诊断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争议。我院2004年-2008年门诊、住院患者中4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1.5s长R—R间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淑真 《健康大视野》2007,15(2):117-117
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平素体健,于3年前征兵体检听诊时发现心律不齐而做心电图检查,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后心率增快,阻滞消失。3年中无异常感觉,心电图系最近检查,于卧、坐、立位分别心电图描记,卧位窦率79次/min,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坐位窦率83次/min,阻滞消失,立位窦率90次/min,T波低平,阻滞消失,余无异常,临床诊断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房颤合并≥2.0s长RR间期患者共80例,采用B19000TL动态心电记录器记录患者连续P4h的长RR间期,且记录患者连续24h的生活日记。把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分为睡眠相关组与睡眠无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逸搏心律和临床表现等。结果80例持续性房颤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长RR间期只发生于睡眠时60例(睡眠相关组),而长矾间期清醒活动时也发生20例(睡眠无关组)。睡眠相关组患者在睡眠和非睡眠时的平均心室率均明显高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出现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出现黑矇或晕厥9例。两组患者的黑嚎或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不应轻易诊断为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来表述,并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张波 《现代保健》2011,(10):92-93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秒)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54例阵发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依据患者当天的生活日志进行分析,把长RR间期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Ⅰ组)和非睡眠相关组(Ⅱ组).结果 分析54例患者相关资料,Ⅰ组38人,Ⅱ组16人,Ⅱ组发生长RR间期〉0.20秒人数明显高Ⅰ组(P〈0.01),且Ⅱ组人均出现长RR间期〉1.5秒次数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心电图结合12导联同步心电图诊断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6月-2012年12月期间入我院诊疗的80例行射频术患者的食管心电图、12导联同步心电图等临床资料。结果在食管心电图合并12导联心电图中RP’≤70ms的患者,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准确率93.5%;RP’间期于70ms-140ms的患者,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左侧旁路,准确率100%;RP’>140ms的患者,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右侧旁路,准确率100%。结论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结合食管心电图能够较为准确的鉴别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且有助于对旁路的定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A1型题18·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早二联律,首选的治疗是A氯化钾B苯妥英钠C阿托品D人工心脏起搏器E普萘洛尔19·一心脏病患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为0·18秒,心率为50次/min,余无异常,其心电图诊断A正常心电图B窦性心动过缓C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D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E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0·下列措施可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但除外A毛花甙丙治疗B电击治疗C利多卡因治疗D乙胺碘呋酮E普鲁卡因酰胺2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需要及早终止其发作,其最主要原因是A可发展为心室颤动B可引起心源性休克C可诱发心绞痛D可诱发心力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静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冠心病与心律失常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测并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律失常率63.88%、室性心率失常65.27%、短阵室上速30.55%、房室传导阻滞20.83%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房性心律失常41.66%,室性心率失常41.66%,短阵室上速9.72%,房室传导阻滞6.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阳性率为76.38%高于常规心电图阳性率58.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冠心病与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相比常规静态心电图可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并发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损害的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79例2001~2004年在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男44例,女35例。年龄4个月~15岁。MP肺炎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第7版)的临床诊断标准〔1〕,均进行Holter、心肌酶、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合并有下述表现之一为有心血管损害:①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②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多源、多发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QRS波群低电压,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改变;③超声心动图或胸片显示:心脏扩大;④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结果:MP肺炎患儿中合并心血管损害者15例,占19.0%。15例合并心肌损害:肌钙蛋白阳性15例,12例心肌酶升高,其中CK—MB升高8例,CK-MB、HDBH、LDH均升高2例,CK—MB、CK、HDBH、LDH、AST均升高2例;10例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l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QRS波群低电压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1例:5例超声心动图及X-ray检查心脏扩大。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维生素C(200 mg.kg-1.d-1)及博迈(5~10 m l/d)治疗,并口服玉丹荣心丸及复合B族维生素14~21天后,11例治愈,4例好转,随访3个月基本痊愈。结论: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婴幼儿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应注意入院时的症状及心脏体征,及早诊断并提出防治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以及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与常规心电图相比较,动态心电图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DCG)与超声心动图(ECHO)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老年患者200例,均行DCG、 ECHO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CG、 ECHO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老年患者中冠心病阳性144例,占72%;阴性56例,占28%。D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88.89%、 83.00%,均显著高于ECHO的77.08%、 73.50%(P <0.05);DCG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与ECH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临床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分别实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93.4%(71/76),常规心电图检出率为76.3%(58/76),检验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二三联以及短阵室上速检出率,动态心电图均要高于常规心电图,检验各类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较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更为理想,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在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用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进行病情诊断的价值。方法: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样本量患者71例,患者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病情诊治,患者首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动态心态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心肌缺血检测结果。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及室性早搏早发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检查方式心律失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更高,假阴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心肌缺血假阳性率及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能够准确反映心律失常种类及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资料共86例,均为本院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监测结果及应用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6%,60.47%,P<0.05);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室早二、三联律、室早成对、房早二、三联律、房早成对、短阵室上速等检出率更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治中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加详细的提供患者心律失常的变化,如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疑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为观察对象,分别为患者提供心脏彩超以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以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基准,对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74例,以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基准发现其心脏彩超检查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3.0%(66/71)、66.7%(2/3)、91.9%(68/74)。结论:在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心脏彩超的运用不仅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同时也具有操作简、无创伤、辐射和可重复操作性高等显著的特点,具有着显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选取健康人员60例,全部患者都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变异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右束支阻滞检出率低于动态心电图检查,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率变异指标与健康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使疾病检出率显著提高,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