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法对大肠良恶性病变100例以及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各1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正常粘膜、慢性炎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到大肠癌4项定量指标(平均每核AgNOR颗粒数、AgNOR平均最大直径、异形率及靠边率)逐渐增加。良恶性上皮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呈重度不典型者与高分化腺癌之间某些定量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低分化组织学级别高者和高分化组织学级别低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肠上皮AgNOR检测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鉴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判断大肠癌良恶性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正常大肠、结肠炎、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大肠癌及癌旁组织AgNOR 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银染技术对大肠良恶性上皮细胞中AgNOR 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良性疾病为炎症10 例,腺瘤12 例,恶性疾病为腺瘤癌变9 例,腺癌13 例。正常对照8 例。结果:正常、炎症及癌旁组织、腺瘤组织AgNOR 计数低于癌组织( P< 0-01) ,腺瘤组织AgNOR 计数高于正常、炎症及癌旁组织( P< 0-05) ,腺癌术后生存3 年以上者与1 年内复发死亡者癌组织AgNOR 计数无差别。结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大肠良恶性疾病,对判断预后无价值,大肠腺瘤应及时切除。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嗜银染色技术研究正常、炎症和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以及胃癌和癌旁粘膜(距癌1cm内)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AgNOR数量相差显著(P<0.05或0.01),胃癌组织AgNOR数量高于胃良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AgNOR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与正常、炎症胃粘膜组织AgNOR计数无差异。作者认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胃良、恶性组织,提高胃镜活检小组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AgNOR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胃病、癌旁和正常粘膜上皮AgNORs定量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与CEA表达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AgNORs量及大小在胃癌、癌旁及正常粘膜中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形态和分布在胃良、恶性病变中显著不同,在与CEA表达关系分析后发现,两者在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具相似性。结合两指标可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胃良、恶性病变的判断作出较为确切的估计。  相似文献   

5.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0例十二指肠溃疡及2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正常粘膜比较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低分比腺癌及粘液腺癌与高分化腺癌及乳头状腺癌比较AgNOR计数也有显著者差异(P<0.05)。结果表明AgNOR计数能较好反映原发性十二指癌的增殖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6.
应用银染技术,对25例乳腺腺病、12例乳腺纤维腺瘤、12例囊肿病、2例管内癌、67例浸润癌进行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良、恶性病变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分布、形态类型有明显差异;纤维腺瘤、囊肿病与腺病细胞核内的AgNOR颗粒数目有明显差异;乳腺癌分型分级各组间AgNOR数目无差异。结果提示,AgNOR技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对137例肝脏良恶性病变分别进行嗜银蛋白核仁形成区(AgNORs)定量计数及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和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AgNORs数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p<0.001),HCC与肝硬化之间差异也非常显著(p<0.001),提示AgNORs定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有无HBV感染与AgNORs定量无明显关系,故可能HBV不影响核仁形成区而致癌变。  相似文献   

8.
莫维光  唐小玲 《医学文选》1995,16(3):177-179
采用粘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AgNORs自动化图像分析方法,对104例胃癌旁粘膜及良性病变粘膜内胃腺囊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内部分细胞可分泌酸性粘液,产生CEA。AgNORs图像分析多项参数值从正常胃粘膜、良性病变胃腺囊、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腺癌依次递增(P〈0.05),癌旁异型胃腺囊与腺癌部分参数值相当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型胃腺囊是处于正常粘膜与腺癌之间的过渡状态,可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96例胃腺囊、腺癌和正常胃粘膜腺体AgNORs进行研究,发现胃腺囊细胞AgNORs各项参数值片于正常腺体与腺癌之间,癌旁异型胃腺囊单个AgNORs颗粒大小和积分光密度值及核内AgNOR积分光密度值与腺癌接近,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癌旁粘膜异型胃腺囊是正常粘膜腺体与腺癌之间的过滤状态,可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gNOR和肥大细胞与大肠癌诊断及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44例大肠癌,12例大肠腺瘤,16例癌旁粘膜做AgNOR计数及肥大细胞计数。结果 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在大肠腺瘤及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gNOR计数随大肠腺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多,两者呈负相关。肥大细胞计数随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对大肠癌诊断,分级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颗粒(AgNOR)的计数和异形颗粒分析对区别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针吸细胞技术对乳腺及甲状腺病变穿刺标本进行AgNOR定量和形态分析。结果 43例不同类型乳腺癌,AgNOR平均值4.40(P〈0.01),12例乳腺上皮良性增生,平均值2.90,45例不同类型甲状腺癌,AgNOR平均值3.50(P〈0.01),10例甲状腺上皮良性增生,平均值1.77,良、恶性肿瘤细胞AgNOR颗粒的体积和形态有明显差别。结论 核仁组成嗜银颗粒(AgNOR)的计数对于区别乳腺和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同时对平均值,大中颗粒百分比和异形颗粒百分比等三项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将会大大提高其诊断和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银染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染色技术,研究了6类皮肤病活检组织标本的细胞核中的AgNORs变化共39例。结果显示:恶性病变组6例,AgNORs平均为6.60±2.49,良性病变组11例平均为2.56±0.70,疱性皮肤病3例,平均为2.43±0.30,遗传性皮肤病3例平均为2.87±0.72,结缔组织病4例平均为3.05±O.70,炎症性皮肤病12例平均为3.3±1.10。统计学分析,各良恶性病损组细胞核中AgNORs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皮肤恶性病变组又显著高于各良性病变组。  相似文献   

13.
对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8例伴乳头样增生的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伴乳头样增生的腺瘤,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作了p21ras免疫组化染色和AgNOR定时计数,结果发现,p21ras阳性表达率,表达强度和AgNORs计数及形态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良,恶性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p21ras强阳必表达和AgNORs计数值高及形态改变有助于鉴别有乳头增生的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应用胶质银染色技术,对45例不同分化程度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膀胱粘膜上皮进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各级移行细胞癌细胞核内AgNOR颗粒数及AgNOR异形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膀胱粘膜与I级移行细胞癌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AgNOR定量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程度及肿瘤分级有一定帮助,且与PCNA定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作为研究膀胱肿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和细胞形态定量。方法:利用改良的AgNOR染色和传统的HE染色测定腺良恶性病变AgNOR颗粒面积、数目和细胞开矿定量。结果:(1)细胞面积、核面积、核质比值、吉长、AgNOR颗粒面积及颗粒数目的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别(P〈0.0005);(2)细胞面积、核面积及颗粒面积在I级乳腺癌与Ⅱ组和Ⅲ级乳腺癌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核质比在I组与Ⅲ级  相似文献   

16.
彭霞  孟青 《中国厂矿医学》1996,9(2):110-111
AgNOR计量在宫颈常见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贵州省交通医院病理室彭霞贵阳医学院附院病理科孟青对102例临床宫颈活格标本作AgNOR计民同定,探讨AgNOR计量在鉴别宫颈良、恶性疾病的应用价值以及生到非典g增生和床位癌的应用价值.材门和方法1.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AgNORs染色技术对35例宫颈良恶性病变中的细胞核内AgNORs的数量、形态、大小及分布进行光镜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炎性增生组细胞核内Ag-NORs数量少于不典型增生组,AgNORs颗粒均分布于中位,颗粒呈圆形、卵圆形。在宫颈鳞癌中Ⅱ级、Ⅲ级AgNORs明显多于Ⅰ级,也多于良性病变(P<0.01),并随细胞恶性程度的增高分布于核周的AgNORs增多(P<0.01),并出现不规则形。因此,AgNORs的检测在宫颈良恶性病变及肿瘤分级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和细胞形态定量。方法:利用改良的AgNOR 染色和传统的HE染色测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gNOR 颗粒面积、数目和细胞形态定量。结果:(1) 细胞面积、核面积、核质比值、细胞周长、AgNOR 颗粒面积及颗粒数目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P< 0-0005) ;(2) 细胞面积、核面积及颗粒面积在Ⅰ级乳腺癌与Ⅱ级和Ⅲ级乳腺癌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01) ,核质比值在Ⅰ级与Ⅲ级之间有显著差别( P<0-01) ;(3) 颗粒数目在Ⅲ级乳腺癌与Ⅱ级、Ⅰ级乳腺癌有显著差别(P< 0-05 和P< 0-005) ;(4) 细胞形态各参数与颗粒面积和颗粒数目高度相关。结论:AgNOR 和细胞形态定量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乳腺癌分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68例宫颈粘膜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其中宫颈炎症粘膜21例,不典型增生11例,宫颈癌36例,光镜定量显示,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上皮AgNOR数目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技术对宫颈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喉癌和癌旁组织核仁组成区形态计量分析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肿瘤的浸润方式及AgNORs染色和P53蛋白表达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loton一步法AgNORs染色和P53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9例喉癌,癌旁和相对正常粘膜中NORs的颗粒计数(GC),颗粒面积(GS)和P53蛋白表达。结果:喉癌的GC和GS最高,癌旁次之,相对正常粘膜最低,癌旁的GC和GS有5例在均值以上,P53蛋白在19例喉癌中有14例呈阳性,在癌旁组织中7例呈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