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应用脊髓血氧浓度相依对比(BOLD)功能成像技术,观察电针刺激曲池穴在颈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激活情况。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电针刺激曲池穴,使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得到健康志愿者脊髓内的激活区,观察激活区在矢状位和横断位上的功能成像激活特征。结果 20例受试者颈脊髓功能成像均可以分析出脊髓神经功能激活区,横断面上激活区域主要位于同侧(右侧)脊髓后角,同侧前角及对侧后角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矢状面上功能激活区主要位于C4-7,高位颈脊髓C1-2也有少量激活。结论电针刺激右侧曲池穴均可以引起C1-7水平脊髓的功能激活,成像发现矢状位激活区主要位于C4-7,横断位激活区主要位于同侧(右侧)脊髓后角区,激活区域与脊髓神经反射通路基本一致。C1、C2、C3及延髓功能激活区可能是电针刺激曲池穴在颈脊髓的特定后效应功能区,可能提示针灸有复杂的脊髓内神经机制与经络独特的传感通道存在。  相似文献   

2.
听觉相关穴位刺激时中枢变化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正常人在针灸刺激听觉相关穴位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正常人受试者30名。选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穴作为刺激穴位,穴位旁刺激作为对照。针灸刺激用专用电针治疗仪施加,频率2000Hz,电流强度以受试者能忍耐的最大值为限。功能成像采用组块设计,刺激持续时间1000ms,刺激间隔1000ms。结果受试者接受穴位电针刺激激活脑区有两侧半球的:初级体感中枢、次级体感中枢、颞上回、颞中回、枕叶、缘上回、额上回、额下回、扣带回前部、中央前回、小脑半球。对照实验中,非穴位刺激激活的脑区与穴位刺激基本相同。但两种刺激对脑区的激活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比较针刺穴位和穴位旁区激活脑区的强度,表现为穴位刺激显著高于穴位旁刺激的脑区有:两侧次级体感中枢、两侧颞上回、两侧缘上回、左侧枕叶、右侧小脑半球。结论正常人太溪穴和中渚穴接受电针刺激比单纯体感刺激在部分脑区激活强度显著增高,认为是穴位刺激特殊效应所致。太溪、中渚两穴联合刺激较体感刺激更明显地激活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提示这两个穴位通过听觉中枢调节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波  常刚 《中国药业》2010,19(14):76-77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药配合西医综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70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71例在此基础上配合电针加穴位注药。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评分,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7%)明显高于对照组(81.4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价穴位注药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靠,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针刺的fMRI研究的统计分析选择合宜的的阈值。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进行刺激养老穴的fMRI研究,采用组块模式,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校正和非校正来统计分析脑功能激活情况。结果在校正象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颞下回BA37,左额上回BA10。而非校正情况下,激活点非常广泛。结论在穴位的脑功能激活实验应选择校正像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用电针加穴位敷贴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取丝竹空和阳白、地仓透颊车与下关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将电针仪两对输出线分别连接通电,调节电针仪使用断续波,每日治疗1次,根据病情需要每次15~20min,治疗10次;取患侧颊车,下关,阳白。皂荚粉25g焙焦,研末加醋适量调成膏并置于剪成1cm大小的方块胶布中。每次针灸治疗后敷于穴位上,次日晨起时取下,每日l次,敷贴10次。结果 208例患者中,痊愈148例,显效4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03%。结论电针与穴位敷贴配合治疗面瘫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昊 《中国医药》2007,2(9):546-547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注射液10ml静滴,1次/d,连用4周;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ml+胞二磷胆碱0.5g静滴,1次,/d,连用4周;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为疗效评分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有显著性提高(P〈0.01),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显著性下降(P〈0.01);且治疗组MMSE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灌注,营养脑细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符合突发性聋诊断标准的165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98例,年龄(53.1±11.3)岁,分层随机分为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法+药物治疗,穴位组给予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比较其疗效、血液流变学、脑血管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并发症及疼痛评分,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电针组总有效率87.3%(48/55),穴位组总有效率67.3%(37/55),对照组总有效率63.6%(35/55),Pearson’s Chi-Square检验方法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总有效率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3组治疗后全血黏稠度、血浆黏稠度均有好转,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脑血管多普勒检查提示,治疗前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5例、47例、45例存在异常,包括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脉冲指数(PI)异常等,而治疗后分别有40例、31例、28例患者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8.9%、66.0%、62.2%,两两比较提示,电针组改善率明显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提示,治疗前电针组、穴位组及对照组分别有49例、47例、47例异常,治疗后有43例、31例、30例得到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7.8%、66.0%、63.8%,两两比较,电针组优于穴位组及对照组(均P<0.05)。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电针组及穴位组均未发生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疼痛评分提示,电针组及穴位组中位数均为2分,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突发性聋疗效方面,电针法优于穴位注射和药物治疗,且安全可靠,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黏稠度、脑供血及听神经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芎注射液联合穴位埋线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观察53例患者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穴位埋线联合参芎注射液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可以明显改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参芎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并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以及丹参与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犬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电针组、丹参+电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后,丹参组给予丹参注射液5g/kg腹腔注射,电针组刺激“百会”、“大椎”穴,疏密波,频率2~15HZ,持续30min,丹参+电针组给予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和电针,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GFAP、iNOS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组、电针组、丹参+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P〈O.05或P〈0.01),并且丹参+电针组的评分和含水量显著低于丹参组、电针组(P〈O.05或P〈0.01);HE染色显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与上述一致。模型组GFAP、iNO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组、电针组、丹参+电针组GFAP、iNOS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丹参+电针组的表达明显低于丹参组、电针组(P〈0.05或P〈0.01)。结论:丹参和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星型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iNOS的表达有关,且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16例诊治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因素、发病机制、急性期诊断治疗。方法对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16例,进行CT、MRI检查分析,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加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或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为主。结果按GOS评分预后: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不同程度的偏瘫8例,其中有3例偏瘫较术前好转,其中2例患者为偏瘫进行性加重,1例患者出现失语。随访1年,无死亡的患者均有好转,其中能生活自理7例,复查头颅CT脑梗死患者约3例。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依靠临床表现、CT、MRI可作出诊断;及时开颅手术减压,增加脑血流量可使缺血区内神经细胞恢复功能,对于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吉聪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44-145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治疗仪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0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患肢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运用Fu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MBI)分别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FMA和MBI在14d内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损伤治疗仪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根经食管后椎前路神经桥接移位术修复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护理方法。方法: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术后重点做好患侧、健侧肢体康复功能锻炼指导、健康宣教,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手部屈肌痉挛情况有一定改善,肌张力较前有所下降。结论:做好健侧C7神经根经食管后椎前路神经桥接移位患者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张赟  李珂  补王珍 《天津医药》2023,51(2):149-154
目的 探究电针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全反式维甲酸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通过颈总动脉结扎及缺氧建立HIB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不进行结扎及缺氧处理。造模结束后,电针组于百会穴进行电针刺激;电针+全反式维甲酸组大鼠经电针刺激后腹腔注射全反式维甲酸(7 mg/kg)。通过Longa评分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旷场及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TUNEL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试剂盒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IL-1β、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CD6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Arginase)及Nrf2/HO-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逃避潜伏期、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同期行分流与颅骨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手术的颅脑损伤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其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无颅内感染,术后82.1%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脑积水、脑膨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手术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治疗脑创伤大鼠后内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中提取出来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静脉移植于大鼠脑创伤模型中,在治疗后1、3、5、7、14d,ELISA法检测损伤半球NGF和BDNF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治疗组NGF和BDNF的表达于伤后1d至7d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降至较低水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移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增加损伤脑组织中的NGF和BDNF的表达,与时间有相关性。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对于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伤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温度控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伤患者进行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温度设定为33℃~35℃;同时持续静脉滴注冬眠肌松剂,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冬眠肌松剂成分:500m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卡肌宁200~400mg。经4~12h患者脑温降至33℃~35℃,维持2~10d。采用自然复温,患者经10~12h恢复正常体温。结果本组存活38例(61.29%),死亡14例(38.71%),38例存活者中治愈30例,好转5例,植物状态3例。结论亚低温治疗是重症颅脑伤患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能显著减轻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功能,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郭西民  瞿静 《中国药师》2006,9(7):648-649
目的:评价纳洛酮对脑外伤早期治疗效果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纳洛酮治疗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4 mg/kg·d-1)治疗。观察患者GCS评分、颅内压以及头颅CT脑水肿的变化,并测定其治疗前后CRP浓度。结果:纳格酮治疗后,治疗组在提高GCS评分、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等方面稍优于对照组。纳格酮组治疗后CR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综合治疗脑外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CRP可作为颅脑外伤病情及纳洛酮治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应用于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对生活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平衡、关节活动度、感觉、疼痛、运动功能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7%比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可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小鼠认知功能和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揭示右美托咪定(Dex)治疗脑外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和右美托咪定治疗组(Dex+TBI组)。采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和旋转实验(Rotarod test)评价各组小鼠在TBI后24 d的神经功能;采用行为学实验评估TBI后小鼠运动依赖的学习记忆能力损害;HE染色观察脑组织体积损伤,TUNEL染色分析神经元细胞死亡,蛋白印迹实验分析突触相关蛋白pre-BDNF、BDNF、GAP43、Synaptophysin和Synapsin表达。结果: 与TBI组相比,TBI+Dex组小鼠神经损伤恢复水平和认知能力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组织体积损伤减小(P<0.01),TUN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脑外伤后小鼠认知功能和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了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