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1990年~1996年6月收治心肌病患者百余例,随意抽出围产期心肌病(PC)12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18例,后者做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射血分数下降是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低收缩压、V_1导联P波终未电势值增大、心胸比率>0.65、低血Na~+、低蛋白血症、低血脂对预后也有不利影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降低DCM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 )发生心脏性猝死 (SCD)的高危因素 ,研究DCM临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DCM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超声心动图 (UCG)、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Holter)及X线胸片观察心脏各参数变化 ,并做心电图QT离散度 (QTd)测定。结果 :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与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病人 ,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66.7%和 2 3 .3 % ,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例SCD均有病毒性心肌炎史 ,临死前都发生多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晕厥 ;QTd对预测SCD高危因素有意义。结论 :有病毒性心肌炎史、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头晕或晕厥及QTd增加 ,可作为预测发生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尿酸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78例DCM患者入院时血尿酸(SUA),并进行中位数为13.5(3-25)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失代偿再入院)情况。结果失访4例,事件组38例,非事件组36例。(1)与非事件组相比,事件组SUA更高[(576.7±182.9)μmol/L vs (462.4±164.2)μmol/L](P<0.01)。(2)SUA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3,最佳截定点565μmol/L,灵敏度0.579,特异度0.778。(3)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SUA>565μmol/L组的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是SUA≤565μmol/L组的4.813倍(95%CI:1.742-13.292, P=0.002)。结论SUA水平对DCM患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SUA>565μmol/L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心率变异性及其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型(DCM(患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规律及与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6例DCM患及30例健康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DCM组SDDN,SDANN,RMSSM,HF,LF/HF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0.01),同时亦观察到DCM患的昼夜心率变异消失,HRV的降低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结论: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HRV降低与疾病的严重性,心衰程度有关,HRV降低可作为DCM患心功能恶化的早期非创伤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83例存活者和21例死亡者扩张型心肌病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低射血分数、低血压、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V1)增大、心胸比率>0.65、低血钠、低蛋白血症等均明显高于存活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低左心室射血分数(EF)等是住院病人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低EF是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临床常见的心肌疾病,预后较差。能够准确预测DCM患者的预后对指导临床实践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对DCM的深入研究,许多预后评估指标不断被学者提出。本文就影响DCM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53例扩张型心肌病(IDC)患者的心电图(ECG)改变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IDC短期预后及死亡方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30~70岁,平均57.3±11.6岁;病程3~11年。IDC诊断均符合1980年WHO制订的标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短径缩短率<30%)。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下肢浮肿、胸腹水等,属Brandenburg[1]病程分段中第三阶段(晚期)。2 检查方法本组病例住院后记录12导联ECG2次,按国际标准方法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表达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GDF-11表达水平,采用心脏彩超评估病人心脏结构和功能。根据随访6个月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预后良好组(55例)。分析血清GDF-11表达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血清GDF-1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乳酸脱氢酶、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病人血清...  相似文献   

12.
张祥 《内科》2007,2(5):751-752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7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50例(71.4%),女性20例(28.6%),发病年龄(48.0±14.2)岁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42例,Ⅳ级14例。63例(90%)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同时增大和全心增大为主,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70%和60%,16例死亡,其中死于心力衰竭8例(50%),猝死6例(37.5%),脑出血和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心功能已达到Ⅲ~Ⅳ级,并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2年和5年生存率已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DCM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17)和安慰剂组(n=1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起始剂量为5 mg/d,4周后增至10 mg/d.结果:治疗12后周,辛伐他汀组较安慰剂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为(38.59±3.47)%对(34.11±3.16)%,P<0.0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水平在辛伐他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提示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4.
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DCM病人随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显著提高(P<0.05),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降低(P<0.05),QT离散度(QTd)明显缩短(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治疗DCM心力衰竭疗效良好,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 ( DCM)的病死率 (尤其猝死率 )较高。为提高对 DCM患者中易猝死人群的识别能力 ,我们对 1 2 6例确诊的 DCM患者进行了随访 ,并与其常规心电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DCM患者共 1 2 6例 ,男 84例 ,女 42例 ;年龄 2 2~ 78岁 ,平均 5 2 .4岁。1 .2 方法 选用患者入院时首次心电图 ,测量分析指标如下 :1心率 ( HR) :平均心室率 ;2心律失常 :主要为频发室性早搏、多发多源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 ( PSVT)、心房纤颤( Af) ;3传导阻滞 :为房室传导阻滞 ( A- VB)及室内束支传导阻…  相似文献   

16.
探讨影响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的有关因素,以期提高疗效。总结了1984年至1994年间64例小儿DCM长期随访结果,分析发病年龄、心功能、心律失常、不同治疗等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组(n=21)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1%,低于无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7%、83%,P<0.05)。年龄、FS、卡托普利或激素使用与否对生存率未见显著影响。但激素组FS值显著低于非激素组(P<0.01)。18例存活≥5年者与同期收治的其余病例(n=38)相比,年龄较小,卡托普利使用率较高(P值均<0.05);其FS值除1例缺失外,全部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Cox风险度回归分析示,心律失常为影响生存的主要指标(P<0.05)。结论:心律失常为小儿DCM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FS的动态改变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选择DCM心力衰竭后的最佳诊断及随访指标。方法选择住院DCM患者63例及其对照组50例,按照NYHA分级进行分组并测定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因BNP不符合正态分布,经自然对数(ln)处理后lnB-NP符合正态分布,对比不同心功能分组之间的lnBNP、LVEF、LVEDd之间的差异,确定DCM患者心力衰竭诊断及随访的最佳指标。结果 DCM患者lnBNP随着NYHA分级(Ⅰ~Ⅳ级)升高而梯次升高(P0.05),LVEF、LVEDd在NYHA分级(Ⅰ~Ⅲ级)之间而梯次升高(P0.05),lnBNP与NYHA的相关性最高(r=0.64,P0.05)。结论 BNP不仅可以诊断DCM患者心力衰竭而且可以反映心力衰竭过程中的即刻变化,建议将BNP作为DCM患者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定义为最大三尖瓣反流速度>3.0 m/s。随访患者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结果共入选13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基线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31%±5%,其中43.88%的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位随访15个月(1~33个月)期间,33. 09%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显著增高(HR 2.202,95%CI 1.151~4.213,P<0. 01)。结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1990年以来死亡的5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50例患者男性42例(84%),女性8例(16%),平均发病年龄40±14.6岁。生前均接受过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37例(74%)接受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发病后存活期为2个月至22年,平均4±4.6年。49例(98%)死于心功能恶化和(或)心律失常,1例(2%)死于肺栓塞。发病后1、2、3、5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24%、38%、60%、80%和92%。结论:DCM患者尽管接受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20.
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6年来应用倍他乐克(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2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 收集1991年以来DCM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6例(男14,女12),年龄35~66岁。对照组20例(男13,女7),年龄37~62岁。46例均按WHO/ISFC1980年诊断标准确诊,均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NYHA分级:观察组级5例,级12例,级9例;对照组级5例,级11例,级4例。观察组患者均无窦性心动过缓、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等倍他乐克治疗禁忌证。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进行了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