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咸梅 《现代保健》2010,(34):180-18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致头位难产时,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技巧。方法在头位难产枕横位、枕后位时,以手转胎头为枕前位,使分娩结局改变。结果手转胎位成功率,以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先协助胎头俯屈再协助旋转为高。结论手转胎头是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与产钳及胎头吸引器转胎头相比较,更安全、有效、易掌握。胎头内旋转在第一产程末及第二产程初完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防止难产发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对256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者采用徒手旋转胎位,改善胎头俯屈,以最小的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结果]徒手旋转成功者234例(91.4%),全部经阴道分娩及助产;剖宫产22例(8.6%)。徒手旋转胎头位置的成败与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有关;新生儿窒息与产程及脐带因素有关,与旋转无关。[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位可使头位难产转为顺产,它成功率高,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3.
及时处理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头位置异常是造成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而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最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位,使胎位转为枕前位并顺利经阴分娩,是目前降低头位难产的最主要措施。我们对15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进行胎位旋转,成功率为78.2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行徒手旋转胎头的妊娠结局。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产妇6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产妇分为徒手旋转胎头组(n=30)和常规基础处理组(n=30)两组,对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徒手旋转胎头组产妇的顺产率83.3%(25/30)显著高于常规基础处理组40.0%(12/30)(P0.05),产后出血率、产伤率6.7%(2/30)、3.3%(1/30)均显著低于常规基础处理组20.0%(6/30)、16.7%(5/30)(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基础处理组(P0.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行徒手旋转胎头的妊娠结局较常规基础处理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仝玉丽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6-1517
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徒手矫正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产妇16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后,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轻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结果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成功145例,失败15例,其中枕后位13例,枕直后位2例。结论该法可矫正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转为顺产,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手法复位治疗头位难产11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分娩活跃期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11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110例经手法旋转后,84例成功自娩,转位成功率为76.36%,其中26例转位失败者14例行胎头吸引术,8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转位失败率为23.64%。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高,达87.50%;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为4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法复位可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胎头位置异常是构成难产的主要因素.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又是引起难产的重要因素.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院对62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采用徒手旋转方法助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张中芳  李冰  谢慧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16-2619
目的:探讨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时孕妇改变体位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以胎方位为枕后位,在发现产程活跃期停滞开始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与胎儿脊柱相反方向的对侧俯卧位150例及随意卧位1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加速阶段及最速阶段停滞始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为78%及80%,产程减速阶段停滞时,同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机会为52%,总的胎方位纠正率为70%,总顺产率为69.3%;相应地,对侧俯卧位的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是58%、62%和34%,胎方位的总纠正率为51.3%,总顺产率为45.3%;随意卧位胎方位纠正率分别是30%、32%和18%,总纠正率为26.7%,总顺产率为26.7%。不论产程停滞在加速阶段、最速阶段还是减速阶段,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对侧俯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也比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所有P值均<0.05);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对侧俯卧位相应的对照组及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所有P值均<0.05)。结论:枕后位在活跃期出现了产程停滞,孕妇需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侧俯卧位可有效地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钱红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04-4405
目的:观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阴道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产程进展,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提高阴道分娩率。结果:产程中及时发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及时使孕妇进行体位改变并适时进行经阴道徒手转胎位,使胎位转成枕前位并顺利经阴道分娩,提高阴道分娩率。结论:正确处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产程,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产科,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导致头位性难产的常见因素。适时采用手法旋转胎头变为枕前位,可以使难产转化为顺产,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7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采用手旋转儿头并辅以经产妇腹部推胎背的联合手法,取得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00—2001年分娩中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胎头在不同骨盆平面为枕横位或枕后位者78例,其中枕横位46例,枕后位32例,全部为初产妇,均经改变体位、加  相似文献   

11.
头位难产徒手旋转枕后位和枕横位8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枕后位、枕横位至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的可行性和临产效果。方法介绍83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徒手转胎头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83例徒手转胎成功67例,顺产51例,产钳加侧切5例,剖腹产16例,失败11例。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者5例,8~10分78例,无1例重度窒息。结论徒手转胎是处理头位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剖腹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侧卧位纠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活跃期经内诊确诊为枕横位的初产妇192例,随机分成对侧卧位组(A组)和同侧卧位组(B组)各96例,分别采用对侧和同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及胎方位纠正为枕前位成功率、宫口开全所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①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87例(90·62%),胎儿转至枕前位72例(75·00%),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74例(77·08%),胎儿转至枕前位58例(60·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宫口开全所需时间比较,对侧卧位组比同侧卧位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对侧卧位矫正枕横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加快产程进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住的临床特点,寻求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孕妇100例,50例为枕前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前位组,另外50例为枕后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后住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围生儿结局差于枕前位组,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持续性枕后位患者中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停滞、宫口扩张延缓发生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发生足月、单胎、枕横位、枕后位、初产妇的健康产妇15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产前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产程活跃期人工破膜、改变体位、手法旋转等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潜伏期及活跃期胎儿下降速度及胎儿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77.3%)高于对照组(44.0%)(χ~2=16.044,P0.05);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5.96,P0.05);潜伏期及活跃期胎儿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t=3.87,P0.05);胎儿窘迫、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新生儿Apgar评分≤7分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40,P0.05)。结论:通过对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并缩短产程,降低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枕后位新生儿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了478例持续性枕后位新生儿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发现胎儿体重增加,剖宫产前待产≥16小时,阴道分娩前待产≥20小时,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产钳助产及合并脐带绕颈等是增加新生儿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提出针对持续性枕后位的不同情况合理使用宫缩剂,镇静剂,体位疗法,人工破膜,徒手旋转胎头,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强调应加强持续性枕后位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o%(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枕后位是指正式临产经过一定时间后,胎头枕部仍持续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多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本院选择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经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方法,其剖宫产率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达79.4%,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本院共发生持续性枕后位104例,同期分娩总数为4850例,发生率2.1%。104例产妇中,平均年龄25.6岁,初产妇92例,经产妇12例。其中68例行经阴道徒手转胎头位,36例未进行转胎头位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陈殿红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14-1716
目的 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 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安定10 mg联合间苯三酚80 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作为观察组,以孕妇随意卧位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第二产程及阴道流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水肿、阴道助产及剖宫产低于对照组(P<0.01),而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干预处理后,使枕后位转成枕前位,由难产转为顺产优于对照组(P<0.01),产妇难产及剖宫产率降低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但2组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活跃期出现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予松弛宫颈药物处理,指导产妇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纠正胎方位,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其方法简单,效果满意,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Kielland钳在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产钳适应症的头位难产10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产钳助产,实验组使用Kielland钳助产。对比两组助产成功率以及母婴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助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子宫颈裂伤、阴道壁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头皮血肿、面部皮肤损伤、窒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中使用Kielland钳能有效地提高产钳助产成功率,并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了478例持续性枕后位新生儿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发现胎儿体重增加,剖宫产前待产≥16小时,阴道分娩前待产≥20小时、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产钳助产及合并脐带绕颈等是增加新生儿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提出针对持续性枕后位的不同情况合理使用宫缩剂、镇静剂、体位疗法、人工破膜、徒手旋转胎头、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强调应加强持续性枕后位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